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不是乡村社会的挽歌- 张华阅读文摘- 南方张华- 和讯博客
城市化不是乡村社会的挽歌 [转贴 2010-03-16 13:20:46]   
许倬云

(本文原发于《中国经营报》20103月15日版,由许倬云先生口述,马连鹏,许涛,陈航参与整理)


农村现代化、农村民生工程、城乡同票同权……2010年全国两会可谓“农”笔重彩。然而,目前农村作为城市的附庸地位未有根本变化,旨在改 变中国乡村面貌的城镇化进程也是以城市为导线和模板。城市的扩张是否一定要奏响乡村社会的挽歌?我们是否要模仿美国的大工业农业之路?农民是否一定要离开 田园?


     在xx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看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村的未来需要更精致的设计。他的视野与思考也许可以给我们不同的启发。
 
许倬云
历史学家,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有“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之称。著有《求古篇》、《汉代农业》、《万古江河》等40余部专著。

许倬云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从事史学和文化学研究和教学半个多世纪。先后执教于中国的台湾大学和美国的匹兹堡大学,期间担任全球多所xx大学的讲座教授。许 倬云先生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古史和社会学领域有精深的造诣,同时通晓西方历史,更善于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和现实。著有《求古篇》、《汉 代农业》、《万古江河》等40余部专著
 


     作为中国人,看见中国日渐富足,看见老百姓穿衣吃饭不再那么困难,心里当然很高兴。但我们更盼望,中国将来的富足逐渐提升到每一人而不是少数人,使得每一 个人都能丰衣足食,每一个人都能供得起小孩上学,每一个人都有好的居住环境。这才真正是我的愿望。我并不反对少数人致富,这个世界本来就不能是平均的,但不能让今天的繁荣纯粹让占全国人民10%以下的人占到{zd0}利益。尤其不能只考虑财富增涨和分布,也要考虑长久的、远程的顾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像我们学历史的都是乌鸦嘴,看问题都是正反两方面去想,尤其是长远的考虑。
 

被水泥吞没的田野

     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繁荣的象征都是高楼大厦,都是城市极端的扩张,建设城市、工厂,铺设道路,许多的农田在这个过程中都变成了水泥地。我在上海松江区亲眼 看到,望不到边的一片耕地,整个预先埋好管道准备开发成居住区。松江的土地是非常肥沃的,自古以来是东南一带xxxx的产粮区,这么一大片良田耕地全部变 为都市用地,这令我心里有所担忧。
     我并不是怀古的人,该改变就得改变,但有若干事情不得不考虑到。其中首要考虑的是,中国有13亿人,底数很大,有十分之一的人吃不饱饭,过不好日子,就隐 藏巨大的危机。我们看到,很多曾经富甲一时的国家都衰落下去了,比如日本,而美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有名、历史上罕见的富足大国,因为经济恐慌,很多老百姓要 到超市后面取人家扔下的东西,要到救贫中心去领罐头。这些都令我们触目惊心,再富再强,都有掉下来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考虑到中国长久的未来。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富以外,最要紧的是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但是,目前,中国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最见成效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大片农地迅速变为 城市用地,农田变为高楼大厦。从几亩几亩算地平,到几方尺几方尺算地平。看起来,这种发展模式附加值极高,财富增长极快,许多公家和私人都在通过这样的快 速城市化模式做着一步登天的梦。
     可是我们想想看,如果有{yt}我们的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怎么办?有人可能说,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到别的国家去买。其实,日本就是长期进口粮食。早在 1895年它强占台湾,用心就是要用台湾作为粮食供给地。但是在二战晚期,台湾本身被封锁,海运受到限制,日本的国内粮食供应很快出现问题,粮食不足。二 战以后,日本发展很快,但它还是尽量保留更多的农地,政府高价征收农产品,鼓励农民耕种,保证国内起码的粮食供给量。
     这个政策终于塌下来了。随着人口剧增、城市迅速扩张而逐渐改变。最近20年来,日本持续大量进口粮食、水果等,他在菲律宾、南美等地区都购入大片耕地,用 来种植粮食、水果等等,保证供给日本国内消费。但是,这种方式,有着很大的海运的风险。可以说,今天的日本人处于“饥饿”之中,因为粮食供给不足。于是我 们看到,日本经济衰退,粮价却不降低。许多小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很苦。     照这个图像,假如中国有那么{yt},也要靠越南、泰国、澳洲、南美甚至非洲来供给我们粮食,一旦发生海运中断、战事发生或其他不可预知的情况,后果不堪设 想。因为,海运中断一个月,供应不够,中国就可能有十分之一的人吃不上饭,因为他们买不起。那时肯定有人造反。今天,我们不能重演上世纪三年饥荒的时代。 如果全国性的饥荒,肯定就有穷人买不起粮,那个时候怎么办?


