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技术要求

一、电梯的分类

l 按用途分:

1 .乘客电梯 TK

2 .载货电梯 TH

3 .客货两用电梯 TL

4 .病床电梯 TB

5 .住宅电梯 TZ

6 .杂物电梯 TW 底面积≤ 1M2 ,深度≤ 1M ,每格高度≤ 1.2M

7 .船用电梯 TC

8 .观光电梯 TG

9 .汽车电梯 TQ

l 按速度分:

1. 低速梯 V ≤ 1.0m/s

2. 快速梯 1.0m/S < V ≤ 2.0m/s

3. 高速梯 V > 2.0m/s

l 按曳引电动机供电电源分:

1. 交流电梯:以交流电动机为驱动的电梯。

2. 直流电梯:以直流电动机为驱动的电梯。

l 按有减速器分类

1. 有齿轮电梯:用于低速和快速梯。

2. 无齿轮电梯:用于高速梯。

l 按驱动方式分:

1. 钢丝绳式

2. 液压式

l 按机房位置分

l 按控制方式分:

1 .手柄开关控制、手动门 SS

2 .手柄开关控制、自动门 SZ

3 .按钮控制,手动门 AS

4 .按钮控制,自动门 AZ

5 .信号控制 XH

6 .集选控制 JX

7 .并联控制 BL

8 .梯群控制 QK

9 .微机处理,集选控制 JXW

二、电梯的曳引传动方式

1. 曳引钢丝绳的绕法

(1) 1 ∶ 1 绕法 轿厢的升降速度与钢丝绳线速度一样。钢丝绳所受力等于所悬挂重量的总和。

(2) 2 ∶ 1 绕法 轿厢的升降速度是钢丝绳线速度的一半。钢丝绳所受力等于所悬挂重量总和的一半。

2. 曳引钢丝绳的绕式

(1) 全绕式 每根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绕过二次,需要两个对应的绳槽。

(2) 半绕式 每根钢丝绳在曳引轮上只绕一次,只需一个对应绳槽。半绕式电梯,曳引钢丝绳在曳引轮上{zd0}包角为 180 °,一般不小于 150 °。

三、电动机

l 电动机定子和转子温升不超过 25 ℃。

l 定子与转子间隙 1mm 。

l 电动机轴向窜动量不大于 3mm 。

l 轴承温度不超过 80 ℃。

l 额定电压值波动在± 7% 以内。

l 电动机空载电流中任何一相与三相平均值的偏差不大于平均值的 10% 。

l 曳引电动机振幅及轴向窜动量允许值:

振幅允许值: 1000 转 / 分:≤ 0.13mm 。 750 转 / 分:≤ 0.16mm 。

轴向窜动: 10kw : 0.5mm 。 10-20kw : 0.74mm 。 30kw 以上: 1.0mm 。

四、制动器

l 得电立即松闸、失电立即抱闸。

l 电磁力应大于制动力。

l 瓦闸与制动轮的接触面积应大于瓦闸面积的 80% 。

l 松闸时,瓦闸与制动轮的间隙{zh0}在 0.3~0.5mm ,不大于 0.7mm 。

l 制动器线圈正常工作温升在 60 ℃以下,{zg}不超过 85 ℃。

l 制动器轴锁磨损超过原直径 5% 或椭圆度超过 0.5mm 时应更换。

l 制动瓦片磨损量达原厚度 1/4 时应更换。

五、曳引轮

l 材料要求:耐磨、延伸率大、磨擦系数大,一般用球墨铸铁。

l 绳槽型式:

