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煜梅
三棱剑?
是,三棱剑。
《琴与诗书同行》有三条经线:古琴、诗歌、书法,这三条经线贯穿约三千年的中国历史。琴诗书同行并进,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琴与诗书同行》有三条纬线:史、论、评。史由历代琴人组成,论是历代琴人的琴学理论著述与琴乐作品、琴器斫制等,评是作者在每章后针对历史和当今中国文化撰写的述评。
《琴与诗书同行》是一柄三棱剑,可以划清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本质区别,可以划断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近一百年来的扭曲,可以划出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应有的位置。
三棱剑的剑棱是琴诗书、剑身是史论评,剑锋是“移时移位复音”,铸剑的材质是自先秦以来的中华民族的智慧。
全书共分十一章,基本按中国通史划分。每章分两到三节,除{dy}章分为三节外,后十章全部分为两节。这两节是琴学史和同期的诗歌与书法。
琴学史分为七到九个部分。自先秦到金元时期,琴学史有七个部分;从明xx始到现代,琴学史有九个部分。从先秦时期开始有七个部分始终贯穿琴学史:一,琴人;二,琴论;三,古琴音乐;四,琴事礼仪;五,琴乐律;六,琴器及琴事活动器物;七,琴文。自明朝出现琴事活动及琴事活动组织后,琴学史增加了两个部分:雅集(琴事活动)和琴社(琴事活动组织)。
有史料记载的琴人自自周朝开始,至今延续不断,本书共介绍了394位琴人。历代许多琴人早在现代人的熟悉范围内,如管仲、孔子、师襄、庄子、宋玉、刘安、司马相如、汉元帝刘奭、元帝皇后王政君、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扬雄、马融、蔡邕、阮籍、嵇康、谢安、王徽之、王献之、陶渊明、王僧虔、梁武帝萧衍、王绩、王维、白居易、宋太宗赵匡义、范仲淹、林和靖、欧阳修、苏轼、宋徽宗赵佶、沈括、朱熹、谢枋得、文天祥、金章宗达葛、耶律楚材、赵孟頫、倪瓒、朱权、朱载堉、崇祯皇帝朱由检、江永、潘士权、叶赫拉拉·佛尼音布、周庆云、叶伯和、查阜西、高罗佩、王世襄、郑珉中、闵智亭等。
古琴音乐是琴学中最为外化的部分,现代很多人是通过欣赏琴乐作品而认识古琴。三千年的历程有三千多首琴乐作品载录于各古籍中,本书对此按时代进行追踪,将历代的琴乐作品按其创作年代进行划分,琴乐作品按其演奏形式分为四个部分:琴曲、琴歌、琴瑟、琴箫。
历代琴论散见于历代琴人文集、史书、琴曲谱集之中。本书对此先做筛选,载录有创意、有代表性的琴论。
琴事礼仪是琴学有别于其他音乐的一种特质。从《周礼》开时,琴事活动有着自己的审美评判,历代有相关的记载、发展,在本书中对此作出较为全面的阐述。
琴乐律是中国音乐中独特的一部分。古琴音乐和中国其他音乐如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音乐的共性是奉守三分损益律。琴乐与众不同的特质是琴器本身是三分损益律的发源器物,同时由于琴器的特殊音律结构使琴器音乐出现一律多音位、一律多音色、{zd0}程度的线状音等。音律的结构不同在乐学的范畴内琴曲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与众不同,琴器所发出的散音、泛音和按音交织出现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和美感。琴乐律吸引了众多的大家参与研究,历代留下来众多的琴乐律著述,为中国音乐的乐律学提供了翔实、细致的实用资料。
琴器斫制不同于中国其它乐器。{dy}是琴器斫制历史久远,自周朝开始延续至今。第二是参与斫制的人群由文人和工匠共同组成。第三是琴器由单纯的乐器演变为精神寄托器物,不仅赋予精神想象,并且在满足弹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装饰奇珍异宝,使琴器变成欣赏物品。琴器上常有斫制人、修补人或拥有人的落款,现存琴器中最早见到的落款人是东晋王徽之,最早见到文士斫制琴器的记录是东晋顾恺之画作《斫琴图》。其后唐朝琴器斫制是高峰期,不仅有大量的传世之宝存世,更有像工部尚书李勉这样的高官积极投身琴器斫制行列并留下珍品琴器。再至明清时期琴器发展为两部分:乐器琴和欣赏琴。乐器琴能弹,而欣赏琴只能看。乐器琴的琴体由木材制成,欣赏琴不用木材制而用石、铜、铁、土、象牙等材料制成琴形器物。这些历史演变过程本书尽可能地给读者展示出来。
琴文在历代古籍中频繁出现。有关古琴的文章均算其内,诗、赋、赞、序、记等等,各种文体均有关于琴的内容。本书仅列出历代琴文篇目,有兴趣的读者可由此去寻找。
从明朝起,出现专为琴学交流而举行的活动:雅集,再后来琴事活动演变为舞台演出、网络音乐会、网络琴学视频教学等等不同于传统心灵沟通的方式。
明中晚期由福建出现琴社的记载后,浙江、江苏等地也出现琴社记载。这些琴社基本是为琴事活动而成立的社会组织,主要功能是为琴事活动提供场地、方面琴人交流来往,促进琴学传承、发展。到现代社会,琴社、古琴研究会等等纷纷成立,促进和加强琴学交流。
《琴与诗书同行》贯穿了五条思路:一,琴乐律;二,琴事礼仪;三,声律与音律同步的对应关系;四,汉字和琴谱的同一关系;五,汉字字音与中国音乐线状音的对应关系。在浩瀚的古籍中离析出这五条思路,基本完成中国音乐以及琴学的特质界定。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中国的国民基础教育中被强加以西方音乐教育同时xx排斥中国音乐教育。八九十年来,从中国的幼儿开始,首先接触学习到的是西乐乐器、西乐乐律、西乐记谱、西乐作品。传承三千年的中国原创音乐被标以“落后、不科学”的名分,被扔进社会的角落,仅存于少数戏曲、民歌和古琴音乐作品中。
当年从西方学成回中国教授音乐的先驱人物叶伯和、萧友梅、青主、赵元任等人,抱着文化救国的强烈愿望学成后回来报效祖国,认为西方的科技先进同时也有其文化先进。作为文化人他们的想法没错,但错在他们对本国文化缺乏足够的学习了解,用西方的音乐规则为中国的音乐评判标准,错误地给中国音乐得出落后、不科学的结论,导致今天中国音乐还处在边缘状态。
这些西乐的教育先驱者评判中国音乐的中心论点是中国音乐是单音音乐,而单音音乐在西方是其早期的音乐形式,后来出现复音音乐,丰富了西方音乐。先进的音乐取代落后的音乐是必然结果,于是中国音乐就被扔进角落。
《琴与诗书同行》这本书在足够的历史资料证据支持下辨清一个核心问题:中国音乐是复音音乐,是与西乐“定时定位复音”不同的“移时移位复音”音乐。于是,中西方音乐的本质同时展现出来,中国音乐在自己的文化范畴内可以按照自己的语言特点进行节奏、记谱、乐律学研究、配器等多方面的创作,恢复和创作出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的音乐作品。
由于作者已经明确表达出中国音乐的点线状音的综合运用特质,有志于完善中国音乐记谱法的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完善中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在线状音上表现不足的缺陷。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历代琴事礼仪细则,可以使读者在了解琴事礼仪的基础上优美优雅地弹琴和听琴。
本书对琴乐律的介绍,也许会促进有志于中国乐律学人士关注,从而梳理出中国乐律学。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