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高清数码摄像机漫谈_美食和品味的小站_百度空间

家用高清数码摄像机漫谈

约4年以前(2005年9月),在CCF贴过一篇帖子《家用DV发展趋势之我见》( ,见『DC&DV硬件』版精华区),对当时数码摄像机的情况作了一些粗略的概括。短短4年不到,竟时过境迁,数码摄像机迅速地从标清时代跨入了高清时代。就象当年心血来潮写帖子一样,今天莫名又心血来潮了,于是又有了这篇帖子。

一、高清规格之争—HDV标准、AVCHD标准、二线厂商自有规格
2003年,SONY、佳能、JVC联合发布了高清DV的HDV标准,采用MPEG2编码方式,分辨率1440×1080 50i/60i或1280×720 50P/60P,码率25/19Mbps。
2006年SONY、松下联合发布高清DV的AVCHD标准(该标准的官方网站 ),标准内容详见下表《AVCHD规格表》。

AVCHD标准使用了高压缩比的AVC/H.264编码方式,相比HDV标准大大减少了记录数据所需存储空间,而且压缩后画质和HDV差别很小,对家用DV而言优势明显,因此在家用领域迅速取代了HDV标准成为主流高清规格,HDV标准逐渐退守商用摄像机领域。
DV厂商按市场占用大致可分为一、二、三线厂商。AVCHD规格取得主流标准地位后,其他两家一线DV厂商佳能、JVC也加入了AVCHD的阵营,开始生产AVCHD规格的高清DV。但估计因为不愿向索尼、松下支付AVCHD授权费,三洋、东芝、三星等二线DV厂商并未生产AVCHD规格的高清DV,而是自行以AVC/H.264编码为基础设计了自有有高清规格,虽不能成为主流,但也占有了一部分的市场份额。
例如,三洋Xacti系列、三星HMX系列闪存式高清DV,均以MPEG-4 ISO 14496-10视频通用标准为基础,开发了自有的高清DV记录格式,且均采用了MP4封装格式。
还有一类自有规格是JVC的GZ系列部分型号双规格高清DV,除了支持AVCHD规格外,还采用了JVC自有的MPEG-2 TS格式,拍摄视频后缀名*.TOD,视频码率{zg}达27Mbps,比当初HDV标准25Mbps还高。
下面罗列一下HDV规格、AVCHD规格、二线厂商自有规格的全高清(Full HD)主要机型:
(一)HDV规格:
1、SONY HDR-HC系列,如早期的HDR-HC1E,现存的SONY HDR-H
C9E等(图为SONY HDR-HC9E);

2、佳能HV系列,如早期的HV10,和现存的HV40等(图为Canon HV40);

(二)AVCHD规格
1、SONY:xx旧产品HDR-SR系列如HDR-SR10E/SR11E/SR12E,xx新产品HDR-XR系列如HDR-XR520E/XR500E、中端新产品HDR-CX12E,低端新产品HDR-CX系列如HDR-CX100E;袖珍型HDR-TG1E/TG5E等(图为2009年旗舰型号HDR-XR520E)

2、佳能:HF系列,HF10、HF11、HF20、HFS10等;HG系列入HG10、HG20、HG21等(图为2009年旗舰型号Canon HFS10);

3、松下:HDC-SD系列如HDC-SD1/SD5/SD9,袖珍型号HDC-SD7;HDC-HS系列如HDC-HS9、HDC-HS100/HS200;HDC-TM200;2009年xx系列HDC-HS300/TM300/TM350等(图为2009年旗舰型号HDC-HS300);

4、JVC:低端GZ-HM系列如GZ-HM200A/200B/200R,中端GZ-300/320系列如GZ-300A/300B/300R/320B,xxAVCHD/MPEG2双规格的GZ-30/40系列,(图为2009年旗舰型号GZ-40B)。

(三)二线厂商自有规格
1、三洋:Xacti系列,1080i的旧型号VPC-HD1000/HD1010,2009年发布的1080Pxx型号有VPC-FH1、VPC-HD2000(图为2009年旗舰型号VPC-HD2000);

