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xx健康饮食专家贺娟
8、黄色的食物营养价值{zg}
色有五脏之分,色不同、性有别
中医将所有的色彩归纳为五类:青、赤、黄、白、黑。呈现出这五种不同色泽的食物,与五脏存在不同的入通关系,这种关系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是: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由于五色入的脏器不一样,所以食入人体之后就有不同的作用。青色是入肝的,青绿色的多为蔬菜,吃了可以清肝火、疏肝气,那些血压高、脾气大,动辄肝火上冲的人,就可以多吃点绿色的蔬菜,比如青皮萝卜、芹菜、莴笋、油菜等;红色是入心的,红色、温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荔枝、樱桃等,就有温补心火、心阳的作用,而红色、寒凉的食物,则有清心热、心火的作用,如红心萝卜、番茄等;黄色为脾的色彩,黄色的食物多有补益脾胃的功能,像小麦、小米、玉米、板栗、香蕉、桂圆等,就有补脾益胃、长养气血的功能;白色入肺,所以百合、银耳、莲藕、白果、鸭肉等可以滋养肺阴;黑色入肾,凡黑色的食物,像木耳、香菇、紫米、桑葚、紫菜、海带、海参、乌鸡等都能xx。所以,一桌品质比较高的菜肴往往色全,而色全也意味着味全、营养均衡,食入人体之后就不会出现脏气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不容易发生。在平时饮食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不同颜色的食物,脾虚者,多选黄色食品;肾虚者,多选黑色食品。
生活中我常常遇到朋友们问这样的问题:“同一类农作物或蔬菜也有颜色的不同,比如萝卜分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不知道这种颜色的差异,是否会导致它们的作用也不同呢?”
我给大家举个具体例子:青萝卜色青入肝,所以清肝火{zh0};白萝卜色白入肺,所以通肺气、利大便作用强,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而红萝卜色红就入心,所以可以清心火,口舌生疮的人食用效果就比较好;胡萝卜是黄色的,就偏入脾,所以补益脾胃的功能最强,在萝卜之中最有营养。同样如米类,我们常食用的有小米、大米、紫米等,大米色白偏入肺,紫米色黑偏入肾,但小米色黄就偏入脾胃。同是米类,以小米营养价值{zg},所以,女性在分娩之后,一般习惯性地用加红糖的小米粥补身体。
与众不同的“黄”
食物中黄色的食物营养价值是{zg}的,以黄为贵,我们可以多食用。这一点,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你发现了吗?不同的颜色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也有不同的地位。
这里,我们就要从五行与颜色的关系说起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在中国古代逐渐被抽象为哲学的概念,古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别用五行来分类和认识。颜色也是如此,首先颜色被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别。继而五色被五行规范分类,就是青色与树木的颜色接近,所以属木;红色是火的色彩,所以属火;黄色与土地的颜色接近,所以属土;白色为部分金属的色彩,所以属金;{zh1}将黑色与水对应,所以属水。五行之间依靠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彼此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这种联系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克的事物,好像五者是xx平等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五行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中国是农耕国家,土地是立身活命的本钱,所以“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占据着主导之位。中国古代的很多重要理论中都反映着这种思想。所以,在五行规范自然万物之后,但凡与土结合,或属于土的事物,就高于其他事物而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一来,五色中就以黄为贵,数字中就以5为贵,脏腑中就以脾胃为贵。所以西汉政治家贾谊在上疏给汉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议“色尚黄,用五数”。而中医理论中,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延伸。
