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又叫日本鹿(sika源自日语shika,即“鹿”),是真鹿属12种之一。新的分科体系将3属8种分了出去,只剩下梅花鹿、马鹿(赤鹿)、麋鹿、中亚赤鹿四种。由于大量的人工繁殖,梅花鹿杂种甚多,基因污染较为严重。 梅花鹿是少数几种直到成年身上的斑点也不消失的鹿,不同亚种的斑点数目和醒目程度有所差别,台湾和日本的一些种群几乎看不出斑点。梅花鹿的体色主要是红木色(冬天会变成棕色),也存在白化种。它们是中等体型的草食动物,肩高50—95厘米,体重30—70公斤。雄性明显大于雌性。所有的梅花鹿都有紧凑的身体、纤巧的腿、短而匀称的楔形头部以及喧闹的习性。警惕的时候它们常常翘起短尾露出醒目的白色臀部,但琉球群岛的梅花鹿并非白臀的。雄鹿发情时通过鬃毛进行炫耀。雄鹿还有发达挺立的鹿角,主干之外有眉杈,次杈在顶部向前伸出,少数情况下角会长成手掌状。鹿角约30—50厘米长,最长可达76厘米。母鹿前额有一对黑色肿块。 无人干扰的情况下梅花鹿可以整日保持活跃,有的偏好独处,有的则构成单性别群体,秋冬季会结成大群。梅花鹿非常善于鸣叫,能发出从轻柔口哨到尖利呼啸等十多种不同的声音。公鹿有领地行为,领域可达2公顷,以便在9、10月份的发情期维持整个妻妾群。公鹿通过在一些浅坑中排泄具有强烈麝香气味的尿液而划定领地。为了竞争领地,公鹿之间会发生漫长、剧烈乃至于致命的打斗。 梅花鹿过去分布于从越南到俄罗斯东部的广大东亚地区,今天它们的分布区已大大减少并碎片化了。在俄罗斯的滨海边疆省有9000头左右,在越南和韩国基本绝迹,在朝鲜东北部可能有少数俄罗斯迁徙过来的种群。中国过去栖息着世界上最多的梅花鹿,但今天只剩下南部地区残存2—5个亚种,不超过1000只,还有一些人工饲养种群由于缺乏合适的栖息地而难以繁衍壮大。实际上中国的部分野生种群是人工饲养梅花鹿放生后形成的。台湾野生种群一度灭绝,但放归人工饲养种之后现在大概有200头。越南也在开展引入工作。日本目前拥有全球{zd0}的梅花鹿种群,数量多达数十万且仍保持增长。由于高度重视对它们的保护以及它们的主要天敌狼日渐绝迹,日本某些地区的梅花鹿已经泛滥,威胁到了森林和农场的环境,因此当局鼓励猎杀它们。 梅花鹿生活在东亚气候温和、年降雪在10—20厘米之间的亚热带密林。在欧洲中西部、美国东部和新西兰相似环境下很适合引入。今天梅花鹿已经输出到澳洲、奥地利、丹麦、德国、英国、法国、爱尔兰、南菲律宾和乐岛、新西兰、波兰、摩洛哥、美国(马里兰、德克萨斯、威斯康辛、弗吉尼亚、堪萨斯)等地。英国的种群分布在诸如伦迪岛之类的孤立地区,但它们会和毗邻的马鹿杂交而引起保护主义者的忧虑。引入梅花鹿的国家和地区常将其当做猎物,而它们也表现出一些和本地鹿有所不同的生存策略,例如它们善于伪装,懂得通过下蹲或者躺倒而进行隐藏,这使它们比马鹿或者欧洲小鹿都更加难以捕捉。它们的生命也更加顽强,很难用一发来福枪子弹就结果性命。因此尽管很多地方允许全年猎杀,却威胁不到它们的数量。据说它的肉是所有猎物中最可口的。 在中国很早就有鹿茸贸易,台湾梅花鹿和台湾水鹿都被养殖用于获取鹿茸。出于同样目的而被饲养的还有白唇鹿、中亚马鹿、麋鹿等。只有满洲和乌苏里地区的大保温斯基梅花鹿(Dybowski's Sika Deer)以及日本梅花鹿得以幸免。 sika deer,spotted deer,japanese deer 梅花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