2、三星:HMX系列,如低端的HMX-R10,中端的HMX-H100/H104,xx的HMX-H105/H106(图为2009年旗舰型号HMX-H106)。

二、漫谈DV的硬件参数
1、CCD/CMOS
中文名感光器、传感器。CCD/CMOS面积越大成像效果越好,特别是弱光(或称低照度)下表现越好。早期因CMOS成像效果不佳,只用于低端摄像头,主流DC/DV都不采用。但后来DC/DV像素迅速提高,而CCD的特点却是面积越小、像素越高,逐渐难以适应DC/DV高像素、大感光器的要求。而新一代Fill Factor CMOS的研发成功,克服了CMOS成像效果不佳的缺点,且相比CCD具有耗电小、良品率高的优点,更适合高像素、大感光器的要求,因此高清DV大部分采用了CMOS感光器。
CCD/CMOS占DC/DV成本的重要部分,同一品牌同一类型DV,基本上是CCD/CMOS越大,价格越高,CCD/CMOS大小成为区分高、低端产品最明显的标志。目前高清DV的CCD/CMOS大到1/2.33,小到1/8,成像效果特别是弱光下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2、像素
像素分为静态像素和动态像素,拍照使用静态像素,摄像使用动态像素,DV厂商公布的型号参数(包括说明书中的规格)常常是静态像素,而非动态像素。摄像所需要的动态像素大小可用所拍摄视频的分辨率简单相乘得出,例如1920×1080=207万像素,即1080(全高清)DV至少需要207万动态像素,如像素不够则需插值弥补,但插值会导致画质劣化。
摄像效果只和动态像素有关,与静态像素没关系。只要不低于上述{zd1}需求,动态像素高低对摄像成像效果而言并非关键,建议购买高清DV多关心CCD/CMOS大小,而非像素大小。

3、镜头口径
又叫镜头直径、滤光镜直径、滤色镜直径, DC/DV镜头旁有一个Φ标识,后面的数字就是镜头口径,是指镜头前端的直径。镜头口径大小直接影响弱光下的成像效果,口径越大,弱光下的成像效果越好。就高清DV而言,一般认为Φ30以下镜头偏小,想要好的弱光成像效果,建议选购Φ40以上镜头的高清DV。可惜有些DV厂商公布的型号参数(包括说明书中的规格)常常没有这一项,只有在镜头附近才能找到数值。

4、光圈
光圈用F值表示,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光圈F值愈小,同一时间内进光量便愈多,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zd0}光圈值直接影响弱光成像效果,建议选购{zd0}光圈值较小(如F2.0以下)的高清DV。

5、{zd1}照度:
{zd1}照度的单位是lx(lux),值越小,理论上弱光下成像效果越好,但由于各厂商lux值计算标准不一,实际弱光成像效果差异很大,此参数仅在同品牌甚至同一时期产品对比有用,不同品牌对比基本无参考价值。

6、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
防抖系统的实际效果,不同品牌甚至同品牌不同系列都千差万别。电子防抖的效果远不如光学防抖,因此光学防抖是xxDC/DV的必备功能。摄像防抖效果远不如拍照防抖效果。即便是效果{zh0}的光学防抖系统,摄像时也只对轻微的抖动有效,而且防抖对成像质量特别是细节部分有点影响,因此建议DV用户还是练好稳定手持的功夫为上。

7、信号系统和录制格式
信号系统(又称电视系统,英文为Video Signal)是DV机固有的拍摄、录制电路系统,例如1080/50i、1080/60i、720/50p、720/60p、480/60i、576/50i等,录制格式是指DV拍摄后记录到磁带、硬盘、闪存卡的视频文件的封装容器、编码、分辨率、帧率、扫描方式、码率等具体参数。信号系统决定了录制格式,但却常常被人和录制格式混为一谈。
举个例子,AVCHD规格的松下HDC-SD9GK摄像机的信号系统是1080/50i,录制格式则有1920×1080隔行扫描25fps、1920×1080 逐行扫描25fps、1440×1080 隔行扫描25fps等几种可选。
早期的MiniDV、HDV标准和主流AVCHD标准,都明确地规定了信号系统,只要符合标准的DV机,信号系统就已确定。但目前大部分二、三线DV,包括带摄像功能的DC,由于规格混乱,很难辨别其信号系统,无法根据信号系统确定其实际的硬件性能。

三、DC/DV融合?--跨界DC和DC摄像功能的冲击
近2年来,DC/DV开始显现融合的趋势。
2007年,三洋推出一款很难让人分清是DC还是DV的VPC-HD1000,三洋为此创造了“跨界相机”的新名词。此机拍摄的1080/60i高清视频效果和中低端高清DV相当,拍照效果也不逊于中低端卡片DC,比当时其他高清DV的拍照效果好不少,确实称得上是一款“跨界相机”。
2008年,一款被戏称为“{wd}兔”的佳能5D Mark II的单反相机面市,依靠优异的感光系统,拍摄的高清1080/30p H.264视频令人惊艳,单帧画质优于任何一款家用高清DV,众人哗然,甚至有人大呼DC取代DV的日子不远了。
2009年,松下推出的新机HDC-HS300,静态像素915万,拍照效果明显优于自家HDC系列早期型号,直追中低端卡片DC。
由此看来,DC/DV拍摄、拍照的实际水平越来越接近了,DC/DV融合的日子还会远吗?'