荷兰镜鉴
     也有正面的例子——荷兰。国家那么小,巴掌大一块地,每一份土地都是从大海里争取来的。他们从国外买下整座整座的荒山,然后把山炸掉,用水泥船把土石运回 来,一到岸边,门一开,连船带石头沉入海底,一点一点的累积土地出来,再做海堤,就这么辛辛苦苦积累下的土地。发展到现在,荷兰工业化水平其实非常高,科 技水平极好,但它在巴掌大的国土内,却从没有放弃农耕,种植的主要是牧草、麦子、番薯、鲜花等等。鲜花是高价值的产品,如郁金香。养殖牛羊,牛奶羊奶,都 是它的收入。

     荷兰的四邻都比它大,它最怕在封锁下过日子,所以,要通过造土运动,保留它的农田,保证食物供应。通过填海造出地以后,如何去盐碱化,如何一步一步多角度 的生产,非常有计划。荷兰现在的国民收入里有一大部分是精致农业的结果。郁金香本身的高附加值,牛奶一般用来做起司和奶粉,葡萄做酒,这些农产品随时可以 作为食粮,如果不用于食粮,都可以通过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些成为荷兰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一旦需要,荷兰的深加工农业,就可以转化为直接的食粮 生产,牛奶饮用,番薯做食物,保证国内供应。这个政策不是自今日始,而是从立国以来,荷兰就是这样的发展思路,很值得研究借鉴和效仿。
     其实,中国的传统农业就是是精耕细作的方式:高劳力、高产量,有机的农业。而现代所谓企业化的农业,以美国、澳洲、阿根廷为代表,是大型的工业化的农业、 商业化的农业。
     在这些国家,一个地区的地一般种植单一的作物。比如,美国中西部的地,一个地区专种麦子,一个地区专种牧草,而在纽约北部,则是专门的葡萄地。这种大机器 农业,大面积使用机器开垦、机器收获,种植是粗放的,作物与作物之间的距离并不考虑。因为,它节省的劳力就可以赔偿土地使用的不够经济。但同一块土地一直 不断的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地肥力被吸收精光,必须用化肥来补偿,这就跟人吃药过日子一样,土壤就会变成寄体,而不是自身的肥沃度。这样的土地,在秋冬之 际,一场大雪、一阵大风,或者春天夏天,一阵大雨,土地就坏了。
     在美国爱德荷州那个地方,土地表层覆盖了6、7英尺深的火山灰,很适合种植土豆。但连年的单一种植,土壤表层基本被废掉了,还能种植多久的土豆就不知道 了。    

