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艺概论(摘要)[根艺]_岭南盆景奇石根艺百度空间_百度空间

一、中国根艺的历史

根的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在中国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些年来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说它古老,则因为这门艺术在我国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树根、竹根创造艺术形象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践活动,自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我们的祖先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和竹根制作装饰品。现存最早的根艺作品,到目前为止要算战国时代的《辟邪》和《角形器》了。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发现了我国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它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作根艺作品的事实。西汉时期,孔子的家族曾利用楷(jie阶)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了拐杖。南北朝时期,《南齐书》中还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它是采用竹根的自然形态,略加人工雕琢而成的。隋、唐时期,在《新唐书·李泌传》中记载,唐时邺官李泌采用xx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的事。到了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发展,同时也出现在石窟和庙宇之中。在宋代《太平广记》“荆根枕”中,详细地记载着利用荆树根创作狮子形木枕赠送庙上的故事。到了明代,根艺就更加发达,从一些文献记载和名画中,可看到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们欣赏的根艺术品,而且还雕刻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根艺家具以及其他根实用品。到了清代,根艺创作更为繁荣,出现了不少根艺家和根艺优秀作品。特别是根艺人物创作已经成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专业,浙江和福建两地的生产比较集中。浦江和宁海地区的根艺作品被称为“柴株人”,成为当地的特种手工艺。这里的“柴株”指的是烧材的意思。根艺家将野外的废树根或竹根采集来之后,放入河中烂掉外皮,利用其xx形态,加以雕琢和装配,制成了精美的工艺品,把废根变成了宝贝,赢得了“柴株人”这个形象的称号。

解放前,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根艺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专业艺人改行转业,使这门艺术濒临绝境,后继无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根的艺术在全国各地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从事根艺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根艺作品的艺术创作和制作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中国根艺美术正以新的姿态,沿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走向繁荣和兴旺。

二、中国根艺的特点和分类

每一门艺术都具有它自己的特点。根的艺术由于使用了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材料、工具和技法,产生了为其他造型艺术所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很少有人想到,大自然能在泥土里创造出美来。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被抛弃或准备烧掉的各种乔、灌木及竹、藤等废根,和地面上的景物一样,同样具有自然美的形态,蕴藏着生命的内在活力。它一旦被艺术家发现,以“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的艺术形象,赋予它新的生命,就会使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树根或竹根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就叫作“根的艺术”。它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可以说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所以,称作“根的艺术”较为科学、准确。这一命名,先后得到了王森然、张启仁、常任侠、陈叔亮、常书鸿、刘开渠、王朝闻、吴作人、张仃、华君武等美术界专家们的认可。这种艺术创作不xx是人工所致,而是“天人合一”“与天同创”的艺术,具有一种xx的情趣,可以说是天趣。也就是说,在根艺创作中,要受原材料的限制,主要靠根的自然形态,靠艺术家用审美的眼睛去识别和发现它的美,而不是光靠雕刻去塑造形象。根艺作者应着眼于xx去雕饰,发现根的自然美,发现根上自然生成的又有表现力的形象。一旦艺术家在一个七枝八杈的根材上悟出了形象,发现了它的美,就能着手进行创作。这种创作,不光靠雕刻技法来塑造形象,而是靠善于利用根的枝、须、窟窿、节疤、纹理和色泽等各种自然形态,借以表达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以及各种人物或动物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一旦被作者创作出来,便是世界上{dywe}的艺术品,绝无重样。

中国根艺因是一门“与天同创”的艺术形式,不xx是人工所为,所以还不能像其他造型艺术那样形成流派,只能依据其表现形式及内容进行分类。可大体上分为根艺美术品、根艺装饰品和根艺实用品三大类。其中,根艺美术品有树根雕、竹根雕、根造型、根贴画、树皮贴画、根书法、木纹画和树瘿作品等等;根艺装饰品有根艺床饰、根艺壁饰、根艺花架、根艺盆景等等;根艺实用品有根艺拐杖、根艺文房四宝、根艺家具等等。

三、根艺创作的美学原则

根艺是一门“奇”“巧”结合的造型艺术,它在艺术创作上的美学原则既和姊妹艺术有共同之处,又有它独有的特点。所谓共同之处,就是它具备了木雕、雕塑、石刻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并吸收它们创作的长处,来补其短处。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根艺是采用根的自然形态,与天同创。因此,它在艺术创作上主要有四项原则:一是寻奇觅美;二是巧借xx;三是突出意趣;四是讲究构图。这四项原则就是根艺创作的四要素。