四、美丽的陷阱:24p/25p/30p制造的抖动画面
众所周知,逐行扫描比隔行扫描好,画面更细腻、清晰。于是高清DV也打起了逐行扫描的主意,纷纷在录制格式中增加了逐行扫描格式的选项,例如1080/24p、1080/25p、1080/30p、720/25p、720/30p等,宣称是1080p逐行扫描的高清DV。
不料,很多眼睛较敏感的人发现用了逐行扫描方式录制后,播放摇拍的移动画面、运动画面、快动作画面变得不流畅、抖动、闪烁,怎么会这样?
原来,播放运动画面要做到流畅、无抖动感,每秒至少需显示48幅图像。而DV信号系统要在50i以上,50i是指每秒拍摄50幅隔行扫描图像,每2幅可合并为完整的图像,称之为“帧”,对应的录制格式正常是隔行25帧/秒(fps)。播放的时候,每秒显示50幅隔行图像,满足了人眼对运动画面流畅度的要求。
但是,录制格式设为逐行后,以25p为例,信号系统拍摄的50幅隔行图像被合并为25幅完整的图像,即逐行25帧/秒(fps),播放的时候,每秒只能显示25幅逐行图像,尽管每幅都是完整的图像,但仍然远远达不到人眼{zd1}每秒48幅图像的流畅度要求,运动画面就变得不流畅、抖动。
以上是以25p为例说明,假如设为24p情况则更糟,设为30p则每秒多了5幅画面,情况稍好些。每个人的眼睛对播放画面流畅的敏感度不同,有些人能接受30p运动画面,甚至有些人看24p运动画面毫无不适感,因人而异。

五、廉价二、三线DV的30p陷阱及插值陷阱
充斥数码电子市场的廉价二、三线DV机,很多型号都达不到AVCHD的50i/60i信号系统要求。现有的大部分DC摄像功能,包括上述“{wd}兔”单反相机的视频功能,也有类似问题。录制格式设为{zg}一档,每秒就只能拍30幅逐行(甚至是隔行)图像,例如三洋VPC-TH1、VPC-WH1高清摄像机,录制格式设为1280×720,则只能拍逐行30帧/秒(fps),而只有设为低清晰度、连标清DVD清晰度都达不到的640×480,才能拍摄符合人眼流畅度要求的逐行60帧/秒(fps)。
此类DV机可用鸡肋来形容,采用的是什么信号系统,只有厂商自己才知道。有些三线厂商的DV则更离谱,为弥补产品不足,采用了各种插值方法:动态像素达不到录制格式分辨率的要求、信号系统每秒拍摄画面数量不够,或芯片处理能力不足,插值成为生产厂商的补救法宝,给用户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消费陷阱。

六、AVCHD规格的局限和1080/60p的诱惑
AVCHD规格设计时,信号系统被确定为1080/50i或1080/60i,有的AVCHD规格高清DV也设有1080/24p/25p/30p的录制格式选项,但却是个美丽的陷阱(请看“四、美丽的陷阱:24p/25p/30p制造的抖动画面”)。因此,只要符合AVCHD标准,就不可能是1080p的DV机。
1080/50i/60i是为适应现有的电视广播系统而设计,随着47寸以上1080p全高清(Full HD)液晶、等离子电视的逐渐普及,1080p信号源的需求开始出现,这样一来,就显得AVCHD标准落后了。
2009年,三洋推出2款号称是1080/60p的高清DV机:VPC-HD2000、VPC-FH1,录制格式达到前所未有的1920×1080 逐行扫描60fps。虽然由于三洋未明确标明该机的信号系统,因此是否真正的1080p拍摄,还有待验证,但毕竟给DV用户带来了一个1080p全新的诱惑。

七、荧光灯(电感整流器)下拍摄,DV快门速度需与电网频率匹配
在荧光灯(电感整流器)下拍摄,高清DV的快门速度需和当地电网频率匹配,以防止电网频率产生的干扰。如果不匹配,则有可能产生图像闪烁、横波纹等干扰。例如在国内,在荧光灯(电感整流器)下拍摄如发现干扰,可设为快门优先(手动快门速度),快门速度手动设为1/50、1/100、1/200等与国内电网50hz频率匹配(指0.5、1、2倍等倍数匹配),可减少或防止电网干扰。同理,如在国外拍摄,荧光灯(电感整流器)下快门速度则需按当地电网频率来调整。
另外,除荧光灯(电感整流器)外,某些水银灯、白炽灯也有可能产生干扰,而使用电子整流器的荧光灯、节能灯则几乎无干扰。不同的高清DV,其自动模式下防止干扰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些高清DV在自动模式下基本无干扰之虞。
为避免干扰,如果需要经常在荧光灯(电感整流器)下拍摄,建议选购快门速度可调的高清DV机型。

此帖于 2009-11-05 11:44 被 oldgo 编辑



郑重声明:资讯 【家用高清数码摄像机漫谈_美食和品味的小站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