回归精耕细作

     其实,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跟美国依靠化肥、机械的大量生产两个极端之间,是有中间度的。我们今天回到精耕细作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假如一个农庄出产量够好, 生产种植计划设计得好的话,那么,一个小农庄,或者几个小农庄的联合,出产的价值,除去共同分担的开支,可以做到收入不差的。
     因此,我的建议是,我们一定要拿若干好的土地,平坦、肥沃、水系丰富、灌溉系统铺好的土地,气候温和、不剧烈的地区,一定要保留为农耕地,而不要像美国、 澳洲那样,单一作物大量耕种。这些良田,要采取多角度、多方面、自行循环的耕种方式,一年一轮、一年两轮或一年三轮,不同的作物轮流种。比如同一片土地 上,麦子和豆子一年一轮,麦子、豆子、蔬菜一年两轮、两年四轮,诸如此类。或者说,甲地种麦子,乙地种植稻子,丙地种豆子,明年甲乙丙倒过来。这样的方 式,土地的肥沃不会被损害。
     尤其种植豆子,豆根抓来的氮气,蓄在土地里,第二年给小麦用{zh0};而麦子的浅根须,留在土地里面,经过腐烂,下一年种蔬菜{zh0}。这些都可以xx设计。如果 再加上禽畜养殖,牛羊猪鸡鹅,让它们共生,农作物作为禽畜的饲料,又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而多角经营,可以使得一块农庄地既不荒废它的季节,也不浪费它 的肥沃度,一年到头农民都有事可做。
     另一方面,农业的加工厂也非常重要。如果加工厂没有设在农村里,一个或者几个联合的农庄如果没有自己的加工厂,不管是初级农产品,还是深加工品,都容易受 到季节性因素影响,以致价格高低涨落不定。加工厂设在农村里面,生产多少产品出来,供应多少产品进市场,都由自己决定,不会把一年的香肠在一个时候统统放 出去,从而可以保持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农民不会吃亏。
     现在为什么国内很多地方农村常常发生问题,三农问题迟迟难有改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自己掌握不了市场。比如,河南有些地区的农业,曾经大家都种植苹 果,果实成熟的时候,一窝蜂地上市,造成苹果价格大跌。本来可以卖2元钱,一下子只能卖五角钱。果贱伤农,于是大家又开始砍苹果树,准备明年种植别的作 物。这就是设计得不对,xx可以因时因地来设计。
     因时,是指各个地区可以按照当地的土质、气候等xx条件,做很好的设计并不难。设计做得好,农地的使用度,不能说达到百分之百,至少到百分之八十左右,甚 至下雪天,雪堆在上面,下面麦子都在长。实现农地无弃地,农村无闲人,作物无废料。不用或少用化学肥料,牧草或者作物残料可以给牛羊吃,牛羊粪便生产有机 肥料,在此过程中还可以产生沼气,形成农村生产的科学循环。而且,农村里面有工厂,农民不必非打着包到城市做民工,不用破坏城市原有的社区结构,人民可以 安居乐业,国家又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前几年,我曾经经过南京大学,向南京市和江苏省提出方案,苏北的滩涂地,可以化盐碱地为良田。基本步骤是,首先设立防波堤、防风堤,在盐碱地上先种植耐盐 碱的植物,比如牧草,然后分区放牧牛羊等牲畜,而这些牲畜的粪便本身是酸性的,可以中性改造盐碱地,这就是荷兰的办法。在土地的中性完成后,沙质土地很疏 松,适合种植番薯、土豆等根茎类的植物或者高价值的蔬菜,如姜,还有药材。土豆的叶子喂猪,土豆做酒精,酒精做燃料,这样的循环不是很好吗?
     以一年一万亩来计算,招收安徽、苏北等地的民工,先用三年来驯化土地,然后开始做农产品加工,酒精厂、纺织厂、猪牛肉的腌制厂、猪血猪骨牛毛牛皮等的加工 厂,都可以招募农户的二等劳力来做。一个村落一个村落拓展,并逐步走向农业深加工模式,这不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吗?盐城师范大学正在受命研究这个课题,但 一个地区只能研究解决当地的问题,如果全国都可以铺开,许多原来认为是贫瘠的地区都可能转化为良田。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今天的皖北地区穷得要命,淮河流域非旱即涝。虽然历史上曾给这个地区带来无尽灾难的黄河、淮河今天已经治理好了,但当地穷 惯了,政府和居民似乎都缺乏改善当地动力,很多人都想往外迁。
     但实际上,淮河治好了,当地土地可以引淮灌溉。它只是贫瘠,还并非盐碱地,可以用刚才说的办法有步骤地改良其土质。而且,皖北多山,山里挖洞,洞里养鸡, 收鸡蛋,吃鸡肉,鸡羽毛还可以生化药剂用,根本不费事。很适合禽类养殖,进行多角度的禽类产品的深加工,建立农工合作社区。这需要中央的政策和当地的相关 研究机构做种种的设计。
     另外,皖北皖南盛产竹子,xx可以用来加工造纸。虽说竹子纤维比较粗,但是现代技术xx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小时候用的竹纸,现在都看不到了。竹纸是最 好的书写纸,写毛笔字不浸、不漫,受墨光亮,而且用作包装纸也极为牢固。如果山的坡度太陡,就很适合种植竹子。还可以开采竹笋。
     如果皖北改造可以成功,那么,可以因地制宜,河南最穷的几个县、山西东南地区、河北西南地区都可以复制这种模式。甚至正在沙漠化的地方也可以用。一路往 西,很多坡地、山地都可以多角度种植,改为梯田等等。
     今天的宁夏,汉朝其实是屯田区,固定有数十万人的xx驻扎在那里,加上民间的屯田,都靠当地农业过日子。那里的盐湖是出鱼的。现在,有计划地改造,同样可 以重新成为重要产粮区。
     我们知道,以色列的条件其实比我们的甘肃宁夏恶劣的多,但它今天的沙漠农田,已经成为世界上土壤改造的标杆。以色列利用太阳能发电,打出500英尺、 1000尺以下的地下水,盖上暖房,暖房日照强,太阳能又可以保持其温度。阿夸房(音译)水耕地,以当地的沙土做成农作物寄根的寄体,等到寄体寄久了,就 变成了真正的土壤,然后,用来种植矮种柑橘。今天,半个地中海地区的柑橘是以色列出产的。
     当然,宁夏那里日照不够多,但太阳能发电已足够用了,而且还可以以风力补充。如果用以色列的办法,国内许多沙漠地区都可以做成多功能、多目标、多作物的农 业循环系统。而且,以色列在暖房之外还养鱼,小鱼做有机肥,大鱼用来腌制、加工。不但形成了动物养殖的循环,而且出产的各种深加工的鱼类产品,鱼片、鱼 油,等等,附加值极高。

