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应聘银行:心路历程全记录
刘思坤/文
首先我不是标题党,尽力把我的见解与大家分享,其次我非常尊重大家的时间,浪费别人时间相当于慢性xx,我没必要作恶。
分享是王道
写这篇文章缘于这样一个想法:经常逛应届生论坛,看到同样零碎的问题与解答,寥若晨星的回复和巨额点击数,感叹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世界,其实信息并不平坦——一部分来自于招聘亲历者疏忽了表达,一部分来自于未经历者偷懒,在没有浏览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匆忙提问,问的问题不仅重复,而且有些回答了也毫无意义。这样,就造成了许多信息垃圾,版主又不能及时清理,所以造成大家整天逛论坛,浪费时间,效率低下。
本人小硕,管理学类,所在城市为二线,学校为211,但不是{dy}梯队。我是谁不重要,我在哪里也不重要,我应聘的哪家银行也不重要。我只想与大家分享我在银行的招聘经历。让大家从我的故事中了解银行招聘的一些基本信息和我的个人感受。求学几年间,我认识的几位记者大哥教给我最重要的一项品德,就是大胆地分享——不要害怕别人把你的本事学会,不要因为嫉妒而自闭,错过了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因为那样每个人都好,即便按照看似最没有人情味的血酬定律,在多赢的局面中,自己的利益其实是{zd0}化的。
虽然还没有{zh1}签约,但我不想等到签约后再来写这些东西。很多事情不是非要等到心中计划的时候才能做的,现在能做,就现在做。退一万步讲即便体检出了问题未能进入银行,也不妨碍把我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在此,我尽力将我经历的银行招聘信息记录下来。不过还要声明一下,我的感受仅仅适用于我自己,我并不想说服你接受我的观点,也不能替代你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只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开启我与更多朋友之间的对话,力求不浪费每个人的时间,做到信息充足,不写错别字,少说废话。
关于薪酬
薪酬待遇是我们应届生选择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投资了4年或者7年时间读书,总得有白花花的银子作为投资的回报吧。回报大小其实是对我们投资或者身份的一种确认。
但是我们的期望不应过高。因为薪酬这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考虑的,用人单位呢?一个没有任何经验、人脉,甚至连一个行业都不懂的学生,人家凭什么要给你10W的高薪?
在考虑薪酬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为用人单位带来什么业绩?能为所在的企业、组织带来何种资源或者利润?我们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价值?这种考虑比起薪酬本身,至少要同等重要。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不会对年薪比别人少几万而斤斤计较。
有人抱怨我们80后生活痛苦,房奴车奴不说,还得2个孩子养4个老人。其实,哪一代年轻人生活不痛苦呢?白岩松有篇文章叫做《常识理性与信仰》,我摘抄他的一段话,与大家一起体味:
“哪一代的青春容易呢?季羡林老先生他们那一代,年轻时去德国留学,二战开干,十年滞留在那儿,回来再没有见过妈。他当面跟我说,如果能选择,不会离开村子,不会离开妈妈。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一个偌大的国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建国这一代人的青春容易吗?该长身体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该谈恋爱的时候男女不分,该结婚的时候高考恢复了,刚想生孩子计划生育了。
到了我们60后这拨,我2000年32岁的时候才有了{dy}套房子,之前搬了N次家,租房子住,曾经有一次从同一个小区这个楼的六层搬到另一个楼的六层,我跟搬家公司的人说同一个小区能不能便宜?人家说“不”,而且还要加钱,因为是两个六楼。我记得我夫人在那一夜累得急性肾炎。
现在年轻人没有人再回头看那几代人的青春,我要告诉你,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挑战,那时候我们甚至连成为蚁族的条件都没有,没粮票敢在北京漂着吗?全社会关注蚁族的时候,蚁族已经在它的痛苦中具有xx的幸福,我们那时候连痛苦的资格都没有。”
瞧瞧,说得多好。
经常听人说人家刚入行{dy}年年薪10W,这种薪酬的银行待遇基本上在大城市才能享受。但问题是,大城市物价高,10W的购买力,与二线三线的5W——8W相当,所以不具有可比性。银行收入肯定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业绩好的银行收入肯定在当地属于中等以上,饿不死人的。
年轻,就有极低的犯错成本,也有被人鄙视的机会,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人生锻炼。人只要不把自己当回事,就会减少90%左右的烦恼(当然不要丧失自信,只是不要对杯具太敏感)。始终瞅着关系户,抱怨不公平,这样的年轻人很可能一辈子只能做一个普通职员而已。真正在未来成大气者,必然不会在起薪或者所谓表面公平上斤斤计较。
