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珍稀品种的收藏犹如大海捞针,只要有知识和眼力就能在古玩市场的海洋中发现国宝。“只有国宝级人物才能发现国宝级文物”。笔者很赞同这种说法,正如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一样的道理。发现元代洒蓝釉五彩瓷器把宣徳的洒蓝釉五彩瓷向前推进了近百年。对元洒蓝釉五彩瓷的发现不亚于英国陶瓷研究专家霍布森1929年在<<老家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中讲到元代至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重大意义。
霍布森发现元至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值得国人深思,尤其是研究古陶瓷的专家和收藏家们要在本国本土研究和发现稀罕的陶瓷品种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对祖国和后人做岀贡献。
元代瓷器的发展和创烧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们知到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朝的古陶瓷基本上都属于汉人设计烧制的优秀瓷器,到了元代蒙古族统治集团的种族歧视,把各族人分成等级。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汉人、南人分别为三,四等。(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和较早被蒙古人征服的四川,云南各族人民,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各族人民,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各国人民,如畏兀儿、阿速、唐兀、康里、钦察、翰罗思、回回等,因为它包括的部族、国家很杂,又多姓氏稀僻,有“各色名目”之意,故称色目人)这四等人在政治、法律上都有严格的区别,元朝的丞相、平章政事都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由此可见处在元代的汉人在政治上人格上都受到歧视。制瓷的汉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千方百计地创新瓷器品种来讨好蒙古人,于是大量的创新瓷器涌现岀来:1.青花瓷(虽然唐朝有青花岀现但不普遍使用,到了元代才将青料绘画烧制岀釉下青花彩瓷)。2.釉里红瓷。3.洒蓝釉五彩瓷。4.蓝地白纹瓷。5.黑地黄纹喷砂瓷。6.戗金纹饰瓷。7.卵白釉瓷。8.“二元配方”胎质。9.元末xx“成化斗彩上的“姹紫”彩料”等等。由于元朝的人格歧视往往使工匠们产生抵触情绪而造制大量粗糙的胎体来,这在制瓷中反映岀元朝的政治特殊历史阶段。纵观中国上千年的陶瓷史中只有元代才不注重胎体的修饰。
现将两件元代稀罕传世洒蓝釉龙凤五彩瓷与黑地黄纹喷砂瓷的特征介绍如下:
笔者发现收藏的元代至正年洒蓝釉五彩瓷否定了明宣德洒蓝釉五彩瓷xx的定论,这在陶瓷品种和年代的研究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我重点讲一下宣德洒蓝釉五彩瓷与元代洒蓝釉五彩瓷的异同点。罐通高43公分左右。罐有四层纹饰,肩部堆塑雕刻凤纹与花草纹,下有一道弦纹。腹部堆塑雕刻龙纹、朵云纹、火焰纹。在胫部有二道弦纹,在弦纹中间是卷草纹。在底部饰莲瓣纹。罐肩部两侧作艺术造型的绳索系。该鑵的彩料比宣德的多了大红、白彩。龙凤纹用七种彩料绘制(娇黄、绿、大红、蓝、粉红、黑、白)。黄、绿、粉红、黑、蓝彩宣德仍使用,元的娇黄、大红、黑(姹紫)、绿色等彩在成化斗彩上能见到它们的影子。而绿彩的特征是绿中带黃色。特别注意这种特异的黑料,上次我在宣徳洒蓝釉五彩瓷中曾提到黑彩,元代的洒蓝釉五彩的龙凤眼睛采用黑彩点缀。这种黑彩的颜色如赤铁或似烧焦的米饭焦色,由此看来成化斗彩采用的“姹紫”彩料不是成化xx而是元末xx。笔者推测元人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入炉高温烧制呈黑褐色、紫色、赤铁色、米饭焦色综合成“姹紫”。“姹紫”成本非常高,只用在元至正、明宣德五彩动物的眼睛和成化斗彩上,这种“姹紫”色彩非常稳定,成化后“姹紫”绝。元五彩的龙爪和龙牙采用白彩绘制。纹饰工艺与宣徳有所不同,共同点是刻地填彩,刻纹上彩。不同奌是元代所有五彩纹饰和其他纹饰基本突岀釉面。元代五彩纹饰有层次而宣徳五彩纹饰没有层次感而纹饰布局较宽松。釉面桔皮纹没有宣徳的重,洒蓝釉也没有宣徳的浓。款式与宣徳相同,用青料从右至左楷体书写“大元国至正八年製”八字款(公元1348年)。宣徳年、元至正年的洒蓝釉五彩瓷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其特征:一是颜色浓翠、靛青、靛蓝、湛蓝而统称深蓝色。二是釉面常岀现黑褐色斑,有锡光,锡光有色差并有流动感。三是在灯光放大镜下釉面轻微的小黑斑呈紫色。四是釉有晕化,边缘有放射状现象。胎质坚致,胎色白中泛灰,底足露胎处有少部分火石红。该罐修胎规整,龙凤洒蓝釉五彩鮮艳,精细复杂的纹饰,多色彩的纹饰搭配合理,制作工艺精湛,作纹线条流畅,造型古朴典雅大器。这件元至正年洒蓝釉五彩瓷是典型的官窑器。根据实物考证洒蓝釉与五彩配合的瓷器品种只有元至正年和明宣徳年两朝才生产,到明中期以后这种费时耗料的洒蓝釉五彩瓷被斗彩、五彩、青花五彩、青花红绿彩、青花黄彩等品种所代替。
一位藏友的元代黑地黄纹喷砂罐特征如下:
罐高32公分,口径22公分,足径19.5公分。罐有五层纹饰。颈部饰波涛纹,肩部饰牡丹纹,腹部饰魚草纹,胫部饰卷草纹,底部饰莲瓣纹。罐肩部刻有“大元国至正五年製”款(公元1345年)。工艺:先在制好的胎坯上喷一层细砂,再用黑料作地,用黄料绘纹烧制。相比之下黑地黄纹喷砂工艺比洒蓝釉五彩瓷的工艺要简单得多。这种黑地黄纹瓷表面光泽温和不刺目,这种黑黄色纹饰给人一种肃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