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是不是学术泡沫?_刘永涛_新浪博客

作者刘永涛

发表于2008年第5期《美术观察》杂志,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中国环境设计年鉴》(2009)收录

 面对即将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与2010年世博会,我国的各大城市都面临着城市环境建设全面提升的需求,对公共艺术的呼吁与构想又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学术和社会话题。

国内学界对公共艺术的术语引进和理论探讨已逾十年,但公共艺术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比较xx的定义,公共艺术长时间停留在宽泛的术语引证和理论争吵上,诸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公正性,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关系,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景观艺术、雕塑艺术等究竟是什么关系等问题,还存在语焉不详、互相混淆的弊病,一些理论研究基本上离不开哈贝马斯的所谓“公共领域”的西方理论,生硬地套用西方的社会背景和语境。甚至国内有一定学术身份的学者还把商周青铜礼器、汉唐陵墓壁画、明代永乐宫壁画等当成公共艺术,把所谓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实在让人感到疑惑不解。来自近年来英语国家学术界常用的这样一个概念,确实考验了美术界理性和智慧的火花,但是,诚如一位学者所言,一味地转述或复述欧美世界的每一个学术话题,只能让我们不断丧失独立思考、自我阐释的胆识和能力。

公共艺术最初概念的形成和较大规模的实施,以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为标志,即所谓“百分比艺术”。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在我国,公共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并逐渐成为国内美术界的时尚话题。很难用比较简单的言词给公共艺术下定义,总体来说,公共艺术具有艺术性、公共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强调公众的参与和认同,艺术与居民的互动等,政府、专家、公众三方的作用机制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内容,公共艺术要回答公众是哪些人?他们如何参与?以什么方式参与等问题。

在当代中国,公共艺术不仅仅稀缺理论的深度阐释和升华,还比较缺乏健康发展的环境。尤其是各地城市建设风起云涌、争做地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化都市之际,城市的面貌真可算得上日新月异。城市标志性建筑和城区规划方案的国际征集活动,是人们屡见不鲜的“手笔”,从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到库哈斯设计的CCTV新大楼,从黑川纪章设计规划的郑州郑东新区,再到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规划的金华金东新区,{sjj}建筑大师给了国人一次又一次颠覆性的视觉冲击。但是,并非所有的洋设计都能给人们带来视觉惊喜和先进的设计理念,“泛国际化”使得城市风貌没有个性,越来越难以评价。同时,那些打着艺术的旗号却干着破坏和拆除传统情韵的商业开发行为却层出不穷,具有传统乡土美学韵味的建筑和聚落更多地被无情拆除。充满异域风情和风格杂陈的所谓街头“公共艺术”,如同上演一出“在通身上下裹着绫罗绸缎的脂粉群中,杂进几个穿超短裙的80年代少女,再加上全身披挂着甲胄得来梁红玉、穆桂英、花木兰之类的巾帼英雄,甚至还添有长裙拖地的金发女郎,让他们排成一行,同台演唱‘洪湖水、浪打浪’”的滑稽剧,让人很难寻觅梁思成先生所说的那种“‘建筑意’的愉快”。在缺乏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和公众参与环节缺失的情况下,城市的雕塑征集、标志设计等动辄被冠以公共艺术活动,这种少数人拍脑袋的艺术工程和活动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城市品位,但公共艺术始终无法完成日常审美的“社区政治学”的社会学转向,不能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精神,失去了公共艺术之所以称为公共艺术的精神维度。然而,在国民美育素质普遍比较欠缺的情况下,以公众的价值来指导艺术创作,艺术的独立性和艺术家的尊严怎么能够得到维护呢?苏格拉底说“多数并不真正拥有智慧,而只是拥有意见”,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的杭州西湖美人凤雕塑最终被拆除的命运,难道是对“公共艺术”的一种嘲讽?而雕塑《深圳人的{yt}》因游人破坏严重已经修复了四次,上海南京路《打电话的少女》雕塑被外来人员偷去当铜卖了……

当下,理论家和批评家关注和谈论的公共艺术,俨然已被炒作成一个十分盛行的教育和产业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艺术教育领域。虽然公共艺术真正引起人们关注是近几年的事,还远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更遑论教学体系,可不少院校已经堂而皇之地设置了公共艺术专业乃至公共艺术系,某学院为公共艺术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为:景观艺术设计、建筑与环境初步、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与实践、公共标识设计、城市景观雕塑设计、雕塑、装饰设计、壁画设计、三维数码设计、景观设计、材料与工艺、摄影、展示设计、版面设计、环境视觉传达、设计基础、中外美术史、艺术设计史、xxx主义哲学原理、基础造型、大学英语。这些所谓的公共艺术教学课程难免让人心生疑虑:它和环境艺术等专业的教学区别在哪里?何谓公共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艺术的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基础体现在哪里?我们的课程设计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法自圆其说,让人对千军万马的艺考热和“大跃进”式的农林工商等各院校争上艺术设计专业热增添几分感慨和担忧。公共艺术不只是美化环境、装饰空间、塑造形象,它的核心指向是公共空间的民主化进程,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艺术教育领域也在玩一些概念游戏,实在是误人子弟。

第二个领域则是设计层面。公共艺术的概念盛行以后,公共艺术设计师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一些人学会了孙悟空的变身法,从雕塑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摇身一变公共艺术设计师,认为换上公共艺术的马甲就可以无所不能了。渐成时髦的某些公共艺术实践,让人越看越像行为艺术和商业炒作。没有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平民性面向,公共艺术失去了公众的参与兴趣和艺术感受,甚至有作品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了社区居民的反感。一些从事城市雕塑创作的艺术家成了包工头,业务虽然应接不暇,但作品缺乏严肃思考、设计水平低劣、工艺粗糙不堪、模仿抄袭严重;一些设计公司批量生产出没有风格的廉价“抽象雕塑”和仿生仿真工艺品,并在城乡广袤天地的大行其道,耗费社会公共资源,造成城市新的视觉污染。一项统计表明,上海、北京等有关城市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统计出在已建成的城市雕塑中,好的仅占10%,劣质的城市垃圾占10%,平庸的占80%。设计实践往往在与商业利益的博弈中妥协、放弃,缺乏引起社区居民情感互动和积极参与的实践热情和艺术真诚,无法给社会提供具体生动的公共艺术实践样本。

中国当下有没有真正的公共艺术?如果有的话,在哪里?中国的公共艺术是一个萌芽,还是一个术语游戏,它究竟是不是一场学术泡沫?这是我脑海中萦绕许久的困惑,期盼各位方家的真知灼见。

                                                                                                          刘永涛  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公共艺术是不是学术泡沫?_刘永涛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