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于孩子梁晓声

       清晨,一名“环卫”工在收拾一只垃圾桶。看来,附近的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垃圾桶并没满,许多垃圾袋却扔在桶外边;有的摔破了,垃圾散乱一地,不但令人嫌恶,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环卫”工的脸色很不好,他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


    一个女人在遛狗,那是一只白毛小狮子狗。小狮子狗拉了一橛狗屎,女人掏出手纸,弯腰将狗屎包起,捏着走向“环卫”工正在收拾的垃圾桶。


    这女人的做法xx正确。


    当“环卫”工正要将套在垃圾桶里的大垃圾袋对扎起来时,女人的手臂从他鼻子底下伸向了垃圾桶;“环卫”工几乎是本能地一搪胳膊,将女人的手臂搪开了。


    女人生气地说:“你搪什么呀你!”


    “环卫”工愣了愣,看一眼女人捏在手里的“纸包”,反问:“那是什么?”
    “狗屎!”
    “不许往垃圾桶里扔!”--“环卫”工似乎得理了。
    “凭什么不许?!”--女人更生气了。
    “垃圾桶不是让你扔狗屎的地方!垃圾桶是扔垃圾的地方,垃圾是废弃物你懂不懂?!”
“环卫”工不但似乎得理了,而且开始较真儿了,其头他本不是一个爱和人抬杠的人。


    “狗屎不是废弃物吗?!”
    “狗屎人屎,都是屎,是屎就应该扔到厕所里去!”
    “你!……你一个臭……”
    “你才臭呢!”
    结果狗屎扔在他身上。
    “臭女人,你敢把狗屎往我身上扔?!……”


“环卫’工一把抓住了女人手腕……
于是些个晨练的人,散步的人,行路的人,纷纷驻足,纷纷围过来了。有的是由于产生了看热闹的心理,有的却是打算相劝的。“环卫”工坚持让女人赔礼道歉,女人则口口声声说他自找的。


狗屎究竟算不算废弃物也就是算不算垃圾呢?
这关系到狗屎究竟可不可以扔进垃圾桶里。
这似乎成了一个极原则的问题。

是啊,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连几位打算息事宁人的人,都不知该怎么息事怎么宁人了
    于是围观者中有认为狗屎应该算是垃圾的;有认为严格来说不是垃圾的--他们也卷入了争论。 一些个怀着看热闹心理围过来的人很开心,总算没白站住,没白围过来。
那只小狮子狗却早已吓坏了,缩卧于主人脚边,瑟瑟发抖;一个小孩子在安抚它,并说:“别怕别怕,不关你的事儿”。
忽然那孩子站起,大喊:“都别吵了!”
众目睽睽之下,那孩子捡起地上包着狗屎的纸包,跑了……
众目睽睽之下,那孩子跑入公共厕所去了--
厕所就在十几米外……

每一个大人都闭上了他们的嘴。
“环卫”工不由得放开了那女人的手腕。
至于狗屎究竟算不算废弃物也就是算不算垃圾,究竟该扔到垃圾筒里还是该扔到厕所里去,估计至今也没有一种xx的说法。
但那一条街上再也没发生过因为同样的问题而吵架的事。
那孩子肯定也说不清楚。
希望在于孩子。
在于那样的孩子……

