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8

案例8

2010-03-10 08:37:32 阅读11 评论0 字号:

 

案例四

1.背景

某大厦是一座现代化的智能型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3层,地上28层,建筑面积5.8万㎡,施工总承包单位是该市第三建筑公司,由于该工程设备先进,要求高,因此,该公司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某大型安装公司。在工程档案归档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安装公司将机电设备分包部分的竣工资料直接交给监理单位。

事件二:发包人要求设计、监理及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工程档案直接移交给市档案馆。

2.问题

(1)事件一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2)事件二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答案:

(1)不妥。因为,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总承包的,总包单位负责收集、汇总各分包单位形成的工程档案,并应及时向建设单位移交;各分包单位应将本单位形成的工程文件,整理、立卷后及时移交总包单位。

(2)不妥。因为,建设单位应收集和汇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立卷归档的工程档案,并向当地档案馆(室)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档案。

 

案例五

1.背景

某厂拟建一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单层厂房,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某建筑公司承建,于2004年3月18日开工建设,合同工期300日历天。在施工过程中,对柱子质量进行检查。发现有10根柱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事件一:其中有两根柱子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事件二:另有两根柱子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并请原设计单位核算,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事件三:有三根柱子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并请原设计单位核算,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经协商进行加固补强,在柱子外再放部分钢筋,再浇混凝土,补强后能够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事件四:还有三根柱子混凝土强度与设计要求相差甚远,加固补强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2.问题:

(1)对事件一应如何处理?依据是什么?

(2)对事件二应如何处理?依据是什么?

(3)对事件三应如何处理?依据是什么?

(4)对事件四应如何处理?依据是什么?

答案:

(1)事件一中的两根柱子应予以验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规定:当建筑工作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2)事件二中的两根柱子可予以验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规定: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鉴定虽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

(3)事件三中的三根柱子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规定: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分部工程,虽然改变外形尺寸但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4)事件四中的三根柱子严禁验收,必须拆除重建,重新验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规定: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工程,严禁验收;经返工重做的,应重新进行验收。

 

案例六

1.背景

某金融大厦2~12层室内走廊净高2.8m,走廊净高范围墙面面积800㎡/层,采用xx大理石饰面。施工单位拟定的施工方案为传统湿作业法施工,施工流向为从上往下,以楼层为施工段,每一施工段的计划工期4d,每一楼层一次安装到顶。该施工方案已经批准。2007年6月12日,大理石饰面板进场检查记录如下:xx大理石建筑板材,规格:600mm×450mm,厚度18mm,一等品。2007年6月12日,石材进场后专业班组就开始从第12层开始安装。为便于灌浆操作,操作人员将结合层的砂浆厚度控制在18mm,每层板材安装后分两次灌浆。结果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一致。操作人员完成12层后,立即进行封闭保护,并转入下一层施工。2006年6月27日,专业班组请项目专职质检员检验12层走廊墙面石材饰面,结果发现局部大理石饰面产生不规则的花斑,沿墙高的中下部位空鼓的板块较多。

2.问题

(1)试分析大理石饰面板产生不规则的花斑的原因?担任项目经理的建筑工程专业建造师应如何纠正12层出现的“花斑”缺陷?如何采取预防措施?

(2)大理石饰面板是否允许板块局部空鼓?试分析本工程大理石饰面板产生空鼓的原因。

 

分析与答案

(1)大理石饰面板产生的不规则花斑,俗称泛碱现象。

1)原因分析:

①采用传统的湿作业法安装xx石材,施工时由于水泥砂浆在水化时析出大量的氧化钙泛到石材表面,就会产生不规则的花斑,即泛碱。泛碱现象严重影响建筑物室内外石材饰面的观感效果。

②本案例背景中石材进场验收时记录为“xx大理石建筑板材”,按照《xx大理石建筑板材》JC205标准,说明石材饰面板进场时没有进行防碱背涂处理。2007年6月12日,石材进场后专业班组就开始从第12层开始粘贴施工,说明施工班组施工前也没有做石材饰面板防碱、背涂处理的技术准备工作。防碱、背涂处理是需要技术间歇的,本案例背景中没有这样的背景条件或时间差。

2)纠正措施:针对12层出现的“泛碱”缺陷,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应拟定返工处理意见。担任该工程项目经理的建造师应采纳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的处理意见,并决定按预防措施进行返工;同时,针对2~12层的施工组织制定预防措施。