这样来看食物与人体的关系,与在整个传统文化中黄色地位尊贵是一致的。按照《内经》的要求,饮食应该五味均衡,什么都吃一点,但是黄色、甘味的食物可以作为主食,多吃一些,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源头地域中原地区,饮食主体的色彩是黄色,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小米、土豆、红薯、南瓜、黄豆等,肉类如黄鸡、黄鱼等。同样,对人体有明显补益作用的xx,也多是黄色的,如人参、党参、桂圆、红枣、枸杞子、山药、蜂蜜、甘草等。
观色辨寒凉
食物的颜色除了对五脏有不同的补养作用外,颜色与食物的寒热温凉性质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黄帝内经》有“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这句经文本来是出现在一篇论述疼痛的文章里,告诉我们怎样根据病人的面色来辨别患者病性的寒热。如果病人面色发黄、发红,则为热证的表现;如果发白,则为寒证;如果是青黑色则为疼痛,是大寒所致。因此,黄、赤面色主内热,白、青、暗黑主有寒,是我们医生临证诊断疾病的重要辨证依据。而这一诊断人体疾病的方法,实际上也适用于植物,我们可以见到,一般暖色的食物多是温热之性,而冷色的食物多是凉性。即黄色的、红色的食物,多为温性、热性的;而白色的、青色的食物,多为寒性、凉性的。黑色亦属于暖色,故黑色食物也多温补,如黑桑葚、黑蘑菇、何首乌等。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西瓜、梨等色绿、色白者,多为凉性;而橘子、荔枝、香蕉、桂圆等色黄、色红的,多为温性。同样是糖类,白糖就是偏凉的,红糖就是温热的。女性在出现痛经、月经量少、月经后期这些宫寒症时,熬上一碗生姜红糖水喝,症状就会明显地改善;而白糖具有清热的作用,孩子感冒、发热、出疹子等,用乌梅与白糖煮水,给患儿喝就可以退热。
说到红糖,我还想多谈几句。记得儿时红糖还是家中主要的食用品,家里有人得病,或谁家有人喜得贵子,来往交流的礼品中总有两包红糖;逢年过节,父母款待客人的常用饮品也是红糖水。但现在,红糖却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变化尤其对女性来说,真是莫大的损失与遗憾。红糖对人体的作用,是口感精美的白糖远远不能代替的。“黄赤为热,白为寒”,因此,同样是糖,红糖却比白糖多了一种温热之性,是温补之品,具有祛寒、xx、xx等功效。
红糖是指甘蔗榨汁,经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按结晶颗粒不同,分为赤砂糖、红糖粉、碗糖等,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炼,它们几乎保留了甘蔗汁中的所有成分,如铁、钙、锌、锰、铬等,因此,营养成分远比经过提取、精炼的白糖要高。另外,红糖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B2及胡萝卜素。日本科研人员还从红糖中提取了一种叫做“糖蜜”的多糖,实验证明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效,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8、黄色的食物营养价值{zg}
色有五脏之分,色不同、性有别
中医将所有的色彩归纳为五类:青、赤、黄、白、黑。呈现出这五种不同色泽的食物,与五脏存在不同的入通关系,这种关系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是: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由于五色入的脏器不一样,所以食入人体之后就有不同的作用。青色是入肝的,青绿色的多为蔬菜,吃了可以清肝火、疏肝气,那些血压高、脾气大,动辄肝火上冲的人,就可以多吃点绿色的蔬菜,比如青皮萝卜、芹菜、莴笋、油菜等;红色是入心的,红色、温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荔枝、樱桃等,就有温补心火、心阳的作用,而红色、寒凉的食物,则有清心热、心火的作用,如红心萝卜、番茄等;黄色为脾的色彩,黄色的食物多有补益脾胃的功能,像小麦、小米、玉米、板栗、香蕉、桂圆等,就有补脾益胃、长养气血的功能;白色入肺,所以百合、银耳、莲藕、白果、鸭肉等可以滋养肺阴;黑色入肾,凡黑色的食物,像木耳、香菇、紫米、桑葚、紫菜、海带、海参、乌鸡等都能xx。所以,一桌品质比较高的菜肴往往色全,而色全也意味着味全、营养均衡,食入人体之后就不会出现脏气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不容易发生。在平时饮食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不同颜色的食物,脾虚者,多选黄色食品;肾虚者,多选黑色食品。
生活中我常常遇到朋友们问这样的问题:“同一类农作物或蔬菜也有颜色的不同,比如萝卜分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不知道这种颜色的差异,是否会导致它们的作用也不同呢?”