(1) 半圆槽:摩擦系数小,用于全绕式电梯。包角大于 330 °。

(2) 速切口半圆槽:摩擦力适中,用于半绕式电梯。包角应大于 135 °。

(3) V 型槽:摩擦力大,不常用,有时在载货电梯中用。

l 曳引轮的节圆直径与钢丝绳直径应大于 40 。

l 曳引轮的节圆直轻与电梯运行速度有关。

六、导向轮

l 用于半绕式时,称过桥轮。用于全绕式时,称抗绳轮。

l 绳槽应为半圆槽。

l 槽深大于 d/3 。

l 槽的圆弧半径 R 比钢丝绳半径放大 1/20 。

l 导向轮节圆直径应比钢丝绳直径大 40 倍以上。

l 导向轮安装时离机方地面距离应大于 10cm 。

七、减速器

l 减速箱的作用是降低曳引机输出转速,增大输出转距。

l 电梯蜗杆传动有圆柱型蜗杆传动和圆弧面蜗杆传动两大类。

l 蜗杆在蜗轮上面称蜗杆上置式,蜗杆在蜗轮下面称蜗杆下置式。

l 蜗轮副的齿面间隙应在 0.095~0.19mm 之间。

l 电动机主轴与蜗杆的同轴度:刚性连接≤ 0.02mm ,弹性连接≤ 0.1mm 。

l 连接器外圆的径向跳动不应超过 1/3000 。

l 掌握好润滑油型号、加油量、漏油情况等。

l 减速器各机件和轴承温度不高于 60 ℃,箱体内油温不得超过 85 ℃。

八、曳引钢丝绳

1. 至少有两根独立的钢丝绳。

2. 曳引轮节圆直径与钢丝绳直径之比不应小于 40 。

3. 钢丝绳的公称直径不小于 8mm 。

4. 钢丝绳的安全系数:

三根或三根以上: 12

两根: 16

卷筒驱动 12

5. 钢丝绳与绳头连接处的强度不应小于钢丝绳自身强度的 80% 。

6. 各根钢丝绳应受力均等,小于 5% 。

7. 空载到满载的网丝绳伸拉量不超过 20mm 。

8. 端接型式:锥型套、自锁楔型、绳夹。

9. 钢丝绳报废标准:

钢丝绳单丝断裂根数:

表面磨损或腐蚀占直径 30% 时,不管有无断丝或出现断股即报废。

九、补偿绳

电梯额定速度超过 2.5m/s 时,应使用速张紧轮的被偿绳。

张紧轮的节圆直径与补偿绳的公称直径之比应不小于 30 。

电梯额定速度超过 3.5m/s 时,应增设一个防跳装置。

十、厅、轿门技术要求

1. 门扇与门套,门扇下端与地坎之间的间隙:客梯 1~6mm ,货梯 1~8mm 。

2. 开门刀与各层厅门地坎之间的距离: 5~10mm 。

3. 各层厅门门锁上的滚轮端面与轿厢地坎间的距离: 5~10mm 。

4. 各层厅门地坎的不水平度≤ 2/1000 。

5. 各层厅门地坎应略高出装修后的地面 2~5mm 。

6. 各层在门地坎至轿门地坎的距离偏差均为 0~+3mm 。

7. 滚轮架上的偏心轮下导轨下端面的距离不应大于 0.5mm 。

8. 厅门门套立柱和框架立柱的不垂直度和横梁的不水平度不超过 1/1000 。

9. 中分式门的门扇在对口处应平整,两扇门的不平度不应大于 1mm ,门缝在整个可见高度上均不应大于 2mm 。

10 .门在开足后,门扇不应凸出轿厢门套,应适当缩入 5mm 左右。

11 .门在开、关过程中应平稳,不应有跳动、抖动现象。

12 .厅门门扇上应装有强迫关门装置。

13 .被动门应设有电气联装置。

14 .门锁门钩子钩进量大于 7mm 。并开始与电锁联锁触点接触。

15 .关门阻止力应不大于 150N 。

十一、导轨

1 .导轨支架的安装

l 连接方式:

A :对穿螺栓固定法

B :预埋螺栓固定法

C :预埋钢板焊接固定法

D :膨胀螺栓固定法。

E :直接埋入法

l 支架水平度: 5mm

l 支架间距:

(1) 一定要保证每根导轨有 2 只支架。

(2) 间距不大于 2.5M 。

(3) 与连接板不能垂直。

3. 导轨安装

l 垂直度:轿厢侧小于 1.2mm/5M ,不设安全钳的对重导轨:小于 2mm/5M

l 接头缝隙:轿厢导轨不大于 0.5mm ,不设安全钳的对重导轨:不大于 1mm

l 接头台阶:不大于 0.05mm ,不设安全钳的对重导轨:不大于 0.15mm

l 修光长度: 250~300mm

l 与支架的连接:不能用焊接方法。

l 导轨的{zd2}端不能悬空。

l 轨距要求:轿厢 0~+2mm ,对重: 0~+3mm

整根用照导器修正其导距的间隙和偏斜。

十二、导靴

(1) 固定式滑动导靴:适用于 V ≤ 0.63m/s 。

(2) 弹簧式滑动导靴:适用于 V ≤ 2m/s 。

(3) 滚动导靴:适用于 V > 2m/s 。

l 滚动导靴的水平移动量为 1mm ,顶面移动量为 2mm 。

l 导靴侧面磨损量不得超过原厚度的 25% (双面计算)

