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水稻走近餐桌_面朝黄土背朝天--耐可米的BOLG_百度空间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春节前(1月31日)发布。其中一段有关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的表述引起非常高的关注:“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有评论者称,这是我国决策层首次对一直存有利弊争论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产业化问题明确态度。
   
    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于一直备受责难的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者——特别是走在转基因水稻研究潮头、同时也身处质疑与争议浪尖的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团队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就在去年底,张启发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我国首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许可证书,同时也再次被推向公众关注的最前端。
   
    春节后,在回应本报记者 的采访时,张启发通过华中农大相关部门表示,他感谢并尊重不同意见者,正是不同的意见,让他与团队在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中更加严谨。
   
    争议不断的中国转基因水稻,是否会从此走出一番新天地呢?
   
“杀虫稻米”走近餐桌
   
    春节前夕,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高调举行了一场“转基因夜宴”。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和他的研究团队带着笑容,大口吃着实验室研发的转基因水稻加工成的米制品——寿司作为开胃点心放在头盘,红薯稀饭、宝塔酱油炒饭、武汉名小吃豆皮则是主食。通过这种“身体力行”,张启发团队展示了他们自己对研究成果的信心。
   
    去年底,由张启发领衔研制的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获得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颁发的安全许可证书,这是我国颁发的首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同时,中国农科院研制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也通过农业部审核批准获得安全证书。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由来已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之争再度掀起。
   
    相对而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并非人类主食品,主要用作饲料,争议相对较小。而水稻在我国种植面积广,事关国人主食安全,从“要不要转基因水稻”到“该不该商业化”,争议一直不断。
   
    华中农业大学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工作始于1995年,1999年成果通过农业部的成果鉴定,同年开始中间实验,2002年完成环境释放,2003年到2004年进行生产性试验,历经10年安全评价。据介绍,他们将土壤xx苏云金杆菌(苏云金菌素即Bt)中的基因经人工合成后,插入到水稻的遗传物质DNA中,使水稻自己产生Bt蛋白,这种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存在于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肠壁上,因而,能选择性地有效杀死该类害虫。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任所长黄大昉表示,中国作为{zd0}的水稻生产国,因稻螟虫危害造成水稻严重减产。Bt水稻有潜力使产量增加8%,并减少80%的杀虫剂用量,每年能为大约4.4亿以水稻生产赖以生存的中国人带来直接、巨大的利益。
   
    根据农业部的安全证书,上述两种转基因水稻的有效期是2009年8月17日至2014年8月17日,生产应用范围限在湖北省。
   
    农业部向转基因水稻发放安全证书这一举动,意味着转基因水稻离普通公众的餐桌越来越近,但相当部分公众和社会舆论仍对转基因食品报有怀疑,甚尔xx排斥,张启发和他的团队自然也成为一些专业人士和环保组织等声讨的对象。
   
    春节期间,记者通过华中农业大学相关部门,想请张启发就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转基因的阐述进行解读。学校相关部门转述张启发的意见:作为当事人他不能自话自说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应该多听听其他专家学者的看法;感谢并尊重不同意见者,正是不同的意见,让他与团队在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中更加严谨。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央文件{dy}次给转基因这一品种改良途径的发展定基调,这再次表明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是国家战略。”
   
激辩针对安全与专利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推动转基因粮食的{zd0}阻力来自人们对它的不了解以及由此带来的排斥。相对而言,欧美国家反对的声浪更高,眼下,反对的声音正向国内扩散。国内争论的焦点是安全性和专利权。
   
    排斥者认为,转基因水稻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污染传统的水稻品种,对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在他们的观点里,就长期人体健康而言,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尚不明确。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排斥者担心,转基因水稻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因而可能会给国家的粮食主权埋下“定时xx”。他们认为,国内现在所涉基因,专利归属不太明晰,很多为跨国公司注册,他们担心,转基因水稻一旦商业化,中国农民会为种子向国外公司支付高昂的专利费用。
   
    张启发院士的研究团队自然是支持者。在他们看来,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论证该食品的{jd1}安全性,而是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在国际上,这种“实质等同”原则是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
   
    根据张启发团队的解释,转基因水稻品种使用的是专一高效杀虫的Bt蛋白——目前,这种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只在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肠壁上被发现,因而,该蛋白能选择性地有效杀死该类害虫;而人类肠道上没有该蛋白质的结合位点,故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食用安全性分析表明,转基因水稻品种与非转基因对照品种比较,在主要成分、微量元素等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评价等方面,未见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及不良影响,二者同样安全。
   
    此外,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大面积种植已有13年之久,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超过10亿人,至今还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和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存在隐患的任何证据。
   
    张启发院士研究团队称,我国转基因水稻研究处于{sjlx}水平,在转基因水稻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不仅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储备。以“华恢1号”品系为例,其所用受体品种为我国已推广多年,目前已处在公共领域的优良恢复系“明恢63”,转基因方法已在我国申请了专利保护,该转基因水稻品系的核心知识产权均属于国内研发单位。
   
严管与创新同步推进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每次重大的科技发现、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但从没有因争论而止步,而是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这一观点,已经被历史证实,也被许多学者认可。
   
    面对科学与大众疑虑的冲撞,专家指出,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疑虑和担心主要源于不熟悉转基因技术知识和安全管理法规。我国是全球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而且,转基因水稻真正要走上大众餐桌,还须经过一系列试验和评估。同时,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可以培养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客观公正的认识,培育对转基因产品具有一定了解、认识和判断能力的消费群体。
   
    事实上,在最近几个月,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走出实验室,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讲解转基因技术以xx公众的疑虑。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黄大昉表示,农业部为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颁发安全证书,先是经过了大约十年的安全性评估,再由国家农业生物安全委员会,包括生物技术、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全方位的严格审查。{zh1},审查结果报给政府,由农业部和其他有关部委作出决定。这个审批的过程是法制化管理,十分严格。
   
    作为一位转基因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吴孔明表示,我国是世界上对转基因安全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转基因作物在产业化前都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安全评价。根据吴孔明等对转基因棉花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所进行的13年的长期定位研究,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影响。
   
    吴孔明表示,农业部批准发放的安全证书,只是从科学层面上认为它可以用于商业化的生产。但按照法规,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的水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品种审定的区域试验和品种方面的评估,因此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实现产业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徐海滨介绍说,转基因产品批准上市前要经过毒理学、营养学的严格检测和评价。根据“等同性原则”,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的传统食品具有相同的食用安全性,可以放心食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五年之内,转基因作物还不可能实现商品化,还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检验过程。同时,即使今后推向市场,也一定要有标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转基因产品在科学界本身有争论,处在一种各种意见交锋的过程当中,但转基因在生物育种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掌握这种技术,也应该支持科学家去研究转基因的技术。”陈锡文表示。

来源:文汇报 钱忠军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转基因水稻走近餐桌_面朝黄土背朝天--耐可米的BOLG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