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乌拉特蒙古族过大年习俗)_苏日娜的博客_新浪博客

                    乌拉特蒙古族过大年习俗

  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查干萨日”。古时候,乌拉特蒙古族由于深受宗教信仰教理,认为一年的头一个月是全年最不好的一个月,称之为叫“白月”,所以用最隆重的仪式,以全新的面貌祝愿这一个月给全年带个好运。有的地方认为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白节”。亦称奶酪节,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互相交往聚会的时节。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

    春节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到春节来临时,蒙古族牧民都要隆重庆祝一番。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接神、拜年等,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大年初一接神,拜年值到二月二正式结束。

    腊月二十三“祭火”之后,火神上天需要七天的时间禀报各自家庭的状况,还要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大年初一祭天就是要接神进家的意思。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各种奶制品。穿上新蒙古袍子,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样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讲美观。其次是包饺子。

   年三十是最忙碌的最热闹的{yt},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贴对联(只是写蒙文)。下午适当时间去亲人墓地烧香摆供,磕头,表示怀念、看望的意思。或者对着安葬方向离家几里地的十字路口划圆圈,里面摆供烧香。傍晚,把家里的所有亮灯打开,准备吃年夜饺子,吃前一定记得放鞭炮,庆祝的意思。这年夜饺子与新年拜客吃的饺子可不一样,每家每户必须包,而且不能给外人吃,肥水不外流,因为年夜饺子里面要包上各三份分钱、糖块、茶叶、盐、红枣、炒米等食品,一般的说法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多吃点而已,可是过去年代一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饺子,好不容易盼到这{yt},不让他吃他也会撑着肚子去吃,所以饺子里面放这些食品,一是为了来年的丰衣足食,生活甜蜜的祝愿,另一方面,看运气的意思,看来年每个人的运气如何。说真的,这种运气算法特别准,不妨你们也试一试?

    过去,吃过年夜饭开始在外面平坦上堆放柴火,准备凌晨接神,家外的事情干完,就开始摆弄新年食品,各种奶食品,其中最主要的摆饰就是新饰品,炕桌中间摆上{zd0}{zg}的摆饰,有的人家用散子一条一条垒起来,有的人家用方xx食垒起来,富贵人家用蛋糕垒起来,中间夹放糖块,最上面再放一块特大冰糖,这个新年摆饰仅供人们观看,不能吃,直到正月十五才可以取下来吃,旁边摆放的其他散子、果条、炒米,奶食可以随便吃。一切就绪,按照习俗除夕熬夜,不能睡觉,不能出门,因为,按宗教信仰说法,除夕之夜,所有的天神、鬼神都出来了,假如出门或睡觉了,如果福神不高很可能会丢了灵魂,所以一家老少都要过一个不眠之夜,而且只要太阳一落,大人就嘱咐孩子们千万不要在地上洒水,连大小便都不可以在地面上,否则来年身上总是起疙瘩、或者起囊肿,所以大人小孩都特别注意洒水,只能备上一个倒水大盆,大小便也要准备马桶,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后才可以洒在外面。现在,风俗趋于自由化,中午吃过饺子,晚上摆上酒、菜、肉,开始全家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姊妹多的,红火到深夜,顺便观看电视,孩子们在外面放鞭炮,叽叽喳喳,好热闹,累了就睡了,大部分人家还是亮灯过夜,年轻人睡觉亮灯睡不着就关灯了。

    最隆重的时刻就是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的接神了,首先火堆前摆上一炕桌食品、酒、奶茶,一家人都穿上新衣服,燃火准备接神,火旺之机,首先由长辈开始在火堆里敬酒,敬奶茶,然后祭拜四面八方诸神,磕头祈求新年保佑全家平安、幸福安康、五畜兴旺、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嘴里不断念:“嗡玛尼吧得乃哄”,从老到小一定要按程序完成,祭拜完开始放鞭炮,之后把外面摆放的食品都拿回家里,随而每个人按年前让喇嘛看的“出行礼”,也就是说按照每个人的年龄、属相,首先打通新一年{zh0}的方向,家里所有的人手里拿着一炷香,一把鞭炮,为讨吉利要进行出行礼。男人穿上新衣,骑马烧香,妇女们戴好头饰步行,朝喜神方向而去,走到一定距离,上香祈求新年所向有成,心想如意,放完鞭炮,从福神方向返回。回来进家门自家人互相之间拜年,按习俗首先给长辈敬献哈达,交换鼻烟壶,说“新年好、过年好,牲畜好等等总要说一大推”,给长辈拜年双膝落地,每交换一次磕一次头,换回自己的鼻烟壶,这时,长辈祝福你健康来福,终身幸福等。可夫妻之间不能交换鼻烟壶(夫妻之间交换鼻烟壶表示离婚),过去老人给小辈的新年礼份也就是几块糖,而小辈送长辈的礼份是布料、绸缎、或者可以在一小纸里包一些红枣,还有的人家把炒米捣碎之后拌点红糖、白糖,用麻纸一小包一小包包好,上面贴上红纸,准备见到一位老人就送一包。家里拜完年,就提着水桶到井口担水,在井水里放青蛙、蛇(蒙古人炸散子的时候顺便用面做成青蛙、蛇,然后炸出来),有的人家保存在库房里放一年,等到来年初一再换下来,担一扁担水回来,表示新年丰衣足食。然后就煮饺子,全家人欢欢喜喜吃新年{dy}顿饺子。这样完毕骑马、骑骆驼、或者步行,首先给近亲长辈拜年,过去拜年一般都在天亮以前或者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走动了,狗叫声、鞭炮声齐响,草原上展现一片新年新气象。见了面的邻居们结伴而行,挨家挨户进行拜年大行动,给亲戚拜年时,每人带蓝色哈达和酒,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处,给佛像磕头,然后用自备的酒敬长辈。向长辈敬酒时,敬者必须戴帽子。长辈兄长向你敬酒,必须站起来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礼貌,如不喝者可回敬。有时候来的客人多了,坐处都没有,只是喝一口茶,喝几盅酒,吃一颗新年饺子或者包子,这新年饭每家必须热在锅里,来了客人必须尝一口,一家吃一口,转的人家多了,有时撑得不得了,初一的客人是匆忙客人,以后的客人就是慢慢转的客人了。有的路远的,还必许要拜年的亲戚,只要正月十五以前到,还能看到炕桌上的新年摆食。串门拜年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部村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五畜”还要过大年

蒙古民族 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年三十在羊圈外必须贴上红纸。初一早晨给“五畜”过年是蒙古民族习俗。除夕夜必须点清牲畜头数,一头都不能缺,也不能让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初一早晨“祭天”的时候,点燃以“五畜”命名的五个“卓拉”(用黄油燃烧的佛灯),然后打开羊圈,将羊群赶向草场。这时,家人在羊圈旁点燃鞭炮,长者把鲜奶和黄油抹在xxx头部,保佑人畜兴旺、生活美满。初一早晨不能对牲畜大声吼叫,更不能打牲畜,晚上畜群归来时,主人手端鲜奶,念着祝福语迎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春节文化(乌拉特蒙古族过大年习俗)_苏日娜的博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