     还是那句话,只要好好动脑筋,三农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我们不需要几十个村子一起搬村,不需要把农民赶离农地,变成成立的民工,不需要制造一批城市 贫民,世世代代不能自拔。


和谐的村庄

     农村可以建造成一个个小规模的循环农业生产社区。小社区内,人口不过一两万,每个人都有工作,自给自足,又可以卖粮食和其他农产加工品。而且,工厂还可以 带进去程度高的人才。工厂作为社区内的常设单位,可以维持学校、康乐等文化活动,维持文化水平,这样的社区,是可以规划的。当年,人民公社的失败,乃是由 个人崇拜延伸为教条主义,违反科学规律,盲目乱搞高产。深耕密植是不科学的、高浓度的化学肥更是错误的,土壤都坏掉了。我们设计的社区,是一个生活共同 体,以现代科技的知识,发展多元化的生产,以市场信息,运作市场机制,销售产品,求取合理的利润。生产,销售和管理,三角结合,参加者都有发言权,应地制 宜,应时调节,制定共同体运作的方向和策略。这样的社区,应是一个和谐的小社会。
     按照上述高产量、多角度经营的模式,我们全中国13亿人,可以增加多少来自农业的收入?
     我在1950年来美国的时候,美国农村的居民数量是12%,今天3%。今天美国靠外来粮食过日子。你到超市去看一下,橘子来自南美洲,凤梨来自中美洲,牛 肉来自阿根廷。
     今天我们不必要只在高科技上和人家比,要加强在民生上的重视。
     如果我们有15%留在农田搞多角度的循环农业,他们的收入一样可以很好。而为这些农业生产社区服务的仓储和运输业,又可以带动5%的农村人。不需要这 20%的农民变成流浪的农民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安宁。还会有一些城市的人到农村去帮助做相关的设计、管理、经营等等的事情。这样农村的经济水平、文化 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国家的发展没有了现在的偏差和不平衡。
     有人会问:发展循环农业和GDP增长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的。比如是农村的滩涂地,第二年开始有农产加工,2万亩土地上可以住大概5000人。这5000人 的GDP是从无到有,多出来了。第三年以后,这5000人产生的财富增加底数二分之一,五年后,可以翻两番。也不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资,可以一步一步做,以 村养村。现在苏北盐城在搞循环农业的试点,如果规模更大一些,效果会更明显。
 
(文章由本报记者马连鹏根据许倬云先生口述录音整理,已 经本人审阅。许老的文章的刊发,要感谢陈航先生的大力帮助,他亲赴匹斯堡为许老录音,并做了很多从中勾连与文章的初步校订工作。请关注许倬云先生后续文章 继续谈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郑重声明:资讯 【城市化不是乡村社会的挽歌- 张华阅读文摘- 南方张华-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