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经典的风筝文化由来阿里巴巴xafxgroup的博客BLOG

{dy}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国际风筝会

  潍坊古来有春季放风筝的风俗,1984年当地政府发扬这一优秀民间文化传统,倡导举行国际风筝会,当年就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原xx德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风筝团、队、100多名放飞员前来赴会。首届风筝会于1984年4月1日在潍坊市体育场举行,潍坊市风筝协会主席邹立桂和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戴卫?杰克列,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12,000名风筝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当天下午,各风筝团、队进行放飞表演,近10万观众到场观看。会后,国外近百家新闻机构、国内45家新闻单位对这届风筝会作了报道。原来在国内外知名度不算太高的潍坊市,随着风筝会的举行,一下子名满天下。从此,每年4月初都在潍坊市举行一届国际风筝会,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因为有这样一个风筝会,潍坊市当之无愧地成了世界风筝之都。
 

风筝文化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今日的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

  潍坊-、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

  (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

  (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zc}、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潍坊二、传统艺匠派

  潍坊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潍坊三、现代创新派

  潍坊近年来,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勇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潍坊潍坊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潍坊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一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潍坊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潍坊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潍坊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潍坊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螳螂、蝉等。

  潍坊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风筝世家

  1、陈家风筝:陈善庭(1822-2、1874),清代同治年间xx风筝艺人。年轻时曾在潍坊“永盛扎彩铺帮工,跟一位姓丁的师傅学花灯、风筝的扎制。丁被召进京城,陈善庭便继承了扎彩铺,制作风筝,并兼绘朝堂壁画,名气很大,人称”陈扎彩“。他把自己擅长的人物风筝改造成家禽走兽风筝,如“十二生肖”等等,很得群众喜爱。至今民间仍存有他创作的“雷震子”和“仙鹤童子”风筝书稿,可惜其原作已无处可寻。

  2、唐家风筝:唐家扎风筝起始于明末(公元1628年左右),其作品曾流传于青州、莱州、沂州三府。到清咸丰年间“唐家风筝铺”正式开张。其第三代传人唐洪飞(1874-19、1934)、唐洪亮(1872-1938)兄弟,开过竹器店,同时兼制风筝。他们将购进的毛竹先选出适宜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其余的再制作竹器,所以他们的风筝材料很好。其祖上曾传下一部《扎彩图谱》,其中介绍了21种串式、桶式、硬翅风筝和彩灯的扎制方法,可惜现已失传。唐家风筝的第四代传人是唐延寿(1929-26、),其父唐洪飞、唐洪亮是叔兄弟,父子二人大胆创新,把“唐家板子硬翅风筝”两翅加宽,使之更加吃风、宜飞。唐延寿还创造了像形风筝,他的“双燕”被称为一绝。

  3、张家风筝张衍禄(1899-33、1988),潍坊城关人。10岁起跟邻居牟恒邦学扎制风筝,后自立门户,开起了风筝店,经营40余年。他卖风筝有个特点,就是边卖边讲风筝的典故和扎制技术。因张衍禄善于经营,对风筝鉴别有独到之处,所以其他风筝世家均跟他交好。外地客商来潍坊选购风筝,也常先与张家接头,无形中,他这里成了潍坊风筝的集散中心。张衍禄扎制的风筝常由职业画家张国干绘画,画面美观大方。他还根据北方春季风力情况,运用力学原理,发展了拴中线的技术。他设计的拴一根线、两根线和三根中线的技术,使各种风筝放习时易于保持平衡,为各名家所采用,对后世影响很大。

  4、牟家风筝其代表人特牟秀兰(1854-52、1914),xx民间艺人牟恒邦之女,因共代表作桶子风筝中的彩绘牡丹是她的绝招,故人们送她美称“牟(牡)丹”。牟恒邦原是济南魏家胡同扎彩作坊的画工兼裱工,空闲时扎制风筝。因作坊倒闭,携女儿流落潍坊,在扎彩店当画工兼扎风筝,因风筝销路好,便自开了店铺。女儿牟丹擅画工。以后父扎女画,曾制作出八百对判官风筝,在潍坊盛行一时,并远销济南等地。牟丹制作的风筝以桶子和板子为主,她独特的“牡丹仙子”风格别具,其骨架是人特和盛满牡丹的花蓝,放习时先把人物送上天,然后用“蝴蝶碰”将花蓝带到空中。可惜其制作方法已失传。

