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打铜:千锤方成器百载有xx

西关打铜:千锤方成器 百载有xx

2010-02-24 08:46:20 阅读5 评论0 字号:

来源: 南方都市报(广州)

铜造的喜盘、铜打的汤婆子、铜碗筷、铜边炉锅……时下,西关的一家老铺还敲着羊城{zh1}的打铜声,延续着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

索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铜器工艺一直未中断过。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

到了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2000。很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具。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

铜制的“汤婆子”,延续几代人的温暖记忆

正值隆冬,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取暖的器物翻出来。条件一般的,有电热毯、暖水袋;好一些的,有暖风机甚至“浴霸”。然而,躲在家中储物柜角落的一个圆形铜壶,却始终让我十分好奇。母亲说,那是从前过冬用的宝贝,名叫“汤婆子”,是外婆一辈传下来的。

“汤婆子”,何物也?其实就是暖足瓶,以铜锻打而成。扁扁的圆壶,底阔上敛,壶口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母亲说,这种形状的设计是为防止漏水。手捧这个黄灿灿的“汤婆子”,摸着壶身细腻密布的锤印,一条焊接线流畅地贯穿壶体中部,足见打铜师傅的功力。

在没有电热毯、暖水袋的旧社会,只要把开水灌进“汤婆子”,再以棉布将“汤婆子”包裹,放在被窝,晚上睡觉便可暖和很多。不仅如此,“汤婆子”还不会发出暖水袋的臭胶味,而且保温时间特别长。一个冬夜过去,壶里的水仍是温温的。

母亲说,那时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铜是弥足珍贵的。加上铜质的经久耐用,于是不少铜制器皿都变成了“传家宝”。一个铜制“汤婆子”,一个铜盆,一个铜的梳妆盒……从外婆的手中传到母亲,再由母亲交给女儿,代代延续。

今天,走进西关仅剩的铜器铺,店内装载的,满满都是平常百姓家曾经的“传家宝”。现在有金有银,谁会当铜是宝?电子化、机械化普及甚广,手打的又累又辛苦,谁又会再坚持?店主的一句话颇为震撼:

“打铜就是不断地敲击,细心地打磨,没有太多技术可言,{wy}的要求就是不怕苦、肯做”。原来,我们所遗忘的、缺少的,恰恰就是坚持的精神。

家中电热毯、暖风机一应俱全,但那个黄灿灿的“汤婆子”仍然被母亲保存于储物柜一角。长辈说得好,这个兢兢业业的“汤婆子”是个念想,承载着祖孙几代人的浓浓亲情和温暖回忆。于是,那一夜,我也学着用开水灌满“汤婆子”,拥着温暖也拥着母亲满满的爱,沉沉睡去。

传·奇

百年前广州打铜业达到鼎盛,如今难以恢复旧时风貌

在当今的时代,塑料制品以其轻巧、成本低廉而取代了原来的金属手工制品,几乎占领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时下难以寻觅铜制生活用品的踪迹。但如果时光倒流100年,你会发现铜锡业之鼎盛,是超乎想象的。

清末民初,“十三行”兴盛带旺打铜业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铜器工艺历代延续一直未中断过。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

据在世的少数几名老艺人回忆,清末到民国初期,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2000。当时,很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器具。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西关人家之所以盛行用铜器,还与“十三行”的商贸生意越做越大很有渊源。“鬼佬”到十三行经商并在附近安家后,就开始在周边找平时他们用惯的铜器皿。但由于当时西关人根本不懂打铜技术,于是就从江浙一带请来师傅学着制作,根据“鬼佬”的要求制作铜器生活用品。当时就有谚语称,“苏州样,广州匠”。

后来,当学徒的西关人逐渐当上老板经营铜器铺,广州的光复路、人民中、人民北一带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了非“旺”的“打铜街”。根据资料载,那时,“入黑白铅则为熟铜,入锡则为生铜,各器均由工人制成,寄卖于铜铁店,销行内地各埠及西、北江”。

现场传真

千锤百炼,岂一个“打”字了得!

将一块铜片,敲成一口小锅,究竟需要多少锤?好的铜器,厚薄均匀、表面平整,工匠的手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走在恩宁路的骑楼下,远远便可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铜声。一位老人蹲坐在店门口的小板凳上,手拿扁锤,把铜片放在木桩上重复敲打。许多路人被面前久未所闻的技艺吸引,因而进店。

勾兑,“高铜”“低铜”比例适当

跨入半敞开的铁栅栏,一股“铜腥味”扑面而来:地上、架子上、天花板上,吊满了各式各样的铜煲、铜盆、铜壶……在白炽灯的映照下,20平方米上下的铺面变得金光四射。

老板笑着说,“这些铜器皿中,有老师傅亲手打造的,也有机器冲压的。你能分得清吗?”正在实施拆迁的恩宁路一带,实在冷清得可怜,有街坊进店来打招呼,但真正的顾客很少。老板又笑了笑,趁着人少,他向记者介绍起这门传统手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原材料的准备上,打铜是很有讲究的。先把收集起来的废铜,放进锅里熔化,然后浇铸成一块备用。熔化的过程中,需对“铜水”进行勾兑,加入“高铜”和“低铜”。只有比例适当,铜的延展性才好,打制过程中才不至于断裂。