家住的那一条小街,越来越“自由市场”化了,有关部门治理了几番,无效。近来,连马车也出现了,心安理得地占据着本就不宽的街道,载的是大白菜。
街上还有一所小学校,放学后的孩子们中,有几个对那匹老马感到了兴趣。
老马很瘦,被拴在水泥电线杆上。拴它的缰绳很短,使它想抬起头来一下都不可能。在离电线杆一米远的前边,有一堆白菜叶。老马的腹部瘪瘪的,一根根肋骨在皮下凸显出骨痕。它想吃到白菜,但那更不可能了。然而它太想吃到了,于是连那辆装满了白装的车也被拉向前去。却只能拉向前一点点,结果很短的缰绳就绷紧了,马头因而低下去,马唇都快触到地面了--马眼瞪盯着那一堆白菜叶,然而那只不过是几秒钟之内的事,体现着徒劳无益的坚持。之后车轮就会向后滑,回到原址。老马并没吃到一口白菜叶,它是多么的不甘心啊,它的脖子由于较劲而变长了,皮下的血管仿佛要断了……
一个放学的孩子站住,看着那情形。
另几个孩子也站住了,他们是他的同学,估计是些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
“看孤匹马,多可怜。”
“它司真瘦啊!”
于是这四五个孩子围了过去。
“哎,赶车的,你就不能把缰绳重拴一下,让你的马吃到几口菜叶子吗?”
有个孩子替老马向赶车的发出抗议
赶车人是小伙子,坐在一车的白菜上,正聚精会神地翻一本破破烂烂的武侠小说。他缓缓抬起头扫了孩子们一眼,没好气地说:“你管呢?滚一边去,最讨厌你们城里这些势利眼的小崽子了!”
孩子们的好心好意反而成了自讨没趣,互相看看,就都默默离开了。
有个孩子走着走着又站住了,他一转身跑回去,接着捧起些菜叶,放在老马能吃到的地方。
另外几个孩子也都跑回去了,也都像他那么做。
赶车的小伙子再扫他们一眼,这次没骂他们。
而偏偏此时出了不好的事--一辆私家车从马车旁经过,与马车发生了刮蹭。
车上踏下五大三粗的汉子,双手又腰,不拿好眼色瞪车上的小伙子。
小伙子嘟哝:“你瞪我干什么呀?是你的车又不是……”
“你他妈还有理了你!……”
汉子跨前一步,抓住小伙子一只脚,将小伙子拽下了马车,拳打脚踢。
有理讲理,不许欺负乡下人!”
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们愤愤不平。
小伙子玩命了,从车上操起了一把削白菜的刀……
汉子怯了,拔腿便跑……
小伙子鼻孔里流出血来,哪里肯罢休,握刀穷追不合……
私家车里传出一个女人的尖叫:“不好了,有人要xx了,救命啊!……”
一时交通堵塞,街面大乱……
天快黑时小伙子才回来。他在派出所最惦着的就是他的马车和一马车大白菜
他那一马车大白菜真是好。白是白,绿是绿。
马车还在。菜,并没被抢光
那几个孩子,也都在
他们中的一个,小声说:“我们为你担心,怕你闹出人命来……”
另一个朝他伸出了一只手:“有我们替你看着呢,没人动你的白菜,我们还帮你卖了十几斤,这是钱,你点点……”
小伙子没接钱,忽然从车上抱起白菜,硬给孩子们:“抱着抱着,别不要,他不要你要……”
那个手攥钱的孩子,趁机将钱塞入他兜里了。
而另外几个孩子,手背手,后退。

“只要你以后,对这匹老马好一点儿,就等于谢我们了……”
一个更小的声音这么说。

“我……我再赶着马车进城……就……我就连你们几个孩子都对不起……”
小伙子的话,听来有些哽咽。
希望在于孩子。
在于那样一些孩子……


依我看来,我的学生们也是一些孩子,尤其刚入校的大一学生们。想想吧。两个月前他们还是高中生呀,怎么不是些孩子昵?
我给他们上大课时,往往提醒:“同学们,你们一定要自觉地意识到,从现在起,你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那时他们的表情,便都深沉起来。似乎对于曾是孩子的身份,有点儿依恋;对于将被视为大人了,有点儿牺惶。
某节课上,我请一名新生读一篇发生在《文音》上的散文。《文音》是我们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学生们办的刊物,那篇散文是一名大四女生所写。我觉得是一篇体现真情实感的散文,推荐为习写范文。
站起来读的是一名女生。她声音小,带有显明的地方语音。所以她读完一小段时,我就请她坐下,而让另一名女生接着读。
全班都能听得清楚第二名女生的声音了。但我心里其实还是不很满意,认为并没将那一篇散文的感情色彩读出来。
这时我发现有一名女生,侧着脸,目不转睛地望着她的同学,听得十分认真。简直可以说,是在忘我地听着,欣赏地听着。
于是我又让这一名女生接着读。

