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7 12:16:28 阅读31 评论8 字号:大中小
在中国电影博物馆电影拍摄厅,陈列着数十款各个年代从手摇、手动上弦到电动的摄影机。
电影拍摄主要设备
手摇动力的,左边是摇把
20世纪初德国生产的蔡司 依柯(ZEISS IKON)电影摄影机。是{dy}代使用35毫米胶片的电影摄影机,手摇驱动,机身和暗盒都是木制的。
再来一张蔡司依柯,玻璃的反光太强了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生产的埃姆(EYEMO)电影摄影机。使用35毫米胶片,单镜头手持电影摄影机,发条驱动。抗日战争时期,荷兰xx电影人伊文斯曾赠送延安电影团这种型号的摄影机。原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右边是上发条的钥匙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生产的菲尔姆(FILM)电影摄影机。手持16毫米,发条驱动,转塔式三镜头座。
曾经拍摄过重大事件和{lx}人物呢
1945年共产党七大期间,延安电影团摄影师吴印咸在杨家岭大会礼堂外,用此型号的摄影机拍摄毛ZD的有关活动。
开始有了电驱动
1946年上海维纳氏电影器材厂生产的VENUS NC型35毫米电影摄影机,电动马达,旁侧取景。是中国{dy}台国产中型摄影机。该机拍摄过蔡楚生导演的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前苏联1949年生产的KC50b电影摄影机,俗称苏联埃姆。手持35毫米,发条驱动,转塔式三镜头座,镜头直接取景。抗美援朝时期,新闻电影摄影师在朝鲜使用这种摄影机。
右3是卡米,右2是阿莱,右1是阿通
20世纪60年代法国生产的卡米(CAMEMATIC)高速电影摄影机,拍摄速度达150格。相对于目前每秒上万格真不可同日而语啊。
20世纪60年代德国生产的阿莱(ARRIFLEX)电影摄影机,为手持35毫米机,电动马达,转塔式三镜头座直接取景,我国直到80年代拍摄新闻、科教和故事片都在使用的机型。
外型已经精致、新潮一些,可同期录音了
20世纪70年代法国生产的阿通(AATON)电影摄影机,多用16毫米机,电动马达,镜头直接取景。有符合肩扛的人体工程设计,低噪音,可作同期声音拍摄。
潜望镜:16毫米电影摄影机配套型潜望镜。实地记录战争场面、野生动物动物行踪时,为了隐蔽拍摄时的专用拍摄设备。
这一柜子的宝贝俺看着最熟悉最喜欢哦!
上排:蔡司(ZEISS)500毫米长焦距镜头(德国)
中排:克柯(COOKE)变焦镜头(英国)
20mm—100mm 5倍变焦结构。因为它有极优良的成像品质,固定镜头拍摄时,各焦距段经常被当作固定镜头用。
下排左起依次:
北京20mm(中国)
克柯(COOKE)12.5mm\32mm\50mm\75mm(英国)
鲍莱克斯(SWITAR)10mm\16mm\25mm\50mm\75mm(瑞士)
展厅中央专门辟了个区域,安放了两架电影摄影机、一座大功率聚光灯,还有小型道莱车等。
30倍变形宽银幕投影镜头与小型道莱车(用于电影摄影机作小范围的机位调整)。20世纪70年代长春光学仪器厂研制的30倍变形宽银幕投影镜头,把宽银幕压缩棱镜与光学变焦结构作了一体化设计,变焦倍率大,这在当时是一次突破。
20世纪60年代上海生产的1204型35毫米中型电影摄影机。电动马达,镜头直接取景,可同期录音。
20世纪初 GBN 35毫米电影放映机(国别不详)
20世纪30年代德国制造的德累斯顿电影放映机(原件)
世界上{dy}个电影诞生地
红墙绿椅、欧式壁灯,胶片机仿佛在发出“咯吱咯吱”地转轮声……时光似乎回到1895年12月28日,眼前这小小的房间,再现了世界电影的诞生地—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印度厅。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几部电影短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吃饭》等在这里{dy}次公开售票公映。当然是无声电影,所以银幕旁有个钢琴师在为电影伴奏。
担任这场电影放映员的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36位观众买票观看了世界上{dy}场电影,虽然每个片子仅50秒。消息传出的第二天,上千名巴黎市民在放映厅外排队,等着买票看电影。这件事很快轰动巴黎并传遍全世界,而这{yt}也被公认为是世界电影的诞生日。
如今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一睹当年的那些小短片回放
更有意思的是这台拍放映机是将摄影机的镜头和暗盒更换为放映镜头和片架,由摩尔登尼放映灯提供光源,就组成放映机。
中国电影的{dy}
京剧演员谭鑫培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左手持大刀,右手抹髯口,面对摄影机在唱《定军山》,摄影师刘仲伦掌着摄影机,任庆泰师傅在旁监看。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这就是中国拍摄的{dy}部电影,影片历时三天拍摄而成。
虽然这些人物都是中国电影博物馆特意请来蜡像师制做的蜡像,然而这三个人物的形态表情栩栩如生。只是遗憾由于对电影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够,我们如今已无法看到完整的《定军山》影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