锻打,每件铜器上有千百个锤印

根据图样裁剪出一定比例的铜片后,最关键的步骤便是“锻打”。用机械一次性冲压的铜器,永远不可能明白锻打的门道。“在打铜时,首先要掌握的是,铜的受热分寸,太热了不能打,太冷了也不能打,否则都会坏”。

一般说来,每块铜打六七锤后就会硬化、变脆,此时需要重新加热。这个循环的过程,被称为“退火”。每次的退火、锻打都只能完成整体锻打的20%。也就是说,退火、锻打至少需要循环5次才能敲出铜器的大致形状。“用‘千锤百炼’来形容打铜,再合适不过了”。

这样一来,手工制作的铜器,铜片中会永远嵌有一个个重叠的锤印,被称为“花印”或“星星”。和机器冲压的光滑不一样,这正是手工锻打的标志,也是它独有的魅力。“有人喜欢用砂纸去磨平不光滑的痕迹,但是手工锻打出来的是温暖的有感情的,机器‘嘭’一声就好了,是冷冰冰的”。

由于反复敲打,纯手工打造的铜器密度大,比机器冲压的起码重一倍以上。

焊接,10只壶一般要烂掉6只

锻打之后,便是焊接。“焊接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道工序,因为紫铜熔点高,容易焊穿。”老板指指橱窗里的铜壶说,“打10只壶,一般要烂掉6只,只有经验足的师傅,调整焊枪温度至恰到好处,才能既粘好又不焊穿。当学徒能焊接好壶身与壶嘴时,也就是他出师之日。”

又是煅烧、又是焊接……打铜的现场往往像一个高温炉,即使是冬天,往往都要开大风扇散热。更辛苦的是,切割、锻打铜片时,铜粉会四处乱飞,粘在打铜师傅的脖子上、手臂上,叫人瘙痒不已。

吃力不讨好,恩宁路上的这家店铺,为何还坚守着如此传统的技艺?老板从箱底翻出一件带有10多处补痕的铜盆,告诉我,“恩宁路要拆迁,不少在这里住了超过半世纪的街坊,在搬离前,给小店送来了‘家传’的铜筷子、铜茶煲还包括这个铜盆。”

烂了又修,再烂再修,一个曾经家家户户常备的铜盆究竟承载着几多故事?老板说,“街坊们把说故事的责任,交给了我”。

辞典

低铜&高铜

按铜占化学成分比例的多少,分为高铜、低铜,高铜的价值远远高于低铜。

黄铜

铜锌合金,以锌作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具有美观的黄色,统称黄铜。常以制作阀门和管道配件等。

青铜

铜锡合金,除锌镍外,加入其他元素的合金也称青铜。适合于制造轴承、蜗轮、齿轮等。

紫铜

铜单质,因其颜色为紫红色而得名。它是含有一定氧的铜,因而又称含氧铜。广泛用于制作导电、导热器材。

退火

将铜件放在炉子里烧到800摄氏度,而后熄火,让工件与炉子一起冷却至常温,这样的操作,会让铜件变软,便于加工。

传·承

40载打铜梦始终不变

◎传承人:苏广伟(可能是广州{wy}手工打铜铺——“天程铜器工艺店”的老板,60岁)

铜葫芦、铜碗、铜锅……满满当当,在一家名为”天程“的铜器铺里,苏广伟沉溺其中已经40年。他被街坊亲切地唤作“苏哥”,一句“苏哥摇铜铃,半个西关都知”,至今仍在流传。

从一枚铜章开始的打铜梦

“天程”是苏哥父亲的名字,很多人认为苏哥想把父亲名字传下去。但苏哥说,“天程”不仅仅是父亲的名字,更是一枚刻在他心中的印章。“那是一枚手工打出来的铜印,上面还雕刻有一个小狮子,很精致。”

1958年,苏哥的父亲去北京出差,带回来这样一个铜打的印章,苏哥对它一见钟情,并向父亲讨来“据为己有”。“这枚铜章给我的冲击很大,也让我和铜器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就想,以后一定要给父亲打个更好看的!”而那时的苏广伟不过是一名冶金工人。

同年,国家把铜统一收归国有,广州西关一带原本以打铜为生的手工艺人纷纷转行,几条xx的打铜街,如光复南路、大新路等日渐没落。此时,身在冶金场的苏哥,反而有了继续接触这门工艺的机会。1998年,国家重新对民间开放铜,“我觉得这是个机会,想自己干,做个体户!”从此,天程铜铺里的“当当”打铜声就没有停止过。

