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行动

xx行动
 

  ———农残添加剂甲醛到底藏在哪里
  主题策划
  今年2月,“毒豇豆事件”让人们已经逐渐淡却农残对健康危害的神经再次绷紧———我们每天吃的到底还有没有不含农残的东西?
  绷紧的神经让人们又自然会产生很多联想:曾经对食品保质做出巨大贡献的防腐剂、那些为熟食品或糕点“增色”的色素以及能改变食品形态的膨松剂、特别是诸如三聚氰胺的工业原料以添加剂的身份进入饮品……这样的东西还让我们的“抗毒”能力维持多久?
  而当人们在担心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不可靠时,直接威胁并考验人们“抗毒”能力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空气污染物,其中甲醛以其几乎无处不在的生存本领更是让人们防不胜防:喝下的啤酒含甲醛、穿在身上的衣服含甲醛、家装材料含甲醛、摆在屋里的家居含甲醛,是不是除非我们不吃不喝不穿衣不呼吸,否则就拿甲醛没辙?
  这么多的疑问,记者自然无法全部解答,但我们有办法———请专家来做诊断并开出xx。但无论是记者调查还是专家解读都遇到了棘手的难题:由于现行的相关法规、标准以及检测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还不得不接受农残添加剂甲醛肆虐的现实并进一步去提升自己的“抗毒本领”。但我们还是有必要挖出农残添加剂甲醛的藏身之处使其曝光并寻找对付它们的办法。而这,正是本报本期特别策划的初衷所在。
  通缉
  寻找农残添加剂甲醛三毒藏身处
  ◇理由:它们潜伏在人们生活的各环节,对人体健康直接构成威胁,可致中毒、营养不良、肾病、白血病等。
  ◇名称及形态:
  农残:名称为农药、杀虫剂;形态为固态、液态,或看不见、摸不着地隐藏于食物及食物链。
  添加剂:名称为安赛蜜、阿巴斯甜、柠檬黄、日落黄、防腐剂、抗氧化剂、三聚氰胺等;形态为固态、液态。
  甲醛:名称为甲醛;形态为气态,有明显的刺激气味。
  ◇可疑藏身处:
  农残:一般情况下是被蔬菜、瓜果吸附,肉眼看部件,也闻不到气味;隐藏很深的是进入循环链传到动物体内、粮食穗粒;暴露于外的为可闻到刺激气味。
  添加剂:主要藏身于糕点、饮料、腌腊腌卤、方便食品、牛奶、酸奶等食物之中,也隐藏于饲料进入肉类食物链。
  甲醛:几乎无处不在,啤酒、服装、建材、家具、香烟、清洁剂、油墨等,或各类材料叠加。
  侦破
  记者调查:揪出农残添加剂甲醛三毒来示众
  记者走访成都部分大型超市时看到,鸡蛋、大米和蔬菜分绿色、有机和无公害3大类,标注的产地也很详细,但当记者问及三者的区别以及是否存在农残时,不但消费者茫然,超市销售人员也大多说不清楚。而在记者走访的农贸市场,不少商家也宣称自己卖的蔬菜、水果或干杂类食品没有农残,可当记者问及其所卖东西的产地或源头时,商家却表示并不清楚,往往以“有农残的东西谁敢卖”来回答记者的疑问。
  记者近日调查还发现,很多咖啡店里配咖啡的奶精都是免费的,经常有人临走时顺手拿好几个,留着回家慢慢用,因为他们认为奶精是用牛奶或奶油制作而成的。
  “你不要看到‘奶精’中有‘奶’,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用奶做。制作奶精的过程中没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它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记者从府河批发市场一家添加剂专卖店的郑老板那里了解到,使用乳化剂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牛奶一样的白色。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到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然后要用焦糖色素把它染成极淡的茶色,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颜色。为了长时间保存,还要加入pH调整剂和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所以,奶精就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只要看看奶精的配料表,就一目了然。
  记者在府河批发市场调查时还发现许多“花花绿绿”的饮料,看配料表,全是一大推的添加剂,安赛蜜、阿巴斯甜、柠檬黄……添加剂配方多得令人咂舌。
  走访成都府河建材市场、512建材市场时,记者发现,不少商家在推销自己销售的板材、涂料、石材时,总是要刻意强调这些材料不含甲醛或称甲醛含量xx达标。但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者大多表示“商家的话不可信”,甚至认为甲醛无处不在,能做到在达标范围内就不错了。
  xx
  专家解读:用原理解剖农残添加剂甲醛
  ●食品专家:李红卫(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副教授)、刘政(大连营养学教授)、刘文宗(西南大学食品安全学院教授)
  ●家装专家:廖芸(成都市建筑材料装饰协会秘书长)
  ●检测专家:陈舜琮(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主任)
  针对农残,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副教授李红卫3月1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百姓经常食用的蔬菜、瓜果,都可能打上了农药。”李红卫分析说,容易招虫的蔬菜、生长期病虫害较严重的果蔬,农残容易超标。“相对来说,由于菜青虫等害虫的抗药性较强,因此它最喜欢卷心菜、白菜和油菜等叶菜类,菜农也容易使用一些高毒农药来杀虫。”李红卫说,菜花、草莓等表面凹凸不平的果蔬农残相对较多。“有些蔬菜瓜果是埋在土里的,比如土豆、红薯、萝卜和花生等,农残量相对较少。青椒、黄瓜、豆角、萝卜等蔬菜以及一些薄皮类果蔬,如西红柿、樱桃、油桃等,农残也较少。”
