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卡十年:141倍成长的背后- 白金卡- ignobles - 和讯博客
金卡十年:141倍成长的背后 [转贴 2010-03-16 04:50:38]   
金卡十年:141倍成长的背后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468_60.html%20width%3D468%20height%3D6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尽管我国{dy}张xxx早在1985年就已诞生,但我们认为,1993年金卡工程的启动基本属于中国xxx产业的起点。这项跨部门、跨地区、跨世纪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迄今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xxx在软件和硬件环境、xx机构和xx数量以及交易金额等方面都取得了高速的增长。而金卡工程的核心思想—联网通用,其实现手段也由央行主导,强制推行转变为银联与各商业银行按照市场规律共同协调,共同推进的方式。随着xxx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产业发展思路的日渐明晰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金卡”这一诞生于计划经济年代,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词汇也许会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听,但是,对金卡工程10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却将会对xxx下一个10年乃至更远的未来具有借鉴意义。在国内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中,xxx是相对比较独立,最没有历史包袱的业务。因此xxx10年的发展历程既是国内商业银行借助IT技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的体现,也是国内银行业从纯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二财政”逐步向WTO环境下的现代企业转变的见证。在今年9月2日开幕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上,自成一体的“金卡工程(xxx)十年成就展”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曲折的历程。
  
--------------------------------------------------------------------
  10年的成就与不足

  “1994年6月《国家金卡工程总体方案》确定的金卡工程10年发展目标,我们已基本实现。”早在2007年12月8日国家金卡工程第六次全国IC卡应用工作会议上,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就如此宣布。这个目标就是:用10年时间,在400个城市,覆盖3亿城市人口,xx量达2亿张。 张琪说这句话时,中国的xx金融机构已经从1993年的5家上升至88家,xx数量从1993年的400万张蹿升至4.97亿张,特约商户也达到了12.7万户。而截止2007年6月末,全国xx机构达到91家,xx总量达5.69亿张,分别比10年前增长了16倍和141倍。xxx业务也从简单的交易处理发展到包括客户服务、综合理财、市场营销和“风险欺诈管理”等各个方面。

  不过,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xxx产业无论在xx规模、用卡意识,还是受理环境上都存在至少10年的差距。今后十年,中国xxx业面临的{zd0}挑战将来自于有更大经营范围的外资银行。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五年,外资银行将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被允许经营xxx的银行零售服务业务。加入WTO后两年,外国银行将可以对中国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可以对中国居民开展人民币业务,并撤消地理和顾客的限制。中国巨大的xxx市场对外资银行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外资银行在xxx经营上具有的服务优势、观念优势以及人才资源优势将对国内银行构成直接的竞争压力。
--------------------------------------------------------------------
  
  2007年:xxx发展的转折点

  下页的金卡工程十年发展图表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国内卡业务规模增长的过程。从简单的数据对比来看,2007年卡业务各项指标的增长并不突出,但2007年无疑是xxx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以2007年3月中国银联的成立为标志,金卡工程的整体发展思路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历经近10年的努力,金卡工程已经打造了支持xxx联网通用的基本骨架:一个全国xxx信息交换总中心和18个城市xxx中心。但在发动商业银行入网,进行网点资源共享的{zh1}一步,央行的行政xx却始终压不住几大银行的强烈xx。大银行网点多,前期投入大,不甘心让小银行搭乘便车。金卡工程网络互联,设备资源免费共享的设计思路几乎是在接近实现时卡了壳。认识到行政手段行不通,央行不得不退出主导位置,“金卡办”改头换面,变成了中国银联组织,{zh1}终于定位为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3月26日,继承了金卡工程xxx信息交换总中心和18个城市xxx中心等基础设施的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四大行及交通银行等85家金融机构以资金和xxx受理终端设备入股,成为其发起股东。至此,以市场化手段推动xxx联网通用的思路确定下来。摆在银联面前的难题有两个:一,在北京、上海等金融环境较好的城市,一些大商场的同一个柜台往往摆着多家银行的POS机,联网通用之后,重复摆设的POS需要精简。二、从整体市场来看,ATM、POS等受理设备的数量非常有限,能够受理xxx业务的特约商户只占总商户数量的3%左右,致使持卡消费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3.3%。受理设备的不足是xxx业务发展的{zd0}障碍。{dy}个难题,实质上是各家商业银行的POS谁去谁留,谁继续保持收单收入的利益之争,银联的解决之道是一度被热炒并被认为行之有效的“811”分润方案。如今,商场柜台上已经很难看到多台POS并列的情形了。

