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车展经历- 贾新光-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


刘姥姥进大观园——{dy}届北京车展印象

    1990年,举办了{dy}届北京国际车展,也是全国{dy}次大规模汽车展览。这次展览在还没有完工的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当时只建成了24号馆,因此场内非常空阔。{dy}次北京车展大约有200多辆展车,与现在的车展相比相当可怜。但是,在当时国内汽车工业还非常弱小,汽车年产量刚刚超过50万辆,轿车产品仅有桑塔纳、标致、奥迪、夏利等几种,所以一下子看到那么多的好车,真有眼花缭乱的感觉。

    当时北京车展叫《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及设备展览会》,非常专业,大都是业内人士参观交流,人数不多,因此可以从容观赏。但是当时也没有模特、没有新闻发布会,所以当时的车展静悄悄。

第二届北京车展同{dy}届的情况差不多,我带领一个摄像小组仔细地拍了几乎全部车型,编成一部资料片,供企业内部参考。由于当时摄像机还是稀罕货,每到一个展台,外商都非常高兴,不但热情接待,而且发的资料非常多,记得{yt}下来,所得的资料(产品样本、公司简介)有一米多高,真是满载而归,不过这些资料大都上缴给研究机构了,因为当时国内有关国外汽车工业的资料非常贫乏,车展是一个了解国外汽车的好机会。

1994年人潮如涌盛况空前

1994年在国内汽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一年召开了中国家用轿车研讨会,{dy}次大规模讨论轿车进入中国家庭的问题,国内媒体上几乎每天都充斥着“何时能圆轿车梦”一类的报道,关于要不要发展家庭轿车的激烈辩论也是当年的重大新闻,国家出台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而且中国“复关”谈判也在紧张进行,因此1994年的北京国际车展盛况空前,出乎意料之外,全球xx汽车厂商都聚集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高峰时{yt}的观众达到10万人。日本人的经验,在轿车大量销售之前,有一个车展热的前兆,所以人预言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进程很快就要开始。当然,中国人的平均收入还是很低,当时国内汽车价格由奇高,所以家庭轿车始终还是一个梦。日本人说:车市热之前会有车展热,,有报道说:19611025日举行的第八届东京车展挤满了汽车发烧友,他们感到,拥有自己的汽车的时xx始了。第八届东京车展展示区域比前一届扩大了一倍,展览时间也延长到晚上8点。日本在60年代有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孙执中《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04》指出:日本的消费革命经历了两个阶段:{dy}个阶段是1955-1964年,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三大件是热门货,获得迅速普及,这是所谓的旧三大件,这些商品当时的价格平均在5万日元左右(按现在汇率约3000左右人民币),约相当于日本职工2-3个月的工资。第二个阶段是1965-1974年,“3C”时代终于到来了、所谓“3C”,指的就是汽车(car)、彩电(colorTV)和空调 (cooler)这新三大件。彩电、空调当时的平均价格为20-25万日元,约为当时职工2-3个月的工资(按制造业平均月工资计算,上世纪 60年代后半期为6万日元左右,70年代前半期为13万日元左右。这10年间平均计算约为每月10万日元左右),小汽车的普及则是在70年代后半期,此时制造业工人工资在20-25万日元,当时每辆售价平均约为100万日元。中国的汽车市场热是2002年,滞后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1998年出现媒体日和模特

1998年的第五届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主办单位推出了几项新举措:在观众组织方面,首次设立新闻及专业人士参观日,首次推出展览会吉祥物等,为展览会的举办增加了文化色彩。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现场直播展会盛况,更让全国观众了解了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现在厂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而且国内几乎所有媒体都有汽车专版、专栏,2008年北京汽车展汽车记者已经上万。

车站上引入模特的首先是国外厂商,已开始引进的也是“洋模特”,当时看来非常新鲜,受到参观者的瞩目,一些小伙子争相与金发女郎合影,引来阵阵欢呼。现在北京车展上几乎“无车不模”,据说北京、上海车展期间,国内模特云集,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模特的身影,而且发展出企业自己的模特、大学生模特甚至硕士生模特,许多车展都搞模特大赛。2007年的上海车展上出现专门拍模特的人,也包括偷拍走光之类,有的人感慨道:是看车还是看美女?