l 滑动弹簧导靴 a 、 c 间隙调正为 2mm , b 尺寸根据载重量加以调正。

十三、缓冲器

1. 弹簧式缓冲器(蓄能型)

l 用于速度 V ≤ 1m/s 的电梯上。

l 缓冲行程: S=0.135V 2 ( M )且不小于 65mm 。

l 越程距离: 200~350mm 。

2. 液压式缓冲器(耗能型)

l 可用于任何速度的电梯。

l 缓冲行程: S=0.067V 2 (M) ,且不小于 420mm 。

l 越层距离: 150~400mm 。

3. 安装维修技术要求

l 轿厢底部碰撞板中心与其对应的缓冲器面板中心偏差≤ 20mm 。

l 对重底部碰撞板中心与其对应的缓冲器面板中心偏差≤ 20mm 。

l 弹簧缓冲器顶面不水平度不应超过 4/1000 。

l 轿厢侧使用两个缓冲器时,同一基础上的两个缓冲器顶部与轿底对应距离的偏差不大于 2mm 。

l 采用液压缓冲器时,其柱塞垂直度不大于 0.5% 。(另有称± 0.5mm )

l 液压缓冲器压实后重力离开应在 120 秒内自动复位。

l 缓冲器应有防尘防锈措施

十四、限速器

1. {zd1}动作速度: 115%V

2. {zd0}动作速度:

(1) 瞬时式安全钳: 0.8m/s

(2) 渐进式安全钳,电梯速度≤ 1m/s 时: 1.5m/s 。

(3) 其它: 1.25V+0.25/V

3. 安全钳电气开关动作速度: 90-95%V 0 ( V 0 限速器动作速度)

4. 对重侧限速器动作速度略高于轿厢侧限速器动作速度,但不能超过 10% 。

5. 限速器轮的节圆直径与限速器钢丝绳的公称直径之比不小于 30 。

6. 限速器钢丝绳直径不小于 6mm ,安全系数不小于 5 。

7. 限速器轮的不垂直度不大于 0.5mm 。

8. 张紧装置必需是浮动的,重锤不小于 30kg 。有断绳保护开关。

9. 张紧装置离地高度( mm )

10 .张紧轮张紧力的要求:

正常运行时,张紧力≥ 150N ,限速器动作时,限速器的张紧力应不小于安全钳起作用时所需力的 2 倍且不应小于 300N 。

11 .限速器响应时间:

限速器动作速度前的响应时间和达到动作速度后,吊起楔块与导轨按能时间(限速器与安全钳的灵敏性)标准在 0.5 秒以内,如无轧绳置的响应时间稍长些。

十五、安全钳

1. 瞬时式安全钳适用于额定速度不超过 0.63m/s 的电梯。

2. 渐进式安全钳适用于额定速度大于 1.0m/s 的电梯。

3. 制停距离

H=V 1 2 /2g+0.10+0.03 ( m )

十六、井道顶部空间和底坑的尺寸要求

1. 井道顶部空间,当对重xx压实在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 0.1+0.035V 2 (m) 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2) 井道顶部{zd2}部件与轿顶站人空间底平面的垂直距离≥ 1.0+0.035 V 2 (m) 。

(3) 井道顶部{zd2}部件与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zg}部件之间的距离≥ 0.3+0.035V 2 (m)

井道顶部{zd2}部件与导靴或滚轮,钢丝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zg}部分之间的距离≥ 0.1+0.035V 2 (m)

同时,轿厢上方应有一个足够的空间,能放进一个不小于 0.5 米× 0.6 米× 0.8 米的距形体。

2. 当轿厢xx压实在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

(1) 对重轨导长度应能提供一个≥ 0.1+0.035V 2 (m) 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当电梯减速度能被监控时,这个数值可以减小:

V < 4m/s 时,可减少原数值的 1/2

V > 4m/s 时,可减少原数值的 2/3

无论哪种情况, 0.035V 2 的值,均不得小于 0.25 米。

(2) 底坑内应有能放进一个不小于 0.5 米× 0.6 米× 1.0 米的距形体。

(3) 底坑的底部与轿厢{zd1}部分间的净空距离应不小于 0.5 米。该底部与导靴或滚轮、安全钳楔块、护脚板或垂直滑动门的部件间的净距离不超过 0.1 米。

十七、机房部件安装技术要求

1. 承重钢梁

(1) 承重钢梁如埋入承重墙内时应超越墙中心 20mm ,且不应小于 75mm 。

(2) 对于砖墙,梁下应垫以能承受其重量的钢筋混凝土过梁或金属过梁。

(3) 承重钢梁上平面水平度≤ 0.5/1000 ,三根承重梁上平面相互高差≤ 0.5mm ,相互平行度≤ 6mm 。

2. 曳引机

(1) 对不设减震装置的曳引机座的水平度不大于 2/1000 。

(2) 曳引轮位置偏差:前后方向≤± 2mm ,左右方向≤± 1mm 。

(3) 曳引轮、导向轮、复绕轮垂直度偏差≤ 0.5mm ,平行度≤± 1mm 。

3. 限速器

(1) 限速器与基座应用螺栓连接,如用混凝土基座,该基座的尺寸应比限速器底座每边放大 25~40mm 。

(2) 限速器轮的不垂直度不大于 0.5mm 。

4. 控制屏

(1) 垂直度≤ 3/1000

(2) 正面距门、窗≥ 600mm 。

(3) 维修侧距墙≥ 600mm 。

(4) 距机械设备≥ 500mm 。

5. 总电源

(1) 安装在门入口方便接触处,高度 1.3~1.5 米。

6. 孔洞要求

机房内钢丝绳与楼板边孔洞每边间隙应为 20~40mm ,四周筑台阶高 50mm 。

7. 标志

在电动机或飞轮上应有与轿厢升降方向相对应的标志。曳引轮、飞轮、限速器轮外侧漆成黄色。制动器手动松闸板手漆成红色,并挂在易接近的墙上。机房内有多台电梯应有明显标志便于区别。

十八、管路、线槽敷设原则

1. 与可移动部分的最小距离:机房 50mm ,井道 100mm 。

2. 线管、线槽应用阻燃材料。

3. 线管弯头超过 3 只应设接线盒。

4. 水平、垂直偏差不大于 2/1000 ,全程{zd0}偏差不大于 20mm 。

5. 水平支承点间距 1.5 米,垂直支承点间距 2 米。

6. 软管弯曲半径大于软管半径的 4 倍。

7. 软管支承点间距不大于 1000mm ,自由端头长度不大于 100mm 。

8. 线管内导线总面积不大于线管内净面积的 40% 。

9. 线槽内导线总面积不大于线槽内净面积的 60% 。

十九、接地接零

1. 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应有易于识别的接地端。

2. 接地电阻值不大于 4 Ω。

3. 接地线应用铜芯线。

4. 接地线截面积不应小于相线的 1/3 。

5. 接地线截面积对裸铜线不应小于 4mm 2 。

6. 绝缘线不应小于 1.5mm 2 。

7. 线槽接头、电线管弯头、束结、分线盒应跨接接地线。可用 5mm 钢筋作跨接线。

8. 轿厢接地线如用电缆线不得少于 2 根,截面积大于 1.5mm 2 。

9. 接地线应用黄绿双色线。

10. 零线与接地线应始终分开。

11.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不得混用。

二十、井道

1. 当相邻两层门地坎间的距离超过 11 米时,其间应设置安全门。

2. 检修门、安全门和检修活板门均不得朝井道内开启。

3. 门和活板门均应装设用钥匙操纵的锁,当门、活板门开启后不用钥匙也能将其关闭和锁住。

4. 检修门与安全门即使在锁住的情况下,也应能不用钥匙从井道内部将门开启。

5. 只有检修门、安全门以及检修活板门均处于半闭状态时,电梯才能运行。

6. 电梯运行部件之间水平距不小于 0.3 米,隔离栏贯穿整个井道高度。

7. 电梯提升高度大于 30 米,应装对讲装置,应有补偿装置(绳或链)。

8 .电缆线移动弯曲半径

8 芯不少于 250mm 。

16~14 芯不少于 400mm 。

如多种规格共用,以{zd0}弯曲半径为准。



郑重声明:资讯 【电梯的技术要求】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