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凌渊的日志- 网易博客

(原创)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2009-04-08 11:10:09 阅读201 评论29 字号:

随同台北观光协会,{dy}次去江南古镇上海朱家角,此文发表于《视线》杂志2009年1月号。今年,要给上海青浦写一本人文旅游图书,目前,已写了近20篇。


置身青浦朱家角古镇,周遭的小桥流水、旧街老屋、古树陈墙总是能给人一种在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高楼丛林间难以感觉到的亲近和温暖。这种亲近和温暖,也总是唤醒着太多游人内心的质朴情怀。徜徉于洋溢着浓厚山水田园气息的朱家角,最容易点燃人们灵魂深处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一直觉得朱家角是艺术家的手笔。因为只有艺术家热衷探索生命之源,只有艺术家肯追求诗意的栖居之所,只有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潜藏着深深的怀旧念旧情节,保留承载着时代之痕生命之迹的东西,也只有艺术家对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物件怀有纯粹的爱怜。

朱家角放生桥       台北观光协会成员,青浦旅游局副局长等人

艺术来源于平常的现实

对于一般人而言,艺术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她有着非一般的构造和深邃的内涵,她必是远离世俗现实,不沾人间烟火的圣洁之物。所以,我们一般人往往因着这重意识桎梏发现不了艺术,更创作不了艺术品。而对于艺术家而言,自然的,平常的,其实是最美的。青浦朱家角的魅力,就在于她在时代潮流强烈的冲击中,始终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古镇原貌,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气质。

朱家角的古典乡村韵味越来越浓郁,流连忘返的游客越来越多,悠远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正被青浦旅游局有意地用新锐科技与人文意识,小心善待和珍视,也折射出上海青浦在文化传承、精神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和博大情怀。

这种功力,好似艺术家精湛的挥毫泼墨,胸有成竹,一挥即成;这种情怀,是艺术家气宇轩辕,海纳百川的博爱情怀。

艺术家善于挖掘人最微妙的内心,推己及人地善待珍视着古朴的朱家角,让她保持自然平常的模样,而不随波逐流。

正因为朱家角得宠于这种艺术家创作般的诗意开发,今日的我们,才得以在踏一遍石板古街,探一遭深巷幽弄,走一回拱形石桥,摇一趟轻叶木舟中,体会“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感觉。

{dy}次体验乌篷船,晃晃荡荡坐不稳

那些远去的诗意场景

游览朱家角,有几个地方是不得不去的,它们能让你领略到江南山水田园背后更为深厚的文化渊源,感受先民智慧的创造推动着人类的发展。

渔人之家

渔人之家是人文展示馆,招牌极其简单,两根徒木架一道衡梁,悬挂着一块裸露发黄的木板。院子里有一棵苍树,树身旁用链条拴着一叶历经风雨洗礼的木舟,舟内杂草丛生,随意垂至船外。营造出一种沧桑而又厚重的荒凉之感,仿佛这叶木舟,是穿越时空隧道,从远古漂流而来。

渔人之家,顾名思义,这里集中展示水乡渔民的真实生活图景。以渔文化、渔家习俗、渔业生产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映江南水乡丰富的渔业文化,体现古江南渔民的生产生活状态。

馆内收藏皆为远古渔民生产生活常用之物,有船头罾、墙缆网等各类拖网和挑网类渔具,渔枕、鱼形盆等各类渔人生活用具,都是具有历史痕迹的实物。还有精心设置的捕鱼场景模具,真实再现渔人劳作的场景。

置身馆内,观摩着那一件件岁月遗留下来的平常之物,逼真的捕鱼场景,眼前仿佛涌现xx家万户的渔家,日出捕鱼,日落宿船,漂泊在江河湖海之中,与自然顽强搏斗的智慧和艰辛的谋生之计。

上海青浦博物馆   古代海港码头的模拟场景

上海远古文化展示馆

这里主要展示崧泽文化和福泉山遗址出土文物的复制品。有上海先民六千多年以前的生产生活陶器,精美,尊贵的玉石,还有福全山遗址“东方金字塔”剖面图。

在陶器馆内有拟古作坊,游客可以亲手制作陶器,领略制陶的工艺,以及上海远古先民的智慧。那个时候,中国人已经懂得将生米做成熟饭。

那些精致,尊贵的玉石,富丽神秘,精美绝伦的意境不得不让人对先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手工艺制作技术肃然起敬。

