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针尖怎样变成了棒槌? - 国际商报- ibtrade - 和讯博客
铁矿石谈判,针尖怎样变成了棒槌? [原创 2010-02-25 00:31:00]   

国际商报记者 栾国鍌

    这回着急抢新闻的媒体闹了一个笑话。

    22日,国内多家媒体报道,“部分钢企接受铁矿石上涨40%,也就是84美元/吨的临时定价”。一位钢铁研究员也在相关记者的追问下,明确表示:“在矿山的诱导下,部分未参加铁矿石谈判的钢企的确有可能同意铁矿石价格上涨40%的要求。”

    但本报记者了解的情况却不太一样。“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有些气愤地对本报记者表示:“通看所谓的盛传消息,就不难发现,其中硬伤颇多,如此外行的报道怎能被国内媒体拿来炒作?”同样气愤还有联合金属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目前铁矿石谈判正在进行当中,国内媒体不能一点炮就胡!如此态度怎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针尖是怎么变成棒槌的

    马忠普与徐向春认为,这则消息源自于一篇外媒的报道。春节期间,一家法国媒体称:中国的五家主要冶金企业与三大矿商达成“临时价格协议”,上调铁矿石售价,即抵达中国港口的铁矿石售价将从去年的62美元/吨上调至84美元/吨,上涨幅度达到35%。

   “先将该消息的真假撇在一边,明明35%的涨幅愣是让国内媒体说成了40%再加以炒作,真是怪事!”一位不愿具名的钢铁研究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徐向春更不明白的是,明明外媒所说的xx是外行话,怎能被国内媒体拿来直接引用?他说:“虽说‘到岸价’和‘离岸价’的差别仅在海运费上,但在此前的铁矿石谈判中,国内钢企与矿商谈定的长协价都是‘离岸价’,从未出现过所谓的‘到岸价’。”

    “到岸价”只是硬伤之一,更让人费解的是,尽管去年中国与三大矿商没有达成协议,但中国钢厂多数默认力拓与日韩钢企达成的xx价,以33%的降幅进货。“按照矿商的供货节奏,从每年4月1日起执行新季度的价格协议。明明先前铁矿石合同尚未执行完,所谓的‘临时价格’从何而来?” 徐向春说,“两点硬伤极xx可证明外媒是在混淆视听,不可信。”

    一位兰格钢铁网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也告诉记者:“我看到该消息时也曾找钢企核实过该消息的真实性,但至今尚无一家企业说该消息属实。” 

    “我个人认为,法媒的消息源很可能来自矿山。抛开消息的真假不谈,外媒放出这消息显然意在为国际矿商制造舆论,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增加今年铁矿石谈判筹码。如此明显目的难道国内媒体就看不出来?”上述不愿具名的钢铁研究人士称:“外媒放出的消息就同针尖大小,但怎奈国内媒体一再报道、放大,就算针尖也变成了棒槌。放大后的棒槌砸的是谁?还不是铁矿石{zd0}的消费国?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呀!”

“不要为他人做嫁衣!”

    回顾每年铁矿石谈判过程,外媒总在谈判前及谈判中制造舆论压力,以唱高矿价。

    “对外媒的态度及观点我们不便置评,但怎么部分国内媒体为了赚取点击率也成了外媒的‘扩音器’?”吴溪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也想不明白。

    在这位70余岁长者看来,铁矿石谈判已被部分媒体扭曲。“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中国模式,要求进口铁矿石统一价格,但总会出现媒体泼冷水情况。诸如‘铁矿石中国模式说易行难’‘中国模式恐难如愿’等论调的出现给矿商传达了何种信息?!从国家利益出发,媒体认为好还是不好?该模式对钢铁企业有利抑或弊?”

    吴溪淳说,“部分媒体了解点东西就爆料,站在我国立场且有利于铁矿石谈判的言论尚可,试问像外媒一般混淆视听的消息被国内媒体再次放大,能有利于铁矿石谈判吗?”

    兰格钢铁网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铁矿石供应商、部分国际炒家和国外媒体,已经形成涨价一致的舆论。如果对全球铁矿石市场供需情况没有详尽的数据,我们的媒体更风对涨幅进行猜测和炒作没有意义。过度的炒作和抱怨更无益于铁矿石谈判。”

    为此,马忠普建议,“我国应增强谈判时的战略调控力,增强出现问题时的战略控制力。这才是铁矿石谈判取得成功的根本之道。”

--------------------------------------------

记者手记           

谈判是个“技术活儿”

    去年我国钢企与三大矿山没谈成xx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成了众矢之的。但细回想起来,一个并非谈判代表、仅起配合作用的协会能对谈判起到结论性作用?

    今年的情况与去年没有任何差别,钢企仍是谈判代表,但却被部分媒体大肆解读为“去年谈判不利,中钢协被撤下”,这无非是外界由于中钢协今年对于谈判再三缄默而做出的臆测,并无根据。

    说实话,铁矿石谈判是企业间行为,是铁矿石供应商与钢铁企业如何平等分摊钢铁产业链的利润的博弈,媒体过多揣测并无益处。

    回想我国铁矿石谈判相对成功的2007年。当时,在欧洲尚未开始谈判,日本{dy}轮谈判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宝钢仅进行了一轮谈判,短短10天时间里,闪电般达成9.5%的协议,获得普遍好评。这是中国首次单独确定铁矿石价格,也是中国首次在大宗商品价格谈判上行使“定价权”。虽说此后谈判并不理想,但不能一味的抱怨国内谈判代表们缺乏谈判技巧,缺乏战略眼光,不够成熟等等。

    铁矿石属大宗商品,其进出口国际价格达成的决定因素是双方的供求关系。如果双方分摊利润能达到一个平衡点,谈判自然成功。但在铁矿石市场上却存在卖方市场高度垄断,中国又是{zd0}消费国的双重特征。在这样的特征下,“成功”就是指大多数钢铁企业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更直言一些,就是我们在亚洲市场谈判中对矿石的“定价权”。所谓“定价权”一般可以理解为给商品确定价格的权利。但对于谈判成功,并不是指我国是否有对铁矿石这一特定商品定价的“资格”,而是指在现有国际铁矿石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我国所能左右长协矿进口交易价格的“能力”。

    如何让我国具备长协矿进口交易价格的能力?正如专家所说,增强谈判时战略调控力,增强出现问题时战略控制力至为关键。境外开矿、海外建厂、整理国内进口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战略联盟......哪一个都是良方,这样才能把“中国需求”这一强劲买方市场变为竞争优势,变为主动权,为钢铁企业参与定价谈判创造条件,从而增强钢铁企业调节、缓冲价格变化的能力。

郑重声明:资讯 【铁矿石谈判,针尖怎样变成了棒槌? - 国际商报- ibtrade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