3)预防措施:进行施工技术交底,确保在xx石材安装前,应对石材饰面板采用“防碱背涂剂”进行背涂处理,并选用碱含量低的水泥作为结合层的拌合料。

(2)传统湿作业法施工大理石饰面板不允许块局部空鼓。

本工程大理石饰面板产生空鼓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施工顺序不合理:走廊净高2.8m,大理石饰面板安装采用传统湿作业法施工时,不宜一次安装到顶。

2)结合层砂浆厚度太厚:结合层砂浆一般宜为7~10mm厚。

3)灌浆分层超高:规格600mm×450mm的板材,每层板材安装后宜为3次灌浆。灌注时每层灌注高度宜为150~200mm,且不超过板高的1/3,插捣应密实,待其初凝后方可灌注上层水泥砂浆。

4)没有进行养护:操作人员完成12层后,立即进行封闭保护,转入一层施工。

案例七

1背景

某市一综合楼,结构形式为现浇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地上20层,地下2层,建筑檐高66.75m,建筑面积56000㎡,于2005年3月12日开工。屋面卷材防水层(卷材及其配套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后,直接在上面进行刚性保护层施工。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形缝等部位防水层出现裂缝,并逐渐发展,在女儿墙泛水处出现了渗水现象。

 2问题

 (1)简述该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

 (2)屋面卷材防水工程女儿墙泛水处的施工质量应如何控制?

 (3)分析屋面卷材防水层开裂的原因。

【答案】

 (1)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是从工序质量到检验批、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2)屋面卷材防水工程女儿墙泛水处的施工质量应符合如下规定:

①屋面与女儿墙交接处应做成圆弧。泛水处应增设附加层。铺贴泛水处的卷材应采取满粘法。

②砖墙上的卷材收头裁齐,可直接铺压在女儿墙压顶下,压顶应做防水处理;也可压入凹槽内固定密封,凹槽与屋面找平层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凹槽上部墙体应做防水处理。

③混凝土墙上的卷材收头裁齐,塞入预留凹槽内,采用金属压条钉压固定,{zd0}钉距不应大于900mm,并用密封材料封严。

(3)屋面卷材防水层开裂的原因有:

①变形缝设置不符合规定要求,或变形缝节点构造处理不正确;屋面面积较大,温差变形明显,防水层产生胀缩现象,引起裂缝。

②刚性保护层与卷材防水层之间漏设隔离层,刚性保护层因胀缩变形,引起防水层裂缝。

案例八

1.背景

某多层旅游宾馆外墙玻璃幕墙,每层楼板与幕墙之间的空隙处采用100mm厚岩棉封堵,下面采用1.5mm厚镀锌钢板承托。承托板与幕墙结构之间采用硅酮耐候密封胶密封。岩棉紧贴幕墙玻璃,铺设饱满、密实。幕墙的防雷设施完成后,经电阻测试合格。项目部对防雷设施均未进行隐蔽工程验收。监理工程师提出每层的防雷连接都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项目管理部以防雷测试已合格为由,认为不需要进行隐蔽工程验收。玻璃幕墙完工后,因施工现场水压低,四层以上的玻璃幕墙未进行淋水试验。

2.问题

 (1)指出楼面防火层做法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意见及理由。

 (2)防雷工程电阻测试合格是否可以代替防雷工程的隐蔽工程验收?说明理由。

 (3)四层以上的玻璃幕墙的现场淋水试验应如何补做?

【答案】

 (1)楼面防火层做法错误有2处:

1)岩棉不应紧贴幕墙玻璃铺设。纠正意见:岩棉与玻璃面之间宜用装饰板隔离。理由:岩棉吸热后,传递热量能力低,使与其直接接触的玻璃温度升高,易造成玻璃碎裂或自爆,所以应用装饰板隔离。

2)承托板与幕墙结构之间采用硅酮耐候密封胶密封错误。纠正意见:应采用防火密封胶严密封闭。理由:因硅酮耐候密封胶不耐火,遇火失效后,缝隙仍存在窜烟、窜火的危险。 (2)不可以代替。理由:防雷电阻测试合格,只说明当前该工程具有防雷能力,而不能保证长期具有防雷能力。如果不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防雷连接的钢材规格、焊接、防腐若不符合设计要求,也无法发现和纠正。若干年后有可能因钢材腐蚀、脱焊等原因造成部分防雷功能失效,使工程存在防雷隐患。所以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案例8】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