而在上海地区保存完好,规模{zd0},考古价值{zg},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福全山遗址剖面图前,可以形象地观看到从六七千年前,到战国、唐、宋等几乎每个历史进程都涵盖的叠埋墓葬,有力地证明了上海远古文化向现代层层过渡的进程。

展馆的展品浓缩了上海先民的生产劳动和生存状态,让上海的远古历史璀璨辉煌,而又悠远神秘。

 

与江南贤才雅士来一次亲密拥抱

稻米乡情馆

人类的一切文明的发展,终究还得根植于土地——这是朱家角稻米乡情馆所流露的主题。

这个位于朱家角古镇北大街的展馆,为百年xxx“合丰米行”的旧址。印象中,稻米乡情馆最能让人感受到亲切的田园气息,因着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情结已植根于中国人的血髓,挥之不去,也永远不会消逝。

那陈列的水车、碾子、石磨、簸箕、翻车、风车、铜牛、风箱、蓑衣、草帽、镰刀……都是真实的农家用具,携带着艰辛的汗渍,收获的喜悦,自给自足的幸福,沾染着浓厚的纯朴气息;那些逼真的稻草人模拟的真实场景,洋溢着亲切的乡村风情,讲述着丰衣足食的农家生活。

置身其中,好似回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时代,于静谧的亲切中,感受泥土庄稼的清香,小富即安的满足和悠闲,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舒心和坦然。

印象最深的是二楼几个稻草人模拟的“把酒话桑麻”的图景。朱家角人自古有酿米酒喝米酒的习俗,酒文化也颇为深远。那几个稻草人的模拟图景,充分展示了农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性格。还有两个稻草扎成的妇女,手中拿着农具一边聊天一边干活,呈现出农人丰收后的喜悦和悠闲。

稻米乡情馆展现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对曾经非常发达的朱家角稻米产业,以及纯朴的农家生活的再现,诗情画意,韵味十足,让人流连忘返。

朱家角阿婆茶楼   小桥、流水、人家

丝绸之路艺术馆

踏进丝绸之路艺术馆,好似脚下展开了一卷开创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并连通世界的汉唐盛世的精美画卷。

展馆内陈列着丝绸织造各环节精工细作,美轮美奂的工具模型,包括采桑、养蚕、采丝、染色、织造等,加之现场演示的古老织造工艺,系统形象地再现了丝绸成型的制作过程,展现着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流变历程。

伫立于精美绝伦,气势恢宏的“丝绸之路”{ctr}玉石群雕屏风前,眼前浮现的是男耕女织,丝路繁忙,纸香墨飞,诗赋满江的盛世景象。在那惟妙惟肖的唐三彩驼队xx下,心灵早已踏上色彩斑斓、魅力四射的梦回唐朝之路。

大漠孤烟,黄沙漫天的丝路,夕落余晖中回响起悠远而清晰的驼铃。

朱家角课植园   江南剪纸大师陈南君

 

“渔人之家”“远古文化”“稻米乡情”“丝绸之路”四个展馆是朱家角古镇的四颗明珠,从不同的侧面将小镇乃至中华的文化底蕴渲染得厚重而形象,清晰而逼真地再现着璀璨文化的特质与神韵。

这些展馆收藏与再现的,不过是最平常的老旧事物,但为什么会有种穿透历史的震撼?其实仔细看,就会体会出这些博物馆规划和设计上的周密巧思。

这四个展馆,在规模上都不算大,但是在精巧度和设计感上,堪比任何的大型博物馆。强调的功能,便是从氛围上,全方位地为参观者营造立体的体验感受,就像一种情绪一样,从每一束光的运用,或几个钱币的叠放里,渲染参观时的心情。

于是,那些普通的已经丧失用武之地的农具家什,虽然以沉默的方式再现那些远去的诗意场景,但它们向今天的我们,讲述的昔日故事和文明,却绝不苍白和牵强。它们用一种低调却实在的方式,非常轻微地,xx我们主动融入想象,思绪飞回悠远浩瀚的历史隧道,去追寻先辈生活的痕迹。

我常常感叹那些搜罗展馆实物和设计展馆构造的艺术家的用心良苦,他们经历了多少苦思觅想和挫折寻觅,才呈现给我们那些视觉享受与心灵冲击相得益彰的远古文物和场景,让我们的情感跌宕起伏,感受着艺术产生的震撼。