她仅读了几行,全班便鸦雀无声,安静了。
因为,她读得竟是那么的好!她竟能那么快的领悟到那一篇散文的感情元素,并且以自己的语凋进行了特别适当的提升。
当她读罢,教室里安静如前。
我问:“她读得如何?”
顿时响起掌声。
我又问第二名读过的女生:“你认为昵?”
她说:“如果我读得及格,那么她理应获得满分。”
我再问{dy}名读过的女生:“你也这么认为吗?”
她说:“等于是在享受。”
那一名读得很好的女生脸红了,小声说:“老师,我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受到过专业人士的朗读指导,以我和她俩比,对她俩太不公平了。”
当此三名刚刚成为大学中文学子的女生说话时,我一一注视她们的表情。我从她们的脸上看出,她们所说的话都是非常真诚的。
我又说:“我提议大家再鼓一次掌。”
于是教室里第二次响起了掌声。
那时我心里已起了一种欣慰的感动。
我接着说:“散文本身自然是一篇较好的散文,值得大家鼓一次掌。但我提议第二次鼓掌,实则是为在座的同学们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相当浮躁的时代。这时代的浮躁,也必或多或少地折射在同学们身上。而被浮躁所浸淫的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愿正视别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比自己好这样一个事实。听不得别人受到称赞,一旦听了是很不服气的。若要自己再说出称赞的话,那就更难了。而这样一种现象,在比你们多活了几十年的人的社会关系中,我已司空见惯。‘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一句古话,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往往反了过来。伐矜好专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样的毛病,在老师自己身上,亦时有所现。故老师要常用‘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这一句古话来告诫自己。今天,依我看来,同学们身上,尚无当惭偏矜的毛病,而这是单纯的特征。单纯不应被曲解为头脑简单,更多的时候证明心灵美好,没受污染。这是难能可贵的。我愿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能保持多么长久,就尽量保持多么长久。老师和你们一起鼓掌,实乃为你们的单纯而不由自主……”
我说时,以为那些大一的学子们,未必真会理解我的感动,我的欣慰,以及我说那一大番话的良苦用心。
然而我错了。
片刻的肃静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第三次掌声……
是的,在我看来,我的学生们,也是些孩子们。
面对那样一些已成为大学学子的孩子们,无论他们喜欢不喜欢中文这一门专业,我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   
社会看待他们的“眼”,有时未免太聚焦于他们的成功,却往往不以为然似地忽略了他们另外一些值得称赞和欣赏的方面。而那样一些方面,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人性纹理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那些细微的“东西”,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明天都是重要的。
希望尤其在于已是大学学子的孩子们……

{yt},我应邀去到某小学校,和那里的语文老师们交流教学方法。他们送我离开时,经过一间教室,但听里边争吵之声激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一位老师告诉我,是些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竞选班级和年级的干部,问我是否有兴趣进去感受感受气氛。
我说兴趣是有的,但不必进去了。
于是对方中有人陪我在教室门外“偷听”。
“别吵别吵,同学们安静下来,咱们要严格按照民主程序进行--同意他担任全校少先队中队长的选举代表请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弃权的请举手……同意的代表超过半数,符合法定人数……”
“不行不行,这样就通过了不行!”
“怎么不行怎么不行?就行!”
“就不行!你为什么不问问谁反对?!”
“不同意不就等于反对吗?”
“不等于!比如我,不仅不同意,而且强烈反对!……”
“那你刚才不举手?!”
“你说的是不同意的请举手,又没说反对的请举手!他拉选票,所以我强烈反对!”
“我也反对!”
“拉选票是允许的!竞选能不拉选票吗?”
“可他是以不正当的方式拉选票!谁选他他就答应给谁一张《哈利凡ㄌ亍返牡 故堑涟娴?他已经没资格竞选了!……”
“可我都作检讨了!”
“你的检讨不深刻!”
“你说不深刻就不深刻吗?!”
“大家瞧瞧他这种态度,能让大家相信他的检讨是深刻的吗?鬼信!……”
我听得心惊心跳,惟恐孩子们打起来,建议一位老师快进教室去控制局面。
不料那位老师淡淡一笑,说没事儿的,{jd1}打不起来;说该小学校的学生干部,从二年级就开始实行普选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特高,不顺利的时候在所难免,但最终还是会由孩子们自己平息了风波,使选举继续下去……
我问她--您知道不同意和反对是不是一回事儿吗?
她愣了愣,不无惭愧地说自己不清楚;又说你应该比我清楚呀!
我虽然经历过多次选举,但对不同意和反对是不是一回事同样不甚了之。
“那……那我现在再检讨一次,行了吧?”
“这还差不多!”
“你早这么请求,大家不是早就原谅你了嘛!”
“安静安静!我提议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再作一次检讨!……”
听着教室里些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会儿吵吵嚷嚷,一会儿又异常安静的竞选过程,我和他们的老师们互相望着,都陷入了沉思默想……
希望在于孩子。
希望在于明天。
中国有怎样的孩子,便必有怎样的明天。
我不禁联想到了小时候经常唱的两句歌:
准备好了吗,
时刻准备着……



郑重声明:资讯 【希望在于孩子梁晓声】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