“刚开始做的时候的确很困难,很多人怀疑这些铜并非手打而是电镀”,苏哥说。然而,三四年后一切怀疑都不攻自破。相比之下,给苏哥更大压力的是家人的反对。“人人都觉得这是辛苦不赚钱的傻事,亲戚们都躲着怕我上门借钱。”

没有资金,苏哥狠下心,决定“靠自己”,用当时每月仅有的578元下岗工资做资金。扣除房租550块,所剩无几。“每天1块5,2个馒头一碟咸菜,坚持了4年。”苏哥的坚持也终于换来家人的妥协,妻子开始帮忙,铺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铜器可xx带旺打铜铺

苏哥说,销路打开很大部分还要归功于白癜风。“铜器可以xx,对xx白癜风有效,很多患白癜风的人都来铺子里要我给他们打铜碗、铜筷子”。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甚至有华侨看到报道也千里迢迢回来看。

5年前,一个德国打铜艺术家的到访,苏哥至今记忆犹新。“她看到我打的洗手盆很吃惊,说自己在德国干了多年打铜艺术,从没想过能够用手工打出15厘米深的洗手盆,还不用焊接,连连竖起拇指!”无法带着盆子走的德国艺术家端起盆子,拉着苏哥一起合影。

那位德国艺术家少见多怪了,其实这些铜制碗筷盆煲,都是西关旧时大户人家必备的生活器皿。即便是普通人家,每到婚嫁等大喜日子,父母也总会设法准备几件铜器。

“天程铜器工艺店”已成为广州市内仅存的打铜铺,苏哥更是为数不多的打铜匠。“经常会有年轻人说要来当学徒,但坚持不了几天就受不住辛苦和孤独,没有一个能留下”,苏哥不胜感慨。如今,苏哥的儿子苏英敏开始接手铜铺的生意,这在苏哥看来是非常难得的。

去年6月,“西关打铜”更正式成为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哥说,“申遗成功意味着‘西关打铜’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老了,希望儿子可以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民间语文

王先生(28岁,酒店经理,广州人):听家里的老人说,打铜起码要学三年,而且一蹲就是{yt}。现在的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学,也吃不得那个苦。

张扬(30岁,中学教师,广州生活15年):铜器现在只能在收藏爱好者家里看到,欣赏并非人人花得起钱。这个社会讲求实在,要用就买,实用最重要。

王周卫(23岁,公务员,广州人):现在没人用铜器了,但是打铜的手艺失传也很可惜,应该有系统地建立相关学科,找人来研究,来学。

赵进(18岁,学生,广州人):复古风流行,你不见许多大酒店、大饭店,都用铜器皿来招待客人吗?我觉得,这是铜器发展的一个契机。

评估报告

铜器往工艺品方向发展,方能扩大市场

◎评估人:万兆泉(xx民间工艺大师,非遗研究专家)

广州名片:与其它国家、地区的铜器比,西关铜器呈现出怎么样的特点?

万兆泉:广东是岭南气候,西关制作的铜器皿或多或少受到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和天气影响。所以,你可以看到,西关铜器大部分是生活用品,如脸盆、水壶、铜锅。像运水炉这样的铜器,广州比较少,因为气候不冷,浙江那边则多一些,主要用来御寒。而国外的铜器多数是工艺品,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广州名片:民间工艺美术在岭南源远流长,西关打铜有何艺术研究价值?

万兆泉:西关铜器首先体现的是实用价值。铜对身体有很多益处,用铜锅煮花生糖、云吞面不仅好吃还健康。而且铜器比较耐用、不容易生锈。在工艺价值上,西关打铜,讲究质地轻巧,很薄的铜片便可以打出漂亮而精致的铜器。现在,铜器已成为人文学、美学、社会学、民俗甚至宗教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对象。匠人代表普罗大众的审美潮流去创造艺术。随着社会进步,这些艺术可能会消失、转化,内容、形式、用途都会变。

广州名片:现在很多生活用品被塑料取代,在打铜艺的传承和铜器的保护上有什么困难?

万兆泉:现在懂得手工打铜的人其实不少,只是没人愿意去做。打铜是很辛苦的工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铝材、不锈钢及高分子材料日新月异,铜器市场更显萎缩。累却赚不到钱,是打铜业面临的{zd0}困难。

广州名片:传承和保护西关打铜技艺,你有些什么建议?

万兆泉:其实不能狭隘地把敲打技艺理解为打铜,打铜的手艺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打金银饰品的、做雕塑的,很多工艺都与打铜的手艺是互通的。保护打铜工艺,需要“xxx”,xxx则需要政府出资来扶持。为适应社会发展,xxx铜器店也应该不断推陈出新,制作一些有纪念价值的工艺品,而不仅仅是生活用品。如果铜器往工艺品市场方向发展,便能扩大市场,提高工匠的收入。收入提高了,便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西关打铜:千锤方成器百载有xx】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