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的整体性创新方案- 中国山茶油与中国茶- pys5003 - 和讯博客
茶产业的整体性创新方案 [转贴 2009-05-07 08:37:43]   

摘要

为了提高中国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提出了成套工艺创新与设备创新方案,包括通过:保鲜物流,将分散茶青集中到工厂,投入尖峰灭酶机,贫氧热泵干燥机,气调造青机等工业化自动化设备,在计算机管理下,实现绿茶、乌龙茶等标准化生产。

还采用转筒式真空微波高新设备开发:冷泡茶、低xxx茶、 

γ-氨基丁酸茶、鲜叶茶等等茶叶新商品模式,实现市场细分。

文章还对目前茶饮料生产、茶多酚与xxx生产提出整体工艺与设备改革方案,以减少投资,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 茶产业  工艺  设备  商品模式  创新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至今茶仍然是农业经济主要构成部分,也是重要出口农产品,中国的“茶农”至少有800万之众,因此稳步发展茶产业,一直是国家“三农”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可是,如今茶产业的形势,不容乐观,从一个非官方的比较表中可见一斑:

国家 总产量

(万吨) 投放劳力(万) 劳力单产

(吨/人) 出口单价

(美元/吨) 土地单产

(公斤/公顷) 土地收益

(美元/公顷)

中国 83.5 800 0.1 1310 1040 831

斯里兰卡 30.32 75 0.4 2277 1700 3989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茶叶种植一直由农户分散经营的又多在边远山区,因此采收、初加工也都只能由农户分散进行。这些茶农除了“辛勤劳动”尽量扩大种植面积外别无所长。“科技”、“管理”、“创新”对于他们都是遥不可及的事,而肯尼亚、斯里兰卡等茶叶世界新产地正是依靠“科技”、“管理”、“创新”。在短短二三十年内把老大中国挤到“面积{dy},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的尴尬地位。

一、集中加工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

世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只有集中经营才能有效投入先进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体系,可是从中国现实出发,在近期内我们还无力改变中国农村以小农经济经营为主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创新”,旨在分散种植与集中加工之间寻找一个过度的“桥梁结构”——保鲜物流。

茶青是一种十分鲜嫩的东西,不适合长期堆挤,也不适合长途运输,山高路遥,因此过去只能由各家农户自行采收后自行粗加工。中国所谓茶叶公司其实一般都只做后道的精茶加工而已,这样就违反了“质量管理原则”,在“质量管理环”上游加工由农户分散经营就处于“质量不可控状态”,那么下游茶叶公司再精心加工也徒劳无益,所以中国茶叶的质量总不令人放心。

投入可深入深山各农户的保鲜物流体系,可以将各农户的茶青经保鲜处理直接运送到集中加工厂,就可以实现从头到尾完整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了。

湿冷保鲜物流是一个成熟技术,已有成套设备,略将改进就可适用于茶叶的保鲜物流。

二、茶叶的出路在于标准化: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商业商品标准化扮演着重要角色,标准化是建立“商业信任”的基础,也是提高商品价值的重要手段,这正是“品牌货”与“地摊货”的分水岭。

中国出口茶叶中以绿茶为主,应该先抓绿茶标准化。中国有“西湖龙井”等名贵绿茶,虽然已卖“天价”,仍然有捧场者,它已形成一套传统的加工工艺,这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近年来还引进了不少日本“蒸青”生产线,它满足了出口日本的绿茶饮料原料的生产,虽然价格很低,但销售渠道稳定可以保留。这种“蒸青”绿茶有一种特殊的“海藻味”,不适合中国人日常饮用绿茶的习惯。

更要注意到绿茶的保健功能正受到国际市场关注,这正是绿茶销量增加的动力,因此我们要把精力放在这种中档的人们日常饮用的绿茶标准化生产。

绿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

杀青(灭酶)   造型     干燥

基础研究已知灭酶时升温要快,降温也要快,这样才可以减少褐变可能;茶叶干燥高温与通风会使香味损失。为此我们可以开发一种新的生产流程;投入可工业化生产设备。

高功率密度微波灭酶     旋风分离器降温      贫氧热泵低温低湿干燥

这系统可建立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因此容易实现标准化生产。

乌龙茶仅产于福建与台湾部分地区,它的独特风味与特有的保健功能正受到国际市场重视。是近年中国出口增幅{zd0}的茶种,而且它的售价比绿茶贵几倍,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个“不可替代资源优势”,由于乌龙茶是半发酵茶,控制好这个“半”的度是乌龙茶制作工艺要害,长期以来手工加工只能看天吃饭,虽然目前已开始采用“空调造青”等等新技术,但投入劳力还太大,质量稳定性差。为此可开发“气调造青机”,它可同时完成晒青、晾青、摇青三个工序,它是在传统摇青机上外加层封闭壳,里面加一根可通气的弯管构成,弯管可轮流通入热风与控制湿度的冷风,因此它可以在计算机管理下按程序完成通入热风加速凋萎或通过控制湿度的冷风控制晾青的进程,也可以适时转动实现摇青。

完成半发酵关键工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造型,也用尖峰灭酶机灭酶、贫氧热泵机干燥了。而且实现了全封闭生产,更有利于执行国际通用的HACCP管理。

三、商品模式创新是茶叶升值的捷径:

一个乡村医生在后院配制了“可以治咳嗽的棕色xx”;另一个商人办起了工厂,再加入水作为运动饮料“可口可乐”卖了——这就叫商品模式开发。

商品模式开发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创意性开发,日本人开发出:茶饮料,没几年已经占了茶业市场的三分之一,尤其在市场消费个性化时代中更要注意商品市场细分原则,通过茶商品模式多样化开拓更大的茶市场空间。国内外商家已做了很多尝试,我们可以把它做得更好一些,今举例说明之。