寻奇觅美 一切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它所使用的材料。美的根存在于大自然中,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有表现力的根所存在的美也是各种各样的,而能否发现这种美是和那双观察它的眼睛有关的。正如常任侠先生所说:“大自然能创造出各种美的形象,但你必须有审美的眼,方能认识它的美。”根艺美术家只有在大自然中寻找、发现、搜集到各种形态奇特的废根,才能诱发创作的契机,确立作品的主题,也才能通过运用自己的智慧、想像力和独创性创作出精美的根艺作品来。因此,根艺美术家的寻奇觅美,是选择题材、搞好创作的重要基础和充分认识、利用根的自然美的良好开端。

巧借xx 在寻找到奇美的根材、确立主题之后,下一步则是如何去因材施艺,巧借xx,把根的自然美变成艺术美,这就是巧夺天工、充分表现主题的过程,也是根艺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到之处。巧借xx,即要求作者用审美的眼光去识别各种根的自然美的特征,进而能合理地运用它。对于一个形态复杂的根材,创作者要巧用心计,反复推敲琢磨,有所选择,有所集中,有所概括,有所取舍,有所强调,一切取决于主题思想的要求,一切为了突出地表现主题思想,一切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只有善于掌握材料特点,巧妙地加以利用,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物象的典型特征,巧借xx,化腐朽为神奇。

突出意趣 根艺作品的创作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回归自然,但绝不是单纯地描绘xx,更不能照葫芦画瓢,而是要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作品的形象体现出来。这种体现不是直截了当的,而是采取一种曲折的、耐人寻味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根艺创作中应当予以考虑的突出意趣的问题。“根的艺术”在追求和创造深邃的意境方面,与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彼此之间是很接近的,都是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去表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的思想感情,只是各自的表现方法不同而已。因此,在根艺作品的创作设想中,除了明确主题、因材施艺之外,还要追求一种耐人寻味的“弦外之音”,这就是中国画论中常说的“画外之意”或“意趣”。所谓讲究意趣,也无非是说作品要有隽永深邃的“诗情画意”,它常常把作品的主题思想给以委婉含蓄的表现,力求摆脱过于刻露的一般化描写。根艺作品中的“意趣”,实质上是“意”和“趣”两个方面。“意”是根艺家的气质、感情、理想等精神世界的因素在创作中的体现;“趣”则是面对根材的客观形象的反映。根艺家只有长期坚持深入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积累,才能在扑朔迷离的根材面前,触物托兴,见根生情,用认识、识别和想像来捕捉艺术语言,擒得崭新的“意趣”,从而创作出源于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的作品来。

讲究构图 当根艺作者面对着一件根材,构思确立主题之后,这件根艺作品的大小、宽度、高度及厚度如何处理,通过什么形式来表达主题,怎样经营位置,这就涉及到构图问题了。根艺作品的构图方法很多,可以将一些几何图形作为进行构图的基础,如三角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等;与某种曲线形体相结合的几根平行的垂直线或者水平线,也可以作为构图处理的依据;又可以不依靠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而依靠各种各样的曲线来进行构图。每一位根艺家在根艺作品的构图上,都会由于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差异而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作者的创作思想,需要通过作品的构图,从人们感觉到的作品形式中体现出来。因此,根艺作品的构图应当着重从作品的生命力、表现力和整体感三个方面来表现形式美。所谓生命力,一般来说是从根的奇特形态中发现和理解其内在的东西,并利用某些形象的表面特征,加以典型的有力表现。有时还可以借助于表现技巧,使根艺作品产生神态和动感,赋予新的生命。所谓表现力,也就是根艺美术的感染力,即充分发挥运用对比的效果。当根艺作品的构图一旦形成强弱、粗细、大小等强烈的对比和韵律感时,构图才具有表现力。在构图中,为了体现作品的整体性,作者应把次要的事物从属于主要事物,使作品的各个部分融合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内。凡是与作品思想内容无关的、偶然的东西,都会将作品中的重要部分掩盖起来,从而冲淡主题。总之,生命力在作品的结构情节上作用较大,表现力在运用对比方面比较突出,整体性则体现了作品的完整统一。只有将这三者运用得当,作品才能体现出形式美。

此外,根艺作品的制作特点和工具、根艺作品的制作工艺、根艺作品的配座和命名、根艺美术鉴赏、根艺美术家的素养和追求等部分略去。)    

(此论文全文为1万余字,在中国《美术史论》1986年第1期上发表。作者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中国根艺美术大师。)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根艺概论(摘要)[根艺]_岭南盆景奇石根艺百度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