银行招聘即便允许关系户进入,也是冲着送人情去的,背后的动机是利益,如果你能力足够强,给银行带来十倍于关系户的利润,银行难道不会从利益角度考虑,先把你提拔上来?笑话!所以,当我们有空抱怨公平的时候,不如及时调整心态,磨练自己的能力吧。
当我们还没有开始职场积累,就想要别人职场积累20年以上的所有财富与荣誉时,我们是不是有一些眼高手低?踏踏实实做事,时间和方向积累正确,20年后,你一定比他强。
回到薪酬的问题上来,求职必须要明白一点:银行的网申和笔试虽然全国统一(有一些银行在这一环节还不统一),但之后的面试、体检、资格审查、签约,直到以后的工作待遇、薪酬、晋升空间等情况,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地域、级别(省行分行支行分理处)、人脉、该行在当地市场的经营能力、竞争对手情况、当地投融资环境、地方政府发展策略、银行与当地政商界关系、宏观经济形势等许多变量都在影响我们在银行的职业发展。
了解一下湖南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纪委书记曾锦春系列腐败窝案,和最近郴州正在审判的非法集资案就能明白,那里的银行利润并不好,为什么?很简单,恶化的金融环境无法塑造良好的信用系统,不少官员和商人拿着住房公积金非法抵押,并且通过国债回购的方式进行炒股投机。借款不还形成大量坏账,导致银行只吸不放,这种营商环境下,怎么指望银行业绩拼得过东部沿海地区?如果业绩跟不上去,员工福利待遇会有提高吗?很多变量都在影响银行薪酬,所以,选择银行,要看诸多变量,要看个人喜好,要看岗位与性格的匹配程度。
还有一点阻碍了我们了解银行业基本的薪酬情况:银行业本身对薪酬是保密的。工资虽然公开,但数量很少,可能是为了合理避税的需要,但奖金福利年终奖比一般企业要好。这其实也是员工管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银行经营的特点。
有许多童鞋在论坛里问,进银行和考公务员哪个好,这样的问题太笼统,别人不知道你的期望、性格特点和工作选择环境,如何回答?问哪个区域的银行待遇如何,这样的问题又太具体,只能问进入那个区域的从业者,你才能知道他所在的那个岗位薪酬如何。薪酬特殊的地方太多,因此,关心薪酬往往得不到准确消息,只能得出一个大概的范围。还不如关心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你选择的职业能否给你带来幸福感?幸福感除了高薪之外,是否还有工作本身给你带来的尊重与地位?是否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给自己的家人?最刨根问底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选择银行业?
我为什么选择银行业
我为什么选择银行业?实话实说,我本科学的新闻学,跟银行可能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硕士跨专业来到管理学,发现如果没有具体案例支撑和对外在环境的深入了解,理论基本无用。当然,经典书籍是一定要看的,比如德鲁克系列、科特系列、还有企业家自传,以及实时出版的财经媒体《新世纪周刊》、《财经》杂志、《{dy}财经周刊》和《21世纪经济报道》。
一开始,我给自己定位的职业方向是财经新闻,我的实践不算少,公开发表的文字也不下十万,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要么去牛X的财经媒体,要么就干金融。绝不干万金油的职业,比如企划、文秘——不是核心业务就不会有大发展;也不干诸如保险代理人、安利创业之类——高中生或者专科生就能做的话,我干嘛还得多读3到4年的书?
校园招聘一开始,南方报业、新华社、{dy}财经我都投了简历,无奈自己所在的高校或者本人实力不济,简历筛选无一通过。我所在的城市属于二线,环境非常好,但媒体质量很差。市民化报纸竞争已经白热化,每天大街小巷的新闻策划充其量中等水平,财经新闻质量更是能够完xx全被财经门户网站替代。后来想想,媒体作为文化产业,只要在转型社会,就难以真正独立。金融专业性强,在我国刚刚起步,有看得见的未来,必然是比传媒更好的选择。
再来看金融业内部划分:银行、基金、保险、证券、风投、私募还有其他。基金似乎挂靠在各大银行和券商旗下,国内的证券在行业属性上属于国际的投行,虽然不在一个水平上。证券节奏快,收入也高,但校园招聘职位基本上是让你去拉客户。保险业招聘只要大专以上学历,而且主要为保险代理员,不跟公司签合同,而是跟老板签协议,连收入都是老板给的,不交税的。风投私募似乎不存在校园招聘这一说,核心业务从业者至少要有5年以上金融从业经历,跟咱们大学生扯不上关系。
银行相比其他金融行业,从业者多,在城市金融地位中非常显赫,城市对外贸易与大型国企资金需求支撑了银行主导的金融生态。最近的一次财经峰会上,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大家看看新闻就知道,成立最晚的银监会的新闻,数量上多于保监会和证监会,这说明在媒体议题设置上,银监会的活动对民生、国家的影响要更大、涉及面更广。
另外,银行校园招聘也给了我们一次难得的机会。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后不过4年时间,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正在优化与过度,国内业务市场竞争梯度分离才刚刚开始,正是考验各大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时期。还有一个佐证,2006年中国遵守WTO规则,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国资银行必然会有巨量人才需求,从年轻人培养就是一条必然选择。如今,各大银行对校园招聘流程越来越重视,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这对有志于金融从业的年轻人来讲,机会非常难得。
