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制梳匠_洞庭老狼_新浪博客

江南古镇,多临河而建,依水筑屋,街桥相连。宅院重脊高檐,古旧幽寂,清静安详。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似一曲柔软的江南小调,妩媚婉转。浙江乌镇,恰着这悠扬小调,唱了二千年。

进乌镇,已是灯火阑珊。夜色里的小镇,古貌尚在,气韵生动。月光里蓝色的运河,连通两岸木屋,水雾氤氲,古意蒸腾。

次日进古城区,天还未亮。在河边屋檐下坐等日出,身旁昏暗的灯笼光亮,映照出一块木质招牌:乌镇牛角梳作坊。

江浙一带多水牛,江南人用牛角梳子的历史,由来已久。出行前,我就查阅了一些江南特色手艺的资料,不想竟然如此巧遇。

作坊主人沈师傅,是一个从业近50年的老艺人。十多平米的作坊,用一条玻璃柜台隔分出加工区与销售区。门边放了个装满水牛角的大竹筐,这既为制梳原材料,也是招揽客人的广告实物。制梳器械简陋得让你无法联想到精致的梳子:一张改造后的条凳就是工作台,几把锯子、钢锉、铁锤、剪刀、凿子。小柜台陈列了老人加工的各式牛角梳,每把样品梳旁都有张小纸条,标明了该货品的名称与价格。游客依样品选好梳子,沈师傅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拿货收钱。

梳子的发明,我知道的就有几个版本,相传炎帝身边手艺人赫廉,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把五指梳,赫廉被奉为制梳的始祖。也传,梳子是轩辕皇帝第二妻室方雷氏,受了鱼骨头的启发而发明的。当然,无论是谁造出了{dy}把梳子,中国人用梳理发,已近五千年。那时,锯子还没有发明,梳子还只能用竹枝、木棍、兽骨缠绑,粗拙难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陆续出现了木梳、骨梳、角梳、塑料梳乃至金属梳,梳子的形状大小不一,梳齿排列有别,功能用途各异。

江南的牛角梳,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牌,尤以浙江嘉兴乌镇的“沈记梳业”最为显赫,其制梳工序,在民间作坊里一直沿袭至今。出料制坯:将牛角锯开成片,高温蒸煮软化便于压平,烘干晾晒,得到角梳坯。梳坯按预先设计的式样锯模,出片齐口后剔制梳齿,打磨梳面后,就能加工梳背弧形。刮磨梳背、梳齿、便可以用细砂抛光。

我蹲在沈师傅身旁,耐心的等待他的下一道工序。见我拍照,老人瞥了眼我手中的相机:你是专业照相的吧。我估计他是根据相机的个头大小,来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的,答道:不,我只是业余爱好。您这里生意还好吗?他拿把小钢锯小心的开着梳齿,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从十多岁开始,我做了快50年梳子,手艺人就是赚几个手工钱,什么生意不生意的。划算要做,不划算也得做。有钱人添置了大机器,专业制作牛角梳,两分钟就一把。我{yt}也做不了几把。做了一辈子的牛角梳,年纪大了,倒成业余的了。他竟是这样分辨专业与业余的,我看了看老人手中没有完工的梳子,宽慰他:您这老手艺做的手工梳子,天下独此一把。而今,人们都喜欢纯手工的东西,销路应该不成问题。老人一脸无奈:你看这进出穿梭的游人,看稀奇的多,真正掏钱有几个?

我随手拿了把鲤鱼形状的象形梳,梳子造型古朴别致,工艺精巧细腻,丝毫没有市场上流行的工艺梳的俗气。这梳子多少钱?他瞟了一眼我紧贴头皮的短发:你送给谁?送梳子有讲究的。古时的中国汉人,留满发不剃头,梳子是随身必备之物,也是古人表达情爱的信物。送异性梳子有结发的意思。

临别,我还是买下了那把漂亮的象形梳,带给女儿,愿她一生顺遂。

 

01,江浙一带流行牛角梳。

02,在江浙地区,制梳匠人还是比较吃香。

03,江浙古镇有许多制梳、卖梳的小店。

04,牛角梳店主为了使人们相信他们的货是用真牛角制作,都在店内摆放了牛头、牛角。

05,锯制牛角梳的工具简单。

06,一把小小的牛角梳,需要十多道工序。

07,匠人们边做边卖,既加工,又看店。

08,制梳工艺需要精细小心,一道程序不到位,一根梳齿出问题,则前功尽弃。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制梳匠_洞庭老狼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