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发展_镰刀与锤头党建博客_新浪博客

农业进步,农村发展,是中国整体进步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如同中国改革的成绩让世界震惊一样,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变化也让我们惊叹。但一本经不能念到底,现在我们面临新挑战。

如何认识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

30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的确是一个奇迹。发展的奇迹也表现于农业,但如果细致分析,农业发展的奇迹实际上有前后两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获得了很快发展,其中有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甚至快于城市居民。但这个时期的土地投入、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是增长的,相应地农业产出也在增长。产出增长比要素增长快,就是“奇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业领域资本投入在增长,但劳动投入和土地投入实际在下降。1996年之后,耕地出现净减少;200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也在稳定减少,减少的速率大约在1.6%,但这个时期的农业GDP却在稳定增长,1996年之后农业GDP平均增长约8%.这种变化也是一个奇迹,且比{dy}个奇迹更重要,因为这个奇迹是在两种要素投入减少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还可以估计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我用不充分的资料做了一个估算,1996年以后,资本农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左右,低于农业GDP的增长率。这就说,第二个奇迹不能用资本的增长得到xx解释。

为什么会发生第二个奇迹?一可以归结为技术进步,二可以归结为分工水平的提高。而这两个因素可以进一步归结为市场化改革的进步,因为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的市场化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分工。中国农业战线上活跃着人数达上千万的农业技术和流通服务大军,这是中国农业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当然,改革决策者自己并不直接创造财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科研、生产与服务{dy}线管理者和劳动者。有xxx那样的农业科技人员可能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殚精竭虑于自己的事业;有进城务工农民辛苦劳作,他们卑微的愿望不过是要求按时发放工资。还有田间劳动的农民,他们尽管也计较种地的得失,但只要春天下种,他们会不遗余力谋求秋天的收获。一位川西地震灾区的农民,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不是找政府要救济,也不是收拾自家倒塌的房屋,而是上山给果树整理枝叶。这是灾区干部给我讲的故事。

但是,在社会发展中只看到劳动的作用,是一种朴素的浪漫主义。过去,还是那些劳动者,为什么经济发展总陷于停滞?归根结底还是制度问题。制度就像一架机车的技术平台,通过改革使这个平台能够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机车动力,使机车保持前冲的活力。

 农村发展面临什么挑战?

再过30年,如果一切尽如人意,中国的发展又将上一个新台阶,中国农业和农村会有一个xx崭新的面貌。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下面的问题。

{dy},农业经营规模水平要提升,种粮农户的平均耕作面积应该在50亩左右。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新农村建设是空谈。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种粮农户不到3000万户,其余农户都转移到畜牧业、林业等大农业内部可能性很小,大部分只能转到非农领域。怎么个转法?现在一些地方热衷引入大资本搞“股份制”农场,这种渗入政府行为的方式是不是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好路径?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既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又能稳妥地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农业生产走向规模经营以后,农民的行为也会随之逐步变化,并产生新的粮食生产函数。不用过于担心中国的粮食安全,要考虑的是我们要以多大的代价获得中国人所需要的粮食。中国保持1万亿斤粮食产量,超过了口粮需要,而维持这样一个总产量依靠的是大量的水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要不要用财政资金来补贴肉类、奶类、油料和糖料的生产?换句话说,要不要用国家财力来维持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的低价?价格政策如何让粮食价格大体反映粮食生产的xx成本?

第三,伴随大批农户转变为城市居民,一大批村庄将走向衰落,村庄提供公共品的功能将显著降低。在这个背景下,以村庄经济建设为重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不是要改变思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挣钱,在农村盖房安家,会产生多大的资源浪费?村级社区衰落以后,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是否要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第四,中国终将转变为一个城市化社会,伴随这种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将发生转变。城市社会较乡村社会会产生更高的对民主政治的需求,而深化民主政治改革或大或小会带来社会稳定风险。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式究竟是什么?如何选择一条比较稳妥的深化民主政治改革的道路?具体说,如何处理城市社会的劳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如何调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实行积极的城市化政策:期待地方政府的大胆创新

迎接挑战的当然首先是中央政府。本届政府提倡以人为本,主张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这是一个好的政治观念基础。科学发展观在操作方法上被具体化为“五个统筹”。然而,“统筹”的方法要具体把握好并不容易。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政策尚有不明朗的地方:是不是想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9亿户籍农民中的大部分继续安置在农村,让他们在农村达到和城市居民相近的生活水平?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要想解决农村问题,必须采取更积极、更系统的城镇化政策。在这个基本政策目标确立之后,其他次一级政策才能协同发生效力。中央讲“以城带乡”是对的,为此要让城市经济稳步扩张,否则它就带不动乡村。

这几年,我一直在提议实行更明确、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这个政策的要点应该是:{dy},要通过发展城市经济、调整劳资关系等措施,扩大城市吸收就业的能力,让农村劳动力不仅在城市务工,还要让他们逐步在城市定居。第二,国家在农村的投入的相当一部分应放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收缩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村庄规模,让农村逐步成为专业农民的定居点。第三,调整区域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促进一批小城市发展,特别是在县以下发展一批县辖小城市。第四,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创造一种节约建设用地、促进耕地自由流转的市场化的机制。

在过去30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得益于城市的扩张,其中,地方政府功不可没。地方政府之间实际存在的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乃至政治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今后,地方政府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的创新仍值得我们期待。在中央的规范性政策不是太有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促进城市扩张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视圈地、轻视集约利用土地,重视产业扩张、轻视就业质量,重视辖区大城市扩张,轻视小城市发展等。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农村的发展_镰刀与锤头党建博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