3.1 冷泡茶:不用热水即可冷饮的茶,显然更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四川已有企业采用绿木霉发酵法,这显然只适用于红茶生产,虽然木霉安全性尚好,但要得到国际市场认证,路尚长。而且木霉加入使茶叶风味有所改变。

其实有更简单的办法,将已加工好的茶叶,复水到一定含水量放在真空微波设备中,利用微波快速升温,实现水份微膨化,就可以使茶叶的复水性提高,使茶叶用冷水冲泡即可饮用,绿茶、红茶、乌龙茶等等都可用这办法生产。

3.2 低xxx茶:显然这更适合神经衰弱、有xx习惯的人饮用,这在国际市场有专门的销售渠道,国外厂家是利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xxx,这投资太大。国内已有采用热水烫漂去除xxx办法,只是这只适合绿茶生产,而且烫漂后茶的色味都有变化。

这也有更简单的办法,利用xxx会升华茶多酚不会升华的原理,将茶叶放在真空环境中加热(如用微波)使xxx升华,还可在冷井处收集xxx,xxx也是个高价值的商品,因此一举两得。

3.3 γ-氨基丁酸茶:研究发现茶叶中γ-氨基丁酸可有效安全地xx高血压病,于是开发了各种增加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办法,目前主要采用添加谷氨酸后再厌氧环境下发酵制作,这种办法可以使茶叶的氨基丁酸成份达到5400ppm,只是这种茶叶有一种馊味。

研究发现在微波的照射下也会促进茶叶氨基丁酸增加,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茶叶投入真空微波设备,在微波真空双重作用下,促进氨基丁酸生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转筒式真空微波设备”,三种不同工艺分别生产冷泡茶、低xxx茶、γ-氨基丁酸茶。

3.4 鲜叶茶:在饮茶者中有一批“茶鬼级”饮茶者,他们总在追求茶叶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 韵味好坏决定于茶叶生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前体香味物质”。加热会显著破坏这类“前体香味物质”,所以台湾开发出不经干燥的“冻茶”,颇受欢迎,只是它需要在冷链支持下配送,而且有“冷伤胃”之嫌。

当采用“尖峰灭酶”技术时,高功率密度的微波不但可以灭酶,还可以杀灭微生物,因此只要在它后段接一个保鲜包装工艺就可以生产不经干燥的鲜叶茶了,而且它可以在常温下保存。

至于还可以开发调味茶(包括花茶)、速溶茶粉等等茶叶新商品模式,就不一一述及。

四、茶饮料生产正处于升级换代的时机

由于茶饮料的销路升温,各国都投入大量科技力量开发茶饮料生产新技术,总体来说开发的工艺较多,开发的设备较少。

近日由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主持设计,由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投资近两亿,年产十万吨茶饮料工厂,有标志性意义:

它全部采用“世界各国先进设备”,建立工艺如下:

超声波回流提取    膜过滤      膜xx     冷灌装

这反映了国际上对茶饮料生产的新理念,从“三高”变“三低”即从高温提取、高温xx、高温灌装变为低温提取、低温xx、低温灌装,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包装瓶的成本(高温瓶在0.9元左右,低温瓶在0.42元左右),低温提取、低温xx还可以大量保持茶叶香味。

因此这是一个先进工艺,只是设备的生产效率还有提高地方,我们可以建立新的生产流程:

简要说明如下:

4.1 采用超声波回流提取是一项实用的新技术,但目前那种单频率设备提取效率有限,如果改用“混响声场超声波提取技术”可以使效率提高3-5倍。

4.2 在超声波前面加一个微波处理可以大幅度增进茶叶提取率,这已有报道证实,采用“管道式微波处理器”将有更大的处理量。

4.3 膜过滤是先进的固液、液液分离技术,只是由于“浓差效益”会大幅度降低膜过滤效率,因此在它前面加一个翻袋离心机与一个超重力膜过滤器可大幅度减少渣滓进入膜过滤设备。

介入超声波“扰动效应”也可以大幅度减少“浓差效益”。

4.4 膜过滤xx已用于活性生物医药生产,如果用于茶饮料过滤,它的通量太小,投入设备将十分庞大,而且有繁琐的无菌反洗操作。因此改用“阵列式高频高压电场xx设备”将更合适。

4.5 将过滤后茶渣提取其间香味物质回填可大量增加茶饮料香味。

因此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线的物流量,降低投资成本。

目前茶饮料因为茶味不足,只好添加糖及其它调味品,既增加了成本,又损失了茶的风味,可说是得不偿失。

五、应重视发展茶生化工程: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积压最多的是廉价的中低档茶,应利用它做原料生产茶多酚、xxx、茶色素等等茶生化商品。尤其近年来美国FDA批准了茶多酚作为xx成份后茶多酚国际市场销路{jj0}。只是目前国内能真正生产xx产品的厂家不多。目前生产茶多酚的工艺有三种:

溶剂法,沉淀法,树脂法

这三种工艺都有不理想的部分,可以提出改进工艺如下:

这个生产线可同时用于茶饮料、茶饮料浓缩液、茶浓缩粉、茶多酚、茶xxx的生产,它只用纯水做溶剂,因此没有溶剂残留的风险也没有溶剂消耗的成本。

本项目水平:

郑重声明:资讯 【茶产业的整体性创新方案- 中国山茶油与中国茶- pys5003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