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药微胶囊剂的技术成熟度| 原药合成与剂型加工- 中国农资人论坛 ...
客户向我咨询:很多地方说能做微胶囊剂,所说的到底什么叫"能做",产品还行?潜在的风险由多大?

     对于这类产品我本身不向评价,就技术而言点评一下!

“能做微胶囊剂”我的概念中理解为四层+HY层!

1.入门阶段

    通过书籍等参考文献,在试验室做出了小实验,完成了“微囊化”,注意:我们在这里没有说在实验室里做出了“微胶囊剂”而是说完成了原药的“微囊化”,这个阶段仅仅是完成把原药品种通过各种成囊工艺,包覆了一下。因为收到条件的限制,没有专业的质量分析人员配套和分析技能的储备(微胶囊的准确分析也是一大技术难点),可以说对实验者本身对“微囊化”的小试样品性能谈不上了解:样品的成囊率、释放速率、产品稳定性、后期药效等至关重要的核心数据的了解几乎是为零!举个比喻就象你做了一个微乳剂,但是性能指标你却检测不了,药效也不清楚!只知道外观透明了,稀释稳定了,产品初步具备了微乳剂的特点!

2.初级阶段

    通过进一步的摸索,在实验室完成了初步的实验经验的积累。可以做出可以通过“实验室”物理与化学指标考核的样品,为什么说是“实验室”也就意味始终还是小试样品,仅仅是技术指标的理化性能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产品稳定性好,不膏化不分解,但不是工程化的产品(缺少工程化数据的求取)以及没有大田实际药效的反馈!完成一些项目和完成论文到了这个层次应该没有问题了!

3.产品调整阶段

  即通过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大田药效,再到中试,再到几年的实际市场使用反馈,不仅在做一个微胶囊剂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微胶囊剂产品的技术成熟度。

4.产品成熟阶段

这一层就不过多解释了!要做到这一层需要专业技术和市场的紧密结合了!



我想这就是“能做”四层意思,当然这几年在技术领域看到很多企业冒进失误,购进“微囊化”的产品销售,做了帮助别人工程化和大田药效的小白鼠了!{zh1}全军覆没的例子都再我们身边发生了,呵呵!



以上就是正常的技术进阶顺序,为什么还单独列了一个HY层呢?

HY=忽悠,这类所谓的技术拥有者,往往是从其他行业移植过一个缓释技术或者是高校的技术研究者,利用原有的平台条件,做了个农药微囊剂实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就对外开始转让技术了,有的就是直接上了设备帮助别人开始加工了!这个见过几个工厂,今年那些客户可到了霉了,很多产品只有在放大后才暴露出工艺的不足之处,产品出现了严重缺陷,有的使客户十几吨货全变成了"牙膏"根本倒不出,无法使用。有的使客户在后期药效上表现出严重的不良后果,教训很惨啊!客户说那个研究生小孩都吓哭了。还有就是释放速度太快,迟效期达不到效果;有的是包裹了太严实有效成分无法放出;或者释放的浓度达不到有效的浓度,这些技术的缺陷严重的造成花生减产或者绝收。今年一些省份的销售人员对这些事情可能深有体会了!技术“忽悠”是小,销售企业的牌子却倒下了!

    接受这样的技术,意味着什么?

接受意味着一年大田作物的xx,地表的还可以补救,地下的就难说了!

    

    这个就和笔者以前写过的关于微囊剂的技术分析(2008-11-08 | 微胶囊悬浮剂CS产品特点)

转前文:微囊剂到底怎样做?需要怎样安步骤去做?

答:有一些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做了几下试验,觉得不错就宣称自己有微囊剂的成熟技术一样!这一点我不太赞同,呵呵,可能是根据实验室小试的工艺条件(玻璃器皿、瓶瓶罐罐)来比较做出的结论,没有算上最基本生产监控设备:粒度仪、黏度仪、电显;研究设备:GC、HPLC等分析仪器;生物测定设备仪器:人工气候箱、培养箱、模拟释放速度条件,更不用说工程化以后的一些核心进口设备了,这些是都是很贵的装备啊!也许他对总结只是小试阶段的总结! 呵呵!

     国际上已工业化的生产线是目前我们参观的跨国公司中所看到剂型生产线中控制工艺最复杂、仪器设备要求{zg}的生产线了,这也为什么说是微胶囊剂CS在农药制剂的工具书中介绍:CS是目前技术含量{zg}的工业化剂型品种!如果象该一些技术人员总结这么简单,那就前后矛盾了!

     所以国内的一些研究者经常申称自己把CS 做了很好了,其实我在怀疑,实验室做出的微胶囊剂只能说是将该品种微胶囊化了,距离真正的市场化还很遥远,需要有很多的检测实验、分析实验、药效实验反复论证才能形成一个成熟的产品。所以国内的一些研究者经常说他们做了一些品种的微胶囊剂CS可以向市场转化、工业化、产出的产品可以销售了,我就想苦笑,你们这是把愿意合作的农药企业对象都当实验数据求取的小白鼠了!

     做微胶囊剂CS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做的(配方筛选→分析检测→实验室考核→生物测定→药效测定→调整配方→中试工程化→设备选型→生产线建立→大生产→配方调整定型)这里面就涉及到剂型研究开发人员、分析人员、植保人员、设备工程师等诸多专业相互结合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不是一两个人在实验室捣鼓了一下,就对外宣称他们能做CS,忽悠别人来做个代工的吧!哈哈!

    其实真正做到现在(这个剂型我做了近10年,单位开发这个剂型近15年),现在反而变得越来越谨慎,小心翼翼,胆子变小了,考虑影响产品的因素也多了起来,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调节产品,即:掌握通过工艺控制来最终调节产品效果的能力,这个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这也正是自己的产品处于市场的{dy}把交椅的原因吧!



至于“微胶囊剂”的因为技术成熟度不够带来的风险问题?

     那只有真正内行的人才知道了!做了市场的人才知道问题所在!嘿嘿,有水面的感觉,至于水的深度是到膝盖还是胸部,只有走进去的人才知道!那是做市场的同仁们才有发言权,不多评论了!一句话“微胶囊剂它不可能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在战斗!”



同样都是微胶囊,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小沈阳:因为不差钱







图片:593caf39n8137aa50e7ac&690.jpg
郑重声明:资讯 【浅谈农药微胶囊剂的技术成熟度| 原药合成与剂型加工- 中国农资人论坛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