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在瓷器鉴定中的作用- 一切由巧合开始- 巧合- 和讯博客
放大镜在瓷器鉴定中的作用 [转贴 2009-12-09 17:28:07]   

放大镜在瓷器鉴定中的作用

 

随着古玩市场的日益火暴,追求经济价值的{zd0}化是一些古玩商贩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古玩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仿品,其中还有一些令广大收藏爱好者头疼的xx品,这些xx品在古玩市场上却让那些具有一定收藏经验的瓷器爱好者来说也是屡屡中招儿,防不胜防。大家都知道,在瓷器鉴定中基本上采用的方法都是:看造型、看胎釉、看工艺、观纹饰、看款识、掂分量、听声音等。但对于有些瓷器来讲,借助于放大镜来鉴别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现就利用放大镜来鉴定某些瓷器作一些说明。
看擦痕。古瓷器在以往的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或多或少的磨擦痕迹,这种自然的磨擦痕迹在瓷器鉴定中不妨也作为一条鉴别方法。此方法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人为打磨的痕迹。古瓷器的釉面均无耀眼的浮光,光泽静穆,光从内发;而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贼光”。仿品为了去掉这些所谓的“贼光”,做假者有的就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大多都能去掉浮光,表面看起来“温和”了许多。古瓷器,特别是传世古瓷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磨痕,新瓷器则不会有磨痕的。古瓷器的磨痕多集中在使用频繁的部位,如瓶类器物多集中在手拿的颈部、底部和凸起的腹部,盘碗类器物多集中在底部器物的内底部和口部,罐类器物多集中在盖的开合部位、底部、钮部和腹部。自然使用后的磨痕表现为磨痕的线条没有规律性,也就是说磨痕的线条是不规则的。而对于人为打磨的仿品瓷器上的磨痕,就不会只在上述部位出现了,这时可利用放大镜观察,对于这类瓷器,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二是瓷器的“后加彩”。对于“后加彩”的瓷器,无论你怎么看它的造型、胎质都是与时代相符合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后加的彩如果技艺比较高超的话,也就是那种称其为“xx”的瓷器,有时的确能逃过瓷器收藏者的法眼。在这里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后加彩”的特征,前面讲过,瓷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磨擦痕迹,当然古瓷器一般不可能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想着给它挂上彩釉的,只有在古瓷器收藏比较火热的年代才有如此作为。“后加彩”的鉴别,你可以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瓷器的表面,寻找瓷器中经常有磨擦的部位,看看磨擦的痕迹----磨擦的线条在遇到“彩”的地方是在彩的上面还是在彩的下面。如果磨擦痕迹到“彩”就中断了,说明是彩覆盖在了擦痕的上面,必定是“后加彩”;如果磨擦痕迹到“彩”时有自然过度,说明此件瓷器不是“后加彩”。
观气泡。瓷器大多都有釉下气泡,有的瓷器收藏爱好者每遇到一件瓷器就拿着放大镜在瓷器的表面不停的找来看去,看气泡的多少、大小、疏密,按照心目中“气泡理论”来鉴定瓷器,有的人就把这种拿放大镜的爱好者称谓新手,而经常看到有的专家在鉴定瓷器时有时候也拿着放大镜在看,有的人就断定这位专家水平低,笔者感到实则不然。我们先从瓷器的气泡成因说起。瓷器气泡的形成是与瓷器的釉质成分、胎的干湿程度、厚度、烧造时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釉子的成熟温度范围内,烧成温度越高,釉内的气泡就越大越多越密;反之烧成温度越低,釉内气泡就越小越少越稀。”在古代同一窑烧造的瓷器在窑头、中间和窑尾尽管都能烧造出比较好的瓷器,但它们的升温的速度也是不相同的,因而同一窑烧出来的瓷器釉下气泡也是千差万别的,而对于窑口的不同,使用的原料的差异,以及烧造方式和燃烧用的材料的不同,釉下的气泡表现的更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气泡在瓷器鉴定中就一点作用也没有了吗?作用还是有的,有时候并且还是比较大的。一是鉴别“老底新接”。在瓷器作伪中,经过拉坯成型,然后在底部接上一个老瓷器的底,然后按照老底的时代,经过纹饰的精心装饰,经过入窑烧造,一件非常“过硬”的古瓷器就完成了。对于这样的瓷器一般也不会逃过细心的收藏者的。知道了气泡形成的原理,不难发现此类瓷器的破绽的。一旦发现有疑问,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瓷器的釉下气泡。由于使用的原料不同,底部的气泡和上面的气泡是有十分明显区别的,可以顺着瓷器进行上下观察釉下气泡,气泡的稀疏、大小、多少的不同就会一目了然。二是看补洞。当上手一件瓷器后,发现某一部位的釉面色泽可疑,或者有磨擦痕迹不一致的地方,并且是小口器物,不容易从里面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利用放大镜了。一般情况下,这种器物大多是经过修补或者是有较大的伤痕,一般都是采用先将缝隙间的污垢用超声波或其他酸类物质xx掉,然后再利用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化工漆料和染料进行修饰,然后进行烘烤。这类器物因为没有再经过入窑烧xxx釉的地方必然没有气泡,利用放大镜一看便知。

