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问题
目前,xx内需不振的顽症,应重点关注和解决以下问题:
启动消费路径。上世纪90年代,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比较突出的是国民收入分配非均衡化格局和社会保障制度滞后限制了居民消费能力,老百姓不消费成为内需不振的顽症,这并非是发放消费券等激励措施所能够解决的。关键在于让百姓的钱包鼓起来和不断提高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子女教育负担等后顾之忧。
公平配置资源。财政和金融资源取之于民,应用之于民,言之容易、落实难。关键在于增强分配透明度和开通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在公众监督下,资源配置是否公平有效,显而易见。要{zd0}限度兼顾社会公平,减少因资源错配造成损失浪费而抑制消费需求现象,毕竟国家资源是有限的,到底有多少政府主导的投资因为重复建设、效益低下造成了巨额浪费,这些没有形成效益的资源,又可以增加多少消费。
防范xx政策负面效应。目前非同寻常的xx增长及其流向,是否会再次爆发上世纪90年代不良xx危机,引起了有关方面的警觉和担忧。为换取暂时的经济反弹而导致大规模xx的突击配置,对经济增长危害很大。长期以来,老百姓以储蓄的低回报率,帮助银行获取了高额利差,却没有享受应有的金融服务,这是改善民生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举措。首先应逐步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藏富与民,让城乡居民有钱可花,只有合理切分国民收入蛋糕,才能调动全民消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逐步开放部分垄断行业和服务业准入门槛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
改革实践证明,民间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草根经济,它具有顽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许多民营企业已成为跨国企业,为我国GDP增长和解决就业做出了贡献,宏观政策应为市场经济各主体的内生动力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公益事业的政府支持力度,才能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优化GDP结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才会具有牢固的基础。
扩大消费作为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民富国强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动力和改革目标。
二、延伸阅读
实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有机结合
傅自应
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既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在实践中认真实施这一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立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作为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大国,一方面市场容量大,消费需求多样,满足国内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不能主要依靠国外供应;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比较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多样,供给能力较强,生产的大量最终产品和服务也不可能主要由国外市场消化。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的大幅萎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1.3%,是二战以来的{zd1}水平。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下降 2.8%、4.2%和6.2%。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1%,27年来将首次出现负增长。全球需求萎缩,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形成了巨大冲击。2008年11月,我国出口结束了长达7年的持续增长局面。进入2009年以来,对外贸易量呈现大幅下滑态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投资和消费是国内需求的两大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需求一直处在高位,目前继续扩大投资不仅空间有限,而且边际效益会出现递减。因此,从长远看,当前扩大内需应着重在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功夫,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由于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这些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有效缓解经济波动,为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时,消费通过生产和流通环节,可以引导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时机,是投资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通道。
当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现实的。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经步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过渡的阶段,对住房、汽车、xx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对家政、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服务型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781元和4761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21.8万亿元。扩大消费需求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着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我们也要选准投资项目,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人均公路里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铁路里程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面向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尚有许多空白,公共服务、技术改造、节能环保、农村发展等领域需要大量投资。无论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既有需要,也有潜力。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巩固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利用本国有限资源,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与服务,通过国际贸易,既能提高经济效率,又能促进经济增长。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无论是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内战后的美国,还是二战后的日本,都是通过开放和发展对外贸易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许多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也是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获得了经济的突飞猛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市场加速融合,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选择,许多国家甚至把开拓国际市场上升为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利用外部需求,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经济实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通过积极利用外需获取外汇收入,扩大国内短缺的重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进口,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利用外需弥补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现阶段,外需不仅继续为国内发展提供市场支撑,而且在经济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表明,1978—2007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达9.8%,不仅明显高于改革开放前6.1%的年均增速,而且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速,其中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20%左右,年均拉动经济增长近两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单纯是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是由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所构成的综合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稳定外部需求的基础更加坚实。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冲击,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累积形成的比较优势。仅就中低档产品和日用消费品来说,这类产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国外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口国居民压缩中xx消费的情况下,对我国中低档产品和日用消费品的需求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解决好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等问题,遏制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势头,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水平,稳定甚至扩大我国国际市场份额是xx可能的。
(三)充分认识内外需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在客观上对扩大内需形成了巨大压力,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或放弃外需。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内需和外需都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本质上讲,内需与外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内需的快速增长为扩大外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市场和生产的扩大,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国内研发和技术设备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组成部分,对扩大外需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譬如,我国纺织、轻工、家电、DVD等产品,都是在经过国内充分竞争后再走向国际市场的,如今已经稳定地占有较高的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外需可以直接带动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增加。出口可以直接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外需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中xx消费品价格,促进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外需作为最终需求,对相关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投资需求,具有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制成品出口增加形成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相关研究表明,出口每增长1%,可以拉动当年消费增长0.68%,拉动与投资增长相关的国内资本形成0.74%。
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既不能单纯强调内需为主,也不能过分夸大外需的作用。2008年,我国外贸出口超过1.4万亿美元,与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1亿人。如果一味地强调内需为主,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一旦出口持续下降幅度过大,必然导致企业停产倒闭增多、失业人员增加的局面,不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使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同时,如果片面夸大外需的作用,就可能忽视内需的主导作用,贻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从长远来看,我国目前应在稳定或促进外需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持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既要防止从外部输入经济波动,也要防止外需结构不合理加剧国内资源供求矛盾,还要防止外需扩大加剧投资与消费失衡。
(四)完善有利于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积极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关键是要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完善有利于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一要提高居民可持续消费能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促进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特别是要提高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社会救助等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二要把搞活流通作为扩大消费的切入点。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便利农村居民消费。增强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城市便民消费设施,扩大城市消费。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降低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三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以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为突破口,完善流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加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加工贸易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二要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在稳定外需中的积极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建立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三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精心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区建设。积极稳妥地化解国际贸易争端,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适当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并举。一要适当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以重大民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为主体,以铁路交通、农田水利、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为重点,适当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二要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促进工业由大到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目标,加大重点产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升重点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三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增加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投入,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