不过凡事也有劣势。银行作为宏观经济的资金提供者,市场经济越发达,生存环境越复杂,各种职位都有很高的风险。虽然我到现在为止没有实际银行从业经历,但做这一行一定要有审慎的思维,周到的行动和及时的沟通,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银行校园招聘全记录
下面的内容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前面的都是我的个人经历,后面的东西,每年都是程序化的,学弟学妹们肯定会经历的。哈哈~
在此声明一点:银行为企业,招聘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属于商业机密。既然参加了银行招聘,就要遵守银行招聘的规矩——不泄露商业机密。笔试面试的具体内容不能透露,希望了解该内容的同学,可以看其他帖子,其中的内容更为详细,呵呵~
首先我选择地域,考虑到女友,我选择毗邻家乡的地方投递简历。其次,看当地经济类型和各大银行的优势业务。我所在的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做对外业务比较好的银行就是我的选择了。下面来看该银行今年的校园招聘流程:
2009年11月初开始校园宣讲;
11月中旬开启网申;
12月上旬结束网申(网申持续20天左右);
12月27日进行笔试(元旦前{zh1}一个星期天,刚刚过了冬至);
2010年1月20日进行面试(当日为大寒,面试出来后就狂风大作);
2月初进行体检(半个月时间出入围名单);
2月中下旬或者3月上旬通知签约。
网申几点注意:
1、不必要弄虚作假,不然即便经过笔试面试和体检,在资格审查那一关可能前功尽弃。
2、不必要写正在做的事情,看简历主要看结果。
3、言简意赅,短句描述,白话到底。尽量减少HR看简历时的用脑量,不要忘记HR每天看海量简历的工作,也够辛苦的。
4、一定要将自己最闪亮的部分放在最前面,并且{zh0}不超过3条,该删减时就删减。其中,社会实践和英语证书是决定性因素。社会实践所在的组织知名度、与银行业的关系、对实习的语言描述是否吸引人这几个指标要给予足够重视。英语证书自然不必说。还有一点就是担任的学生干部的{zg}职位一定不能写错。如果说银行招聘有高校名单的筛选器,那么也一定有学生干部名称的筛选器。
笔试几点注意:
1、不要指望全部做完。这种测试本来就是压力测试,是竞争性测试而不是通过性测试。即便你100分的题只考了10分,别人都是9分,你也是{zyx}的。把会的题全部做对,不会的题蒙就行,大家水平差不多,肯定能过笔试。
2、一定要坚持往下做。笔试为机试,屏幕还是老式的大头龟,眼睛非常累,但不会做的题要果断下决心放弃,一定要坚持做完。这跟长跑一样,都有一个极限时间,只要挺过去,就成了。
3、不要理会除笔试之外的其他事情。比如旁边同学想让你帮忙,或者周围同学没有笔借不到了。不是说不应该帮,而是这不是你的职责。那些问题自然有银行招聘人员负责。
4、平时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各大门户的财经频道需要经常关注,养成读杂志的习惯。考试前看看各大笔经,对所在企业的各类信息及时浏览。这一过程中主要依靠自己,而不能依靠别人制作的礼包,因为其中有些信息比较旧了,质量还需要提高。
面试几点注意:
1、穿正装,男生刮胡子,女生束头发,不必废话;
2、无小组领导面试成功的王道是:
冷静,说话慢条斯理,这是为了逻辑跟上嘴巴,同时要自信、声音清晰洪亮。
不能打断别人,控制情绪,别人压你,你可以顺势而为,切不可相互顶撞。
做好自己的角色,控时者,{ldz},总结者。自己从中选择其一,尽全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即可,{zh0}不要越位。那种想通吃一切角色的童鞋,欲望强烈,不会妥协,恐怕难得高分。
3、结构化面试成功的王道是:
眼睛与面试官交流,体现自己的自信。
听清楚题目,根据自己的平时积累发言,放松呼吸,顺其自然。
不会就是不会,坦诚,同时微笑,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能懂什么?面试官不会为难你,反而觉得你可爱,一旦面试官对你这个人(而非知识)有好感,面试成绩自然会高。
所谓随机应变,就看平时积累了。
体检几点注意:
1、体检前{yt}避免剧烈运动,平时如果吃药,{zh0}提前咨询下相关人士。
2、体检当天不能吃饭喝水,体检时先xx(上午10点之前),然后做B超,这两个完成后就可以吃饭喝水了。
银行招聘大都在7月份进行培训,8、9月份开始正式工作。至于怎么工作?我想复杂的问题其实道理都很简单。
思科中国区总裁林正刚说过一段话非常之精辟,摘录在此:
“怎样能做到“你做事,别人放心”。我觉得有三点:
1)将别人交给你办的事搞清楚,别听一半就以为听懂
2)问清楚这件事的紧急性,确定你能在期望的时间内做好
3)定期汇报,做好与否,定期都要将情况与交事情给你的人沟通,让对方放心。
你可能办事能力很强,但没有适当的沟通,可能你的能力会给低估。”
呵呵,就这些了,我还要说一句,我不是大牛,投简历的3个月来被30次以上鄙视,被5次左右相中,比例为6:1,被鄙视非常正常,也是作为我们年轻人特有的经历,希望大家正视,并享受这一过程。毕竟,我们只需要一个工作而已。
希望大家从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发扬互联网的分享精神:无私奉献,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就能在码字的过程中渐渐得到实现。
欢迎非商业目的的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