 

汝瓷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及基本分析

在已知的65件汝窑传世品中,北京故宫存放17件,台北故宫存放23件,上博8件,流失英国、美国、日本的汝瓷传世品不会超过十件。笔者相信国内的陶瓷专家对这些传世品进行过观察和研究,这批传世品在釉色上粉青27件,印青10件,这种釉色接近或就是虾青色、天青12件。而这12件传世品釉色也并非纯正的天青色,专家和学者观察这批传世品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汝瓷釉下气泡,廖若晨星。"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一人指出,这批传世汝瓷是汝窑的早期汝瓷,而并非北宋汝窑黄金时期的产品,自汝瓷问世以来,我国历史上每一个窑口初期产品和成熟期时的产品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汝窑也不例外,我们在研究汝瓷时万莫一叶遮目,尽管汝窑遗址已经找到,但汝瓷至今仍有不少待解之迷,急待后人去xx,为什么在国内至今尚未发现对汝窑汝瓷研究有说服力的高水平的文章问世,这就是重要原因之所在。在国内汝瓷釉下气?廖若晨星"似乎成了鉴定识别真假汝瓷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这种提法一不科学二不全面,它把广大的陶瓷爱好者导向了误区。这种错误说法,也掩盖了汝瓷历史本来的面目。自古以来,瓷器的釉下气泡是釉质不纯导致的弊病,而并非瓷器的优点,它是时代体现的特征。例如青花瓷器,元青花瓷釉下气泡数倍大于明青花瓷,更大于清青花瓷,那是时代的产物,具备时代的特征。


  北宋汝瓷有八大釉色,釉色不同,汝瓷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也不同,汝瓷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也不同,这是因为,汝瓷釉色不同,与瓷器在窑中所放的位置有关,严格的讲,汝瓷正在烧制过程中釉色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烧成后釉色与降温的快慢还有更密切的关系,这在其他窑口中是极为罕见的。粉青、虾青、月白、偏天青釉色的汝瓷,是汝窑的早期汝瓷,其釉下气泡用廖若晨星来形容也较为确切。而纯正的天青釉色汝瓷和天兰釉色的汝瓷,其釉下气泡较大,也相对密集。豆青釉色的汝瓷,釉面玻璃质感强,这是由于温度过高所致,其釉下气泡大也相对密集。朱文立保存的豆青色文庙型汝瓷片,就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它与我馆所藏豆青色汝瓷釉下气泡分布是一致的,而传世中的无纹汝瓷都是特殊的釉色,目前仅见梅子青釉和葱绿釉这两种釉色的无纹汝瓷。梅子青釉无纹汝瓷,其釉下气泡如聚沫而不见攒珠,这与北宋官窑瓷的釉下气泡个别地方有相似之处。而葱绿釉色的无纹汝瓷,釉下几乎没有气泡。这些奇异的现象仍需后人去探讨,去研究。

郑重声明:资讯 【放大镜在瓷器鉴定中的作用- 一切由巧合开始- 巧合-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