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的一些细节问题(续)

    104页图15.1-1乙“静止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向前运动”中“静止的”应去掉。

    105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的功越多。”应改动。可改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就越显著,就说力所的功越多。比如,用力推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一定距离,推力越大,小车{zh1}的速度就越大,即推力的成效越显著,就说推力做功越多;用一定大小的推力推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距离越长,小车{zh1}的速度就越大,即推力的成效越显著,就说推力做功越多。”在此基础上,自然就有了“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106页“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否在省力的同时也能省距离呢?假如利用简单机械既省力又省距离,功=力x距离,我们就省了功。”应改动,可改为“使用杠杆、动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或省距离,但在省力的同时费距离,省距离的同时费力。那么,使用机械时,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功是小还是大呢?”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清楚省力杠杆费距离,省力的动滑轮费距离。

    106页表格中“手移动的距离s/m”应改为“手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m”。

    110页表格中“小车重量”应改为“物体重量”,因为“探究  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摩擦力应该大些,相应地,实验不宜用小车。

    110页“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如果用人搬运需要几个小时,如果用起重机搬运,几分钟就可以了。这个例子说明,做相同的功,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做功有快与慢之分。”应改为“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如果用人搬运需要几个小时,如果用起重机搬运,几分钟就可以了。这里,做相同的有用功,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做功有快与慢之分。”前者易使学生误认为人与起重机做相同的功。

    112页例题的“解  先计算起重机做了多少功”应改为“解  先计算起重机提升重物做了多少功”,因为起重机除提升重物做功外,还克服摩擦做额外功。

    116页“可以从物体下落时的破坏力来判断它的势能大小”中的“破坏力”显然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力”,因此应改动。可改“破坏力”为“破坏效果”。

    123页“钻木取火,是人类{dy}次使用自然力。”语句不通,似可改为 “钻木取火,是人类{dy}次利用能量。”

    126页“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图16.1-6)。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应改动。因为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而且同时存在,不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弹簧向里的拉力和向外的弹力不同时存在。在这方面,倒是像被压缩弹簧和拉伸弹簧同时连着的小球,半推半就。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在这方面,就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小球间距离较小时,弹簧被压缩,有向外的弹力,表现为两球“相斥”;当小球间距离较大时,弹簧被拉伸,有向里的拉力,表现为两球“相吸”。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这方面,也不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连着小球的弹簧被拉伸后弹力随两球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可见,教科书上的比方无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所以应去掉“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图16.1-6)。”及图16.1-6。其实,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之前,已经知道“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如果再了解了“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那就可以利用知识本身的道理作出解释。实际上,如果用知识本身很容易解释清楚的问题是没必要打比方的。

    126页2题“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放入糖块,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品尝杯中的水,哪一个更甜?为什么?”应改动。在对控制变量法xx的今天,我们在此题中应该说明冷水与热水质量相等,放入的糖块质量较大且相同,相应地经过的时间不是很长(糖块还未全部溶化在水中)。

    127页“由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还具有势能。”应改为“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还具有势能——分子势能。”

    127页“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中“在相同物态下”应去掉。因为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也越剧烈,内能也越大。比如,-9摄氏度的冰变为8摄氏度的水,物态不同,温度升高,而内能增大。这里,由-9摄氏度到8摄氏度的温度变化过程中夹着物态变化——熔化,而在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大,与温度升高导致的内能变化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虽然内能的大小与物态有关,但谈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时,不必控制物态不变

    128页“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应改动。热传递可导致内能的改变,而内能的改变表现为温度的改变或状态的改变。所以,似可改为“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或熔化、汽化、升华,高温物体温度降低或凝固、液化、凝华。”

    129页“太阳通过热传递把能量输送到地面”与155页“大部分太阳能以热和光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开去”不一致,前者应改动。

郑重声明:资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的一些细节问题(续)】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