充分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_小猫猫_新浪博客

充分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劳动技能的培养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结合本校民俗特色活动的开展,把高年级综合实践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动手能力,弘扬民俗文化上”。

    中华民族有着近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艺术底蕴深厚。民间流传的各种手工艺制品更是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因此,我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大胆创编多篇该方面的新教材,较适合学生学习。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可以与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怎样欣赏美、创造美。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学习兴趣极高,教学成果较为显著。下面浅谈几点关于该方面的教学心得:

    一、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

    1、自选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只能选择一些较简单且色彩艳丽、形式较活泼的民间艺术品来供学生学习。设计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要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编写前还要把课程安排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少先队计划中的“雏鹰征章”、“小巧手”等活动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年“六一”,我结合学校的“小巧手”活动,设计了《编制挂毯》、《制作小熊布篮》两节课,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品,积极参加学校的艺术节,结果本级部许多学生在“小巧手”活动获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至比赛结束后,学生仍乐此不彼,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一种艺术特色。

    2、提高、巩固学生的劳动技能。

    无论是劳动知识还是劳动技能的掌握,都不可能脱离实际的劳动锻炼而获得。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到这个因素,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说话要精炼,课前要精心准备,做到“少讲、精讲”,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以便当堂掌握重点的劳动技能。例如:《编制七彩线粽》这一课,由于教学难点不易掌握,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演示“起壳”和“缠线”的经过,帮助学生理解。在编写教案时,注意斟词酌句,起到帮助解说课件演示过程的作用。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重视独立制作的过程,教师只进行适当的点拨,以巩固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3、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

    在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基础上,要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人人动手,人人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乐于学习劳动这门课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认真、耐心地完成劳动任务,并坚持到底。像《编制挂毯》这样的课程,决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够完成得了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进行鼓励,并适当展示一些挂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每星期四下午的民俗特色活动时间,在级部开展编制挂毯活动,以巩固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

    二、弘扬民俗文化,了解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起源,结合德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结合教学内容,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起源。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艺术底蕴深厚。民间流传的各种手工艺制品不仅美观、精巧,还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中国悠久的文化。选择教材和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起源,并进行研究性学习。如《编制七彩线粽》一课,通过讲解粽子的来历,涉及到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到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以及诗人的爱国精神。

    2、拓展知识面,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综合实践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通过劳动实践得来的教育往往更具体、更鲜明、更让人容易接受。在设计教学时,要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了解该民间艺术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强调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古代科技劳动技术的进步等知识,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祖国繁荣昌盛的时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综合实践教学中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在综合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其他的良好品质,如: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些品质都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克服困难和同学合作得来。比如说,刺绣是一件枯燥的工作,这时就要教育学生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克服厌倦的情绪。再比如说:学生学习民间剪刻工艺时,教育学生在刻纸时要注意不要刻坏桌面,要爱护公共财物,剪刻下的碎纸不要随手乱扔,要注意保护公共卫生。这些品质要渗透于每一节劳动课之中,要自始至终贯穿于每一个四十分钟。

    三、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美育,教会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应作为创编新教材的依据。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美感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学生打开审美之门,陶冶性情,进而转变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创造美的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制作小熊布篮》中,我出示的教具实物是一个由碎布简单拼成六只小熊的布篮,由于在课堂上经常贯穿美育教育的缘故,学生上交的作品各具特色:有的给小熊缝上了眼睛和鼻子;有的给小熊系上了红丝带;有的给篮子把上绑上了蝴蝶结;有的给布篮的底部加上了荷叶边,以便挡住篮底的针线痕迹,使小篮更加美观;还有的学生把小熊的形状改成了小兔;最让人高兴的是,有的学生竟然交上了自己根据布篮创制的新挂件。对于这些创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育学生哪些是符合审美规律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要继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新。

    四、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创新。

    这里的评价是指评价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成果两方面。学习技能的评价影响着学习质量。在课堂中,教师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指导学生反复实践,直至独立地掌握正确的方法为止。还以《编制七彩线粽》为例:这一课中有两个教学难点,即“起壳”和“缠线”,都需要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模仿才能学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方法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指导学生的动作是否正确,内壳是否合乎标准,缠线是否整齐、均匀,缠好的线粽是否美观,并一直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指导掌握方法,并逐步形成技能为止。劳动成果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对自己从事的劳动保持持久的热情,体验劳动的快乐。在《编制挂毯》一课中,就侧重劳动成果的评价。我不光在课上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还结合校“小巧手”比赛,使学生在学校竞赛获奖,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使制作挂毯这项劳动技能自觉地延续下去,并有所创新,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一种艺术特色。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课程。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教师,我会继续在结合实际、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区教委的指导下,致力于综合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创编新教材上多下功夫。要多查找课外资料丰富自己的学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课堂为立足点,使“民俗”这一特色辐射到第二课堂,继续巩固和发展学校的民俗特色。

 

获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论文二等奖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充分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_小猫猫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