  “害虫不是每样蔬菜都喜欢,有些蔬菜本身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体,害虫也会‘敬而远之’。”李红卫说,辣椒、大蒜、茴香这类“身体有怪味”的蔬菜就很难接触到农药。而韭菜的虫害韭蛆长在菜体内,菜农易用高毒杀虫剂灌根,农残很容易超标。
  “喷施化学农药粘附在作物上的只占10%,90%的农药残留在土壤里。”李卫红说,农田里的灌溉水、雨水、河水、地下水还会将土壤里的农药残留带到鱼塘里、河水中,这些农药和化肥等被水中浮游生物吞食后,可在短时期内富集13000倍。牲畜在饮用了这些被农残污染了的水以后,各种农药残留也会集中在猪牛羊的体内,人在食用这些食物以后,同样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
  如何才能去掉蔬菜瓜果中的农残?李卫红说,正确方法是先用流动的水反复冲洗两三次,去掉表面污物和一部分农药,再浸泡15分钟左右,然后冲洗。
  大连营养学教授刘政曾对媒体表示,他在洗菜的时候有个“小窍门”,会在水中加入碱,帮助分解残留农药,通常一盆水中加2匙就行,将蔬菜浸泡其中5-1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几次。他还推荐大家用淘米水洗菜。因为淘米头一两次剩下的水,呈弱碱性,含有粗纤维、淀粉,对呈酸性的农药有xx作用,是“xx洗洁精”。
  针对添加剂,西南大学食品安全学院教授刘文宗表示,目前,食品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主要存在4大类问题,一是使用目的不正确,一些企业使用添加剂并非为了改善食品品质、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而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感官需求,为降低成本,由此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使用方法不科学,不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要求,超范围、超量使用;三是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没有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四是未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志,误导消费者。
  成都市建筑材料装饰协会秘书长廖芸介绍说,服装衣物,在树酯整理过程中都会使用甲醛。比如生产服装面料,为达到防皱、防缩、阻燃等作用,就需在助剂中添加甲醛;为了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或者改善手感,也会使用甲醛。而含有甲醛的纺织品,在人们穿着和使用过程中,会逐渐释出游离甲醛,通过人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还会对眼睛产生刺激,引起过敏甚至诱发癌症。
  而就如何鉴别农残、添加剂和甲醛是否超标,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主任陈舜琮认为,通过准确检测能有效避免上述有害物超标。但检测也不是{wn}的,比如蔬菜快速检测仪就存在“短板”———它只能检出蔬菜农残等是否超标,更加精细的检测结果还需要实验室做定量分析。“因此,快速检测仪器不能作为判定所检测产品有质量或安全问题的依据。”陈舜琮还说,科学仪器设备都会有一个“未检出”的情况出现,因为检测仪器有一定的检测线。所以急需解决的是降低检测线,增加仪器设备的灵敏度,从而达到检测的最终效果,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反思
  监管亟待“补漏”
  刘文宗认为,在食品添加剂的经销流通环节中,存在监管漏洞。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单体型食品添加剂,其成分、含量公开,价格比较透明。但还有一些复合型食品添加剂,由于其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受到食品加工企业欢迎。这些复合型食品添加剂配方成分、含量往往是保密的,食品加工企业使用时因为不知道配方成分,可能重复添加而超过使用极限。因此,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才能治本。
  成都市农业质量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蔬菜农残检测要依赖相关试剂,它能反映出蔬菜提取物中是否含有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醋类的农药残留。然后再用显色剂产生颜色,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出结果来判断农残含量。而这些被广泛使用的检测试剂,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国家试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此种说法。“这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是近几年才应用于市场的,确实还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她表示,要判断一种化学试剂质量是否合格,必须有国家或行业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并且还要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检验人员。“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没有国家标准,我们也不能判断产品是否合格,{wy}能参考的只有企业标准。”
  本报记者田乐舒浩刘鑫



郑重声明:资讯 【xx行动】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