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正装为何雷不倒记者

     印象维尼/文

    “开大会须着正装”——每年来北京开“两会”时,代表和委员都能在会议通知中看到这样的话。因此,每年的两会不仅是“全国人民的盛会”,也是中国一年一次的正装大秀场。想想看,除了两会,还有哪个秀场有这么多人穿正装,又能在哪个秀场看到这么丰富的正装呢。

    正装当然包括西装,中山装还有少数民族服装。

    很多年来,我都在人大开幕的那{yt},守在人民大会堂的东门台阶上:会前拍摄走进会场的代表和委员,会后采访刚听完报告的代表和委员。每次在等待中,都希望能看到有设计、有创意、哪怕有些雷人的服装,但是,每次都很失望。

    看到最多的就是蓝色、黑色、灰色的,单排扣、双排扣的,质地考究做工精良的西装。大部分男代表和男委员都穿着这样的西装。{wy}不同的是他们胸前的领带颜色各异:当然以深浅不等,色度不同的红色为主,偶尔能看到亮丽的黄色,还有闪耀的银色。要从穿着这样的西装人群中发现你的采访对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女代表和女委员穿的大部分是没有领子的CHANEL风格的衣服,但是以精致的平纹毛料居多,很少见到CHANEL特有的那种斜纹软呢面料,那是一种只属于CHANEL才有的不同的纱织交织在一起的肌理效果。也许是这种面料难找,款式好仿,所以只见款式不见面料。这种款式的衣服{zd0}的好处就是可以配不同的丝巾和围巾。于是,几乎所有的女代表和女委员的脖子上都有或长、或短的,或格子、或花朵的,色彩艳丽的丝巾和围巾。

    但是,这些穿西装的人们无论怎样在脖子和胸前做文章,都不如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吸引眼球,这可能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和委员最引人xx的时刻:头上盘着粗辫子,身上穿着百色布长裙的是藏族的;头上戴着方型小花帽,脸上留着漂亮八字胡的是维吾尔族;脖子上戴着精美的银项圈,头上戴着华贵银饰的是苗族的;穿着绣花的长袍,戴着高耸的毡帽的是蒙古族的……每年的这时候,人民大会堂前就是民族服饰的博览会。

    一年又一年,那些穿西装制服的,每年还能在面料和款式上,看到一些变化。就是面料款式没有变化,脖子和胸前也会有些变化。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几乎就没有变过。

    其实,这些穿这些民族服装来开会的代表和委员,平时在家和工作时根本就不穿这样的衣服。对有些人来说,两会每年开一次,这样的民族服装也是每年来秀这一次。而且,回到宾馆马上就换掉。遇到有记者采访,特别是电视记者采访时,才会被要求穿上。

    不仅是民族服装,就是西装制服,对有些代表和委员来说也是一年只秀这一次。特别是那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和委员,有些人{dy}次接到开会通知时,看着正装两个字还有些晕:“什么是正装?”,并不清楚西装就算是正装。曾经采访过一个来自农村的代表,几年前,采访他就是一件最普通的蓝色的西装,现在看见他,还是那身西装,也是几年都没有变过。他说:要那么多西装干嘛么?每年只穿这一次。

    在两会上,每年只秀这一次正装的,除了来自基层的代表和委员,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来自文艺界的代表和委员。这其中有的人,连这一年一次的正装秀也不要。见过冯小刚穿西装吗?没见过吧。就是在大会堂开会也没见过他穿西装。皮夹克,中山装,对冯导来说就是正装了。而这次,冯导在大会堂开会穿的是夹克,在小组讨论会上穿的是帽衫。

    在政协文艺界的小组讨论会上,穿的最算正装的是那些来自xx的演员,其次是穿中山装的,大部分人穿的都是休闲装。有一次,还看到一个曾经的演员穿了一件低胸贴身的毛衣,唯恐旁人看不见她已经发福的身体。所以,到这个小组来采访,千万别穿正装,不被别人雷着,有可能雷着别人。

    一年一次的正装秀就这样结束了,在今年的两会上,还是没有看到什么雷人的服装,倒是听到不少雷人的语录,我们还是来听听这些语录吧: 

    把“扫黄”改为“扫色”;

    “老婆做家务须发工资”;

    “房价不是我们开发商决定,是由市场来定的。现在说房价高,但没有人叫你去广州买,也没有人叫你去深圳买,你回老家买就可以啊,为什么还要到广州、深圳买?”

    “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并且无论是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

    “运动员得奖感言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两会代表的正装为何雷不倒记者】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