  而受理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是中国银联和整个xxx产业面临的真正考验。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划,到2007年,能够受理xxx的商户应占社会总商户的36%,而目前这个比例仅为3%左右。按照这个目标,我国至少要在目前15万台POS机的基础上,再增加300万台POS机。有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至少应该增加100万台POS机才能满足持卡人的需求。以每台POS机5000元的价格计算,最近三年我国POS机投资至少需要150亿。相对于POS机,国内对价格更为昂贵,更无法保证xxxx的ATM机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一台ATM机的售价高达二三十万,但中国的持卡用户使用ATM机基本上是免费,只在跨行取款时有些银行会收取手续费。需求的旺盛与投资动力的不足使人们把思考的目光投向xxx的产业链,国内ATM厂商实力的弱小,xxx业务收费模式的行政色彩以及银联的角色和市场定位等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xx和议论。一个好消息是,2007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在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开始进行“银税一体机”的试点应用。银税一体机是在税控收款机的基础之上集成xxx的受理功能,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可以使用xxx进行货款结算,并且可以从收款机集成的打印机输出客户确认单据。税控收款机的强制推行客观上促进了xxx受理设备的建设。目前,中小企业是个人xxx消费的主要对象,3000万的中小企业,即使只有10%的商家至少拥有一台银税一体机,那便是300万个支持网点和300万台xxx的受理设备。

  不管银联的定位和角色如何受到争议,毕竟在2007年,银联完成了在当初看来还颇为艰巨的“314”目标。xxx联网通用“314”目标,是指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要在2007年内实现系统内300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各类xxx的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实现所有地市级以上分支机构的联网运行;在100个城市实现所在地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发行的各类xxx的同城跨行通用;在40个城市推广普及全国统一的“银联”标志卡,实现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联”标志卡在这些城市内和城市间的跨地区、跨银行通用,而这一目标已经在2007年末实现。同时,绝大多数xx商业银行系统内异地交易成功率都达到了80%以上,超额完成了任务;在100个城市中同城平均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75%以上。

  在银联推动受理环境改善,逐步寻求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商业银行们也在2007年开始了卡业务独立之旅。2007年5月,工行宣布牡丹卡中心独立,从此向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接着,招行、建行、华夏、中行、交行等银行的xxx中心也纷纷宣布独立。xxx业务成为了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急先锋。其实,卡业务的独立是以银行信息系统的大集中为基础的。

  
--------------------------------------------------------------------
  跨行业拓展,银行任主角

  最初“金卡工程”的设立,决不仅仅是要达到银行系统内部的联网通用,它是一项跨银行与其他行业的卡业务联网通用工程。这些“其他行业”包括了网络通信、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建设、汽车加油、专业人员从业资格、工商行政、税务等众多领域。由于磁条卡的安全性远低于IC卡,用IC卡取代磁条卡的呼声开始出现,而在欧洲,这一取代已经在进行之中。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JAVA技术在IC卡中的广泛应用,“一卡多用”从技术上来讲也可以实现了。IC卡应用领域的纵深扩展也说明了“一卡多用”已是客观需要,同时,xx方和持卡人也需要多种应用分摊系统建设成本。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行业标准缺乏,利益模式不成熟等原因,xxx在工商行政、劳保等领域的跨行业拓展虽然需求十分清晰,应用却显得滞后。

  “一卡多用” 从理论上讲有两种模式,即一张卡上加载多个应用和一张卡上的信息可以在多个地方用两种模式。目前在我国已开始应用的上海工交一卡通,建行医保卡等都采用的是一卡上加载多种应用的模式。与工商行政、劳保等领域的跨行业拓展相比,xxx在商场、超市、旅行、航空等领域的拓展更为活跃。在这样的拓展之下,xxx不但具有一般卡的功能,还会是一张贵宾卡、优惠卡、积分卡、消费卡等等。当然,促进这些拓展的主角是银行。在越来越激烈的xxx竞争之下,xxx到底有多少含金量,有多少优惠便利,成了卡品牌们斗法的重要方面。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50_250.html%20width%3D250%20height%3D2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金卡十年:141倍成长的背后- 白金卡- ignoble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