我给大家举个具体例子:青萝卜色青入肝,所以清肝火{zh0};白萝卜色白入肺,所以通肺气、利大便作用强,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而红萝卜色红就入心,所以可以清心火,口舌生疮的人食用效果就比较好;胡萝卜是黄色的,就偏入脾,所以补益脾胃的功能最强,在萝卜之中最有营养。同样如米类,我们常食用的有小米、大米、紫米等,大米色白偏入肺,紫米色黑偏入肾,但小米色黄就偏入脾胃。同是米类,以小米营养价值{zg},所以,女性在分娩之后,一般习惯性地用加红糖的小米粥补身体。
与众不同的“黄”
食物中黄色的食物营养价值是{zg}的,以黄为贵,我们可以多食用。这一点,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你发现了吗?不同的颜色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也有不同的地位。
这里,我们就要从五行与颜色的关系说起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在中国古代逐渐被抽象为哲学的概念,古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别用五行来分类和认识。颜色也是如此,首先颜色被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别。继而五色被五行规范分类,就是青色与树木的颜色接近,所以属木;红色是火的色彩,所以属火;黄色与土地的颜色接近,所以属土;白色为部分金属的色彩,所以属金;{zh1}将黑色与水对应,所以属水。五行之间依靠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彼此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这种联系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克的事物,好像五者是xx平等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五行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中国是农耕国家,土地是立身活命的本钱,所以“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占据着主导之位。中国古代的很多重要理论中都反映着这种思想。所以,在五行规范自然万物之后,但凡与土结合,或属于土的事物,就高于其他事物而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一来,五色中就以黄为贵,数字中就以5为贵,脏腑中就以脾胃为贵。所以西汉政治家贾谊在上疏给汉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议“色尚黄,用五数”。而中医理论中,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延伸。
这样来看食物与人体的关系,与在整个传统文化中黄色地位尊贵是一致的。按照《内经》的要求,饮食应该五味均衡,什么都吃一点,但是黄色、甘味的食物可以作为主食,多吃一些,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源头地域中原地区,饮食主体的色彩是黄色,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小米、土豆、红薯、南瓜、黄豆等,肉类如黄鸡、黄鱼等。同样,对人体有明显补益作用的xx,也多是黄色的,如人参、党参、桂圆、红枣、枸杞子、山药、蜂蜜、甘草等。
观色辨寒凉
食物的颜色除了对五脏有不同的补养作用外,颜色与食物的寒热温凉性质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黄帝内经》有“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这句经文本来是出现在一篇论述疼痛的文章里,告诉我们怎样根据病人的面色来辨别患者病性的寒热。如果病人面色发黄、发红,则为热证的表现;如果发白,则为寒证;如果是青黑色则为疼痛,是大寒所致。因此,黄、赤面色主内热,白、青、暗黑主有寒,是我们医生临证诊断疾病的重要辨证依据。而这一诊断人体疾病的方法,实际上也适用于植物,我们可以见到,一般暖色的食物多是温热之性,而冷色的食物多是凉性。即黄色的、红色的食物,多为温性、热性的;而白色的、青色的食物,多为寒性、凉性的。黑色亦属于暖色,故黑色食物也多温补,如黑桑葚、黑蘑菇、何首乌等。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西瓜、梨等色绿、色白者,多为凉性;而橘子、荔枝、香蕉、桂圆等色黄、色红的,多为温性。同样是糖类,白糖就是偏凉的,红糖就是温热的。女性在出现痛经、月经量少、月经后期这些宫寒症时,熬上一碗生姜红糖水喝,症状就会明显地改善;而白糖具有清热的作用,孩子感冒、发热、出疹子等,用乌梅与白糖煮水,给患儿喝就可以退热。
说到红糖,我还想多谈几句。记得儿时红糖还是家中主要的食用品,家里有人得病,或谁家有人喜得贵子,来往交流的礼品中总有两包红糖;逢年过节,父母款待客人的常用饮品也是红糖水。但现在,红糖却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变化尤其对女性来说,真是莫大的损失与遗憾。红糖对人体的作用,是口感精美的白糖远远不能代替的。“黄赤为热,白为寒”,因此,同样是糖,红糖却比白糖多了一种温热之性,是温补之品,具有祛寒、xx、xx等功效。
红糖是指甘蔗榨汁,经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按结晶颗粒不同,分为赤砂糖、红糖粉、碗糖等,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炼,它们几乎保留了甘蔗汁中的所有成分,如铁、钙、锌、锰、铬等,因此,营养成分远比经过提取、精炼的白糖要高。另外,红糖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B2及胡萝卜素。日本科研人员还从红糖中提取了一种叫做“糖蜜”的多糖,实验证明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效,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