  5、郭家风筝郭乃馨,字兰村。年轻时跟潍县名画家丁启吉学国画,擅工笔彩绘人特,尤擅画马。解放后调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57年参加全国{dy}届手工业艺人大会并获得“老艺人”称号。他的风筝绘画xx采用国画工笔技法,着色重远观效果,喜用大块对比强烈的透明颜色。他制作的风筝可以拆卸、折叠,并非常讲究起飞效能。因而他的风筝在20-40年代名噪一方。

  6、胡家风筝胡敬珠,字次陶(1893-1964)。11岁时即学扎制风筝,后与兄弟胡敬明放风筝时,拾到一只断了线的小龙头蜈蚣风筝的头,引起极大兴趣。他把这只龙头折开,重新组合,反复琢磨,终于模仿着扎制成了一只龙头蜈蚣。从引他便迷上了这种风筝。有时他一次携带四种不同造型和扎制方法的龙头作试验,采节用料也十分讲究,用秤计量,标准统一,并注意竹节对称,蒙面松紧适度。因而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形态优美,工艺精巧,彩绘鲜明,起飞高稳。他的研究丰富了潍坊串式风筝的制作,其独特制作方法,广为流传。

  7、杨家埠风筝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的产地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重要产地。杨家埠风稳将木版年画的特点融合到彩绘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代表人特是杨同科(1902--108、)。他9岁便随伯父杨振盛和杨振甲学扎风筝,同时学木版年画。11岁进本村一家风筝店学徒,不到三年就基本掌握了各种传统题材100多种风筝和10多种扎制方法。后来,他总结老式木版三色风筝的传统技法,并多次去苏州、北京、天津学习观摩,大胆创新,终于树立了崭新的杨家埠风筝风格。为解决杨家埠风筝起飞难的问题,他改变了双翅的比例,减速轻了骨架的重量,使其能够“一级风起,五级风不折”他制作的风筝,大的有30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小的有火柴盒那么小的蝴蝶,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8、杨家风筝杨万善(1911-1979),曾用名华南、达善,潍坊城里人。初中毕业后,1便以扎制风筝为业。当时人们称杨家埠风筝为“婆婆鞋”,称他的风筝为“万善风筝”。他的风筝多是像形类,以板子、桶子为主,很受群众欢迎。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创新和发展了“潍坊风筝碰”。他家收集了南北方风筝碰20多种,在多方借鉴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制作的风筝碰能上天散花,还能返回地面。他首次扎制鹰风筝出口的老艺人之一。曾长时间与郭兰村合作,*出口风筝,在扎制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1963年,他的风筝曾在天津和北京放飞表演,受到好评。他去世后,次子杨汝柏继承了他的事业。

  9、韩家风筝韩连溪,潍城人,曾在首饰作坊学铜匠和牟恒邦风筝铺帮工,后独自开了风筝铺。他将首饰制作技术与牟家风筝相结合,另辟蹊径。他制作的硬翅风筝,构图奇特,代表作有“苏武牧羊”、“钟馗捉鬼”等。他的飞机风筝亦有独到之处,平面造型、绘画用大色块,很受孩子们的欢迎。1933年春,潍坊首届风筝大赛,韩溪连的硬翅风筝轰动全场,从此名声大震。

