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尼泊尔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黎明的晨曦进人千家万户时,每家的男女老幼便携带着奉献给众神的贡品到印度教或佛教的寺庙去。他们通常都用钢或其他金属的小盘盛着大米、红粉和小黄花辫之类的贡品,把它们摆在神像面前祭献,然后把贡品与泥土搅拌一起,搽一小点点在前额的两眼之间,以示神灵存在的象征。这样的宗教仪式随时随地、任何场合和活动都在举行。这是尼泊尔宗教的基石,从远古神话时代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对尼泊尔人来说,一次次的奉献贡品可以保持和加强他们与神的感情交流。 尼泊尔宗教活动的另一个基石是祭祀。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开工竣工典礼,不管是宗教节日还是什么庆典,从喜马拉雅山到特莱平原,人们都以各种极其简单或极其盛大的形式祭扫。祭扫一般都是宰杀一只公鸡、一只公羊或一头公牛,这不仅意味着当着神的面杀死一头牲畜,而且意味着使一个“不幸的兄弟”从作为关押牲畜的监牢中得到一次解放,给他再生为人的一次机会。 在尼泊尔{zd0}的宗教节日、初秋的德赛因节,几天内就要杀1万头牲畜,其中主要是山羊。而更通常的是在达克辛卡利(Dab-shinkali)寺每两周举行一次杀鸡或杀羊祭扫。在较次要的寺庙,这种祭扫一般都在每周星期天或星期六举行。 在尼泊尔,通过宗教仪式遵循神的法规和受神的安慰是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加宗教活动。对于一般人来说,虽然这只不过是重复千万次的姿态,但却是感知无处一不在的神灵,是人类强烈尊严感的升华。 宗教主流 尼泊尔是世界上{wy}的印度教君主立宪国,印度教是尼泊尔的国教。 在尼泊尔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佛,约据统计,尼泊尔居民中印度教徒占90%,佛教徒占7—8%,其他教徒占1—2%。但是,在尼泊尔,印度教和佛教往往相互混合在一起,特别受从远古就流传下来的万物有灵崇拜为背景的密宗的影响,人们往往同时崇拜两种宗教的神。像尼泊尔这样一个人兼有多种崇拜和参加多种宗教典礼在世界上都是xxxx的。这种多种崇拜表现了尼泊尔人民在宗教信仰上的宽容。虽然法律禁止改宗,对于改宗者或迫使他人改宗者要处以长期的监禁,但人民群众中既信印度教又信佛教的现象很普遍,印度教和佛教教义相互渗透。例如,加德满都的大多数尼瓦尔族人都是佛教徒,因为他们的家庭教士都是密宗佛教,但尼瓦尔的村民们也崇拜作为村里保护神的密宗印度教神。当一个人皈依佛祖以后,并不意味着他不再是印度教徒。事实上,佛教徒视印度教三位一体的神婆罗贺摩、湿婆和毗湿奴为原始的佛祖的化身,在佛教起源说中给这个三位一体神以重要位置。同样地,印度教徒也视释迎牟尼为毗湿奴的化身。 印度教在尼泊尔的流传比佛教晚,大约在李查维时期开始在尼泊尔传播,但是后来逐渐成为尼泊尔居优势的宗教。与此同时,佛教依然盛行,两种宗教和睦相处,并行不悻。历届统治者虽然都是印度教徒,但大多数都支持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发展。例如,据流传的碑文记载,公元7世纪时的纳伦德拉·德瓦国王是一个印度教徒,以湿婆为主神,但据中国文献记载,这位国王也是一位胸前佩戴佛像的虔诚的佛教徒,他曾以极大的敬意接待我国佛教游僧,带他们参观王国内的佛教寺庙。 但是,到公元8世纪时,当时的尼泊尔国王把印度的婆罗门商揭罗(Mara,公元700—750年)(中世纪印度教xx哲学家,吠擅多哲学派别的创始人,著有《梵经注)(Braasutra BasVa)等。)请到尼泊尔大力传播印度教,排斥佛教,使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到公元14世纪,从马拉王朝的贾亚斯蒂提·马拉(Jayasthiti MalU开始,统治者给人民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他们遵从印度教种姓结构社会制度。18世纪中叶沙阿王朝统一尼泊尔,把笃信湿婆的瑜办行者戈拉克纳特(Gorakhnath)神化并奉为沙阿王朝的保护神,印度教种姓社会化的趋势更加强。拉纳家族统治时期,历届拉纳首相不断加强尼泊尔社会的种姓差别,提高统治种姓的财富和权力。自此,印度教在尼泊尔社会中的支配地位更加巩固。 印度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和香那教的某些教义经过改革而成的,大约初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公元8至9世纪时流行于印度。印度教没有正式的教义,没有统一支配的组织,{wy}遵从的就是《吠陀经》以及《往世书》、《奥义书》及《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两大史诗。可以说,印度教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渴望基础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印度教分为6派,即(1)崇拜毗湿奴派,(2)崇拜湿婆派,(3)拜力派(把沙克蒂IShakti,原始力量」作为女神崇拜),(4)象头神(智慧神)崇拜派,(5)太阳神崇拜派,(6)众神崇拜派。尼泊尔的印度教徒主要崇拜湿婆(大自在天,即毁灭之神)。毗湿奴(遍人天,即保护之神)、沙克蒂(即原始能量)和象头神(即智慧神),并且崇拜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可婆罗多》中的英雄。 印度教的基本特点是尊崇《吠陀经》,信仰神,强调宗教仪式,接受经典中规定的规范,相信宗教教师,接受并烙守种性制度的社会秩序。但是,种姓制度和种姓意识在尼泊尔的印度教徒中不像印度的印度教徒中那样严格和强烈。在尼泊尔,印度教主要在上层种姓婆罗门和切特里、某些尼瓦尔族人以及特莱平原居民中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