朱家角城隍庙   南阿弥陀佛,南阿弥陀佛,佛祖在我心中

 古宅更是集大成的艺术品

走在朱家角幽深的巷弄,踩着斑壳的青石板纹路,抚摸着落满岁月风尘的厚墙,不由得想起一个曾经在朱家角的某座桥上,贪婪又欣慰地望着那些老街古屋沉醉不知归路的人,一个专门收藏老房子的人。他叫黄修志,朱家角“传艺堂”古村的主人。

黄修志曾经是一个行走世界的加拿大籍华裔商人,如今定居上海,是赫赫有名的收藏家。没有人称他为艺术家,说起黄修志,人们会惊讶地说,就是那个收藏老房子的人啊。但是,我觉得黄修志是个艺术家,因为这个在商海混迹半生,现已年过花甲的老人,时常像艺术家一样的思考。

梦幻大观园  亭廊轩榭交错 假山绿水环绕

上世纪90年代末,黄修远初到上海。因为城市扩建,陈旧的建筑被不停地拆掉,新的高楼拔地而起,经济科技的发展飞速地翻新着这座城市。而那些经历过时代更替,镌刻着历史痕迹的古建筑也难逃厄运。这是我们常人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

然而,不大会说普通话的黄修志看着那些古屋老庙一座座地消失就感到心疼,甚至愤怒,因为不理解,“那些集中国建筑艺术,人文历史于一身的宅子,都是独具魅力,且有故事可讲的文物,为何不仅不保护,还要拆除呢?”

无法阻止拆除古建筑项目计划的黄修志,只能凭个人之力挽救那些难逃毁灭厄运的古宅。

他采用的方式就是收藏。

具体的工作就是听说哪里的古宅将要“沦陷”了,然后火速赶去“救援”,在与拆迁办,承建商,民工和推土机之间的商榷周旋中,将那些面临轰然倒地变成废墟的古宅买下来,小心地拆除,运往他处,然后按照原来的模样重建。

2000年,黄修志以这样的方式收藏在苏州买下一幢拥有260多年历史的老宅,从此开始了收藏老宅之旅。

这位在商海奔波半生,颇为富有的商人,不再关心商机,而是关心拆迁。每当看到拆迁的消息,他{dy}个念头就是,那个地方有没有古宅,哪怕是一口老井。只要头脑中有一些蛛丝马迹的印象,或者有他关心的东西存在,他就会去收买,甚至不惜成本。

他用前半生积累的财富收买、重建着一座座老房子,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另一种财富,也在体验着自己的另一番人生。

到如今,黄修志已收买了150多幢老宅,并在江苏同里购买了一块50多亩的地,准备修建一座私家园林,将那些老房子一一复原重建,让其落地重生。

这其中{zj1}人文价值,也最让黄修志骄傲的,就有杜月笙、徐志摩故居,静安寺大雄宝殿。

上图>>>拿起老电话听筒,按下数字键,可以听到10句上海方言,一个数字一句,还有普通话翻译

左图>>>只可惜没拍到那两只{wy}干净的石狮子 

黄修志收藏古宅的目的很单纯,不是为了低收高抛,或吸引游客赚取参观费用的经营之道,更不是为了借抢救古建筑文化之举以博名利,他只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喜欢集中国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古建筑,如同老女人,每一个皱纹里都是故事。自己应该保护它们,并将它们延续下去,留给子孙后代”。

黄修志曾打算让自己收藏的那些古宅落户朱家角,并建立一个名叫“艺文古村”的园林。因为他的那些被拆卸存库的老房子与古色古香,有着浓郁厚重历史韵味的朱家角古镇建筑风格相似,如若融入朱家角古镇之中,便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实为理想的归宿。后来遇到了一些变故,不得已才迁向江苏同里,重安新家。

黄修志说,老宅本身就是中国数千年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经过无数次建筑艺术的演变,历史的更替,岁月风雨的侵蚀,才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那幅模样。

 更重要的是,老房子,尤其是名人的古宅,蕴含着太多的人文历史和故事,它们是会讲故事的。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被推倒,变为废墟,于心不忍。

于是只有收买,然后另觅他处,按照原模原样重建起来,让它们再“活”几百年。

它们会成为过去的某个时代真实的见证,它们也都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艺术瑰宝,理应善待和珍视。

幽静淀山湖   有些困了,有些倦了,所以我,开始睡了 

我们璀璨的中华文明要延续和传承,就必须妥善保护和珍视朱家角这样的文明古镇。我们也需要更多黄修志一样虔诚的传统文化捍卫者,需要更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人身体力行地弘扬丰富的中华文化。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原创)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凌渊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