消费者盛大的节日

    2006年汽车展的{dy}批报道,说有5个参展集团把北京车展列为A级,也就是说,很多汽车集团把北京车展看成全球最重要的车展之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此要投入最多的资源,展出最多的车型,拿出最重要的宝贝――xx车、概念车,或者换句话说,就是看市场下菜碟。2006年在北京车展上有近600辆各式各样的车型粉墨登场,其中xxxx车型6款,国内xx90多款,概念车30多款,再加上靓丽的车模,精彩的表演,车展真的非常好看在参观的人群中,除了大量的专业人员之外,更多的是汽车消费者和汽车爱好者,也包括主要是看热闹的人。中国的汽车消费者逐渐成熟。20多年来,从没钱买车有钱买不到车,以及后来的有钱买到车买到想买的车买到适合的车,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等这一过程后,逐步有了个性化的需求,现在看车展的人也越来越“内行”。

    有人认为,中国的车展太多,而且专业化程度不高。本来北京汽车展只对专业人员开放。现在实际上北京车展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型展览,而对北京的消费者来说,车展更是一饱眼福的难得机会,极好的休闲去处。然而即使在北京,也只有2%的人能看到车展,外地人更不用说了,因此各地纷纷办车展也就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需求了。国内车展实际上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比如车展期间长春发布了明年举办汽车节的新闻,这说明国内汽车展在商业化的同时,也更多地增加着文化的内涵。根据这一点,也有理由挑北京汽车展的毛病,就是汽车文化味道还是比较淡。

车展带动出口

    以往,与火爆的轿车展区相比,车展的零部件展区比较冷清,但是近年零部件展览出现了空前的热闹场面。2006,由于国展场地面积不足,商用车、零部件和相关工业的展出放在了农展馆,我在{yt}下午4点以后去展馆,吃惊地发现到那个时候还有许多国外朋友在登记入场,大约2 0%-30%的展台里高朋满座,业务洽谈热烈,各种肤色的客商都有。大家往往比较xx整车的出口增长,而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增长势头更猛。欧美日本汽车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希望到低成本生产地区采购零部件,因此中国将会为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

在车展之前,丹麦电视台曾采访我,记者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中国的汽车会在欧洲市场上大量出现,会对欧洲汽车工业产生什么影响。奇瑞的汽车出口,就是从北京车展开始的。几年前,一位伊朗朋友在北京车展上看到奇瑞汽车之后,一直追踪到芜湖,将奇瑞的产品带到了国外。2007年中国出口的汽车数量超过60万辆,同比增长80%左右,这种势头令世界汽车工业感到紧张。

    

2008年大雨倾盆

420日,我乘坐一家公司为媒体提供的大巴,提前来到展馆。由于时间比较早,我们有幸在正门前下车,这一点我后来才知道为什么值得庆幸。车展大门四闭,不许任何人出入,把门的保安称9点才能放人。八点半,大雨倾盆而下,一些厂家的领导人西服革履,在大雨中分外狼狈。

新国展周边的无照板爷却赚得乐翻天。由于新国展内已经禁止进入,而大门又离展馆较远,又缺乏足够的协调,这让大雨中着急往馆内送货的参展商只能雇佣板车往返送货。一张胶合板,铆上4个轮子,就成了简易的板 车,一次50元的收费让这些无照板爷两天下来已有了近千元的收入。

返程极为艰难,从展馆到停车场,整整走了半个小时,车从停车位开出去,用了近一个小时。有一辆车本来停在土地上,但是到傍晚已经变成泥沼,车无法动弹。

报道说:虽然大雨滂沱,但依然没有阻挡住各家记者以及闻讯而来的普通观展者,在开展{dy}天仍有4万多人到现场参加了北京车展在新国展的首演,车展内外由于人数的增加而变得拥堵不堪。第二天,受大雨的影响,尽管人 数有所减少,但是仍有3万多人挤进车展。

{zd0}的市场会出现{zd0}的车展

汽车展览的发展伴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展览热实质上是汽车市场带动起来的。1955年我国开始出现汽车产量的统计,那一年是61辆,到了1978年是14.9万辆,期间用了23年的时间;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dy}次突破100万辆,累计用了37年的时间;2000年,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第二个200万辆用了8年的时间。中国入世之后的6年,汽车产量净增700万辆,每年拔高100万辆,2007年一年净增160万辆,达到888万辆,位居世界第三位(在美国、日本之后),而销售量是世界第二位。2009年,我们超过美国市场,销售了1370万辆车(美国销售1040万辆),成为世界{dy}大汽车市场。预计2012年前后,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可能达到2000万辆,中国的汽车展览业也会更加繁荣。


   

本文为{dj2}供给搜狐汽车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

  • 谁在xx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任帅
  • 个人名片 王君
  • 个人名片 唐茂华
  • 个人名片 沈凌莉
郑重声明:资讯 【我的北京车展经历- 贾新光-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