  10、孙家风筝孙永春(1924-),出身于民间手工艺家庭,祖父孙文彩是扎制艺人,父亲孙道绍则是有名的风筝艺人。1928年孙家开了“庆春风筝社”,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影响,有好几家商店在北京、济南销售他们的风筝。以后孙永春继父业,技艺大进,16岁时,就有不少作品远销外地。他的风筝,以串式为主,取材广泛,造型成动,色彩绚丽,很讲究画工,能采用中国写意画的“以意得之”的方法,不拘泥于现实生活,而注重神韵。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尤为出色,起初为平板式,后改为平板加立体,如今是立体的。1961年他与北京画家马晋一起设计了两只巨龙风筝,龙头由他扎制,腰节由北京人扎制,在天安门广场放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78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他的龙头蜈蚣风筝又一次得到了好评。他的次子孙锡起,继承父业,已崭露头角。
 

中国风筝技艺概况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记述中国风筝的详细资料却不多,而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
中国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个记述中国风筝技艺的专著,但至今不只还见不到此书的全文,就连此说是否属实,曹氏是否确有废艺斋集稿这套著作,也还缺少足够的旁证材料,学术界还在争论之中,没有结论。从主观愿望上讲,我们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为后代留下一本有关中国风筝技艺的宝贵资料,供今人继承和发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实,我们只能等待着这方面新的发现。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传的谱式了。如传说宋徽宗的“宣和风筝谱”是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见到。其他就是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今天还能找到一些。
中国虽然这些谱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贵的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铁庵著的“风筝谱”一书较有价值,不足之处是没有图,这也许是由于当时印刷出版条件和资金的限制有图而未印出来。
中国除“谱”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条”,即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如北京“风筝哈”家就有一捆流传几代的“条”。这就补充了“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使风筝技艺的流传更加完整。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之外,中国民间工艺的技艺传授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就是在民间艺人中使用的“诀”。这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歌诀”或“切口”。由于艺人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或切口往往有音无字、或有字无形,在流传中丢失、修改、讹误很多。
中国对风筝技艺的讨论主要是以上述流传下来的有限的文化遗产做为历史背景的参考,以现存的传统中国风筝为根据,用科学的工艺技术和飞行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希望它能为今后中国风筝技艺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前辈同好,有识之士和青少年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指正。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
“糊”包括:选、裁、糊、边、校。
“绘”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
 

风筝的起源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中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zh1}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中国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博物馆

  潍坊风筝博物馆在潍城区白浪河东岸,整个建筑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O平方米,内有总共 3,0OO多平方米的大小10个展厅和一个1,600平方米的放飞大厅,收藏、陈列各国各种款式的风筝1,400件,是世界上{zd0}的 风筝博物馆,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就设在这里。博物馆成了“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的标志。

  馆内展览的风筝,从骨架造型和飞行原理上可分为“硬翅”、“软翅”、“硬拍子”、“软拍子”、 “串类”、“伞翼类”和“立体类”等几个系列。具体命名则千姿百态,各有春秋。

  龙头蜈蚣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作,也是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这种立体串式风筝,由一个着色浓艳的 立体龙头,数十节乃至数百节连缀成串的“腰子”和龙尾三部分组成。本以大型为主,今制为大、中、小和微型4种。{zd0}的380节,360米长,放飞时要用卡车牵引,要30个人协力操作;最小的,龙头只有一粒黄豆那么大,身长也只50毫米,可以装在火柴盒里。

  展出的潍坊传统风筝的风格,受当地年画和民间玩具装饰的影响很深,遍体金珠,纹彩耀目。风筝品类有凤凰、仙鹤、苍鹰、彩蝶、蜻蜓、蝙蝠、燕子、蜜蜂、青蛙、金鱼、蝉种种。

  馆内陈列着一批异型风筝,如“双筒宫灯”、“寿”字、“花瓶”、“日月龙凤肩”、“子母燕”等等。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许多外国风筝,其中有日本的龙片风筝、脸谱板,式风筝美国的三角风筝,法国的帆式 风筝,泰国的箱式风筝,荷兰的伞式风筝,丹麦的电视风筝等等。丹麦人乔里斯顿沙先生,制成“飞翔的电视”风筝,还在风筝电视的屏幕上画着一位半身主持人,风趣横生。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最经典的风筝文化由来阿里巴巴xafxgroup的博客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