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on 2/26/10 • Categorized as ,
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已悄然来临,未来1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出版产业又将历经怎样的变革与发展?在日前召开的2010文化产业论坛上,众多出版界专家学者以“出版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为题,共话出版产业发展蓝图——
?
[对话篇] 对话人: 北京印刷学院 副院长 乔东亮 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公司总经理 黄隽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周蔚华 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 童之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产业发展部主任 任 平
未来10年出版业四大关注点:一是出版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出版的数字化,三是中国出版国际化,四是高校出版。——乔东亮 我对未来中国出版业的看法就是3个字:数字化。——童之磊 用一句话来形容大学出版社未来10年,叫告别幸福时代,面临更多困难。——周蔚华 我有两点看法:一是中国出版的未来是数字化,二是中国出版业的未来是国有与民营的合作。——黄隽青
乔东亮:未来10年,出版业有4个方面的话题最令业界关注:一是出版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出版的数字化,三是中国出版国际化,四是高校出版。 周蔚华:我把当前中国出版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概括为产品数字化、企业集团化、经营资本化、产权多元化、市场国际化。前4个方面,大学出版社有先天的劣势,即产品数字化程度相对较弱,企业集团化基本上做不了,经营的资本化由于单一的投资主体,资本权进一步削弱。只有国际化方面大学出版社做得比较好,无论是版权引进,还是版权输出,大学出版社都有很好的表现,北大、人大、北语、清华等,都是这样。 过去10年是大学出版社日子{zh0}过的10年。1999年高校扩招,使高校的教材需求量急剧扩张。但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相对稳定,背靠高校教材学术优势的大学出版社的产品需求也在相应减少。除此之外,未来几年还有几个影响大学出版社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像高教社、人教社等会进一步挤压大学社的出版空间。另一方面,各地出版社也在纷纷介入大学教材出版。从自身来说,在寻找高校教材的出版上,高校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到了一个低水平重复的泛滥地步,在重走前几年中小学教辅的老路。这种低水平教材,害了真正的用户——学生,也使大学出版社发展越来越艰难。这些问题都是在未来10年中需要正视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大学出版社未来10年,叫告别幸福时代,面临更多困难。 乔东亮:大学出版社需要搞清两大问题,一个是我是谁,我是不是文化产业中的市场主体?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恐怕对出版社发展,特别是教育出版社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再一个是目前存在三化也好四化也好,不外乎低水平重复、同质化和单一化。据我了解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目前{zz0}钱的就是学术期刊,而且是运用数字化手段。这是一个应该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童之磊:我对未来中国出版业的看法就是3个字:数字化。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专门开辟了数字出版展区,我参加数字出版展区的专场论坛时看到,所有场次、所有座位都坐满了人,坐着和站着的人一样多。我如此认为: {dy},数字化对出版产业是个机遇。我在这次法兰克福书展中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认为数字出版哪一年会超过纸质出版?答案是一个很xx的时间——2018年。也就是说从现在起,不到10年时间,数字出版将和纸质出版并驾齐驱。以前谈数字出版时,都说“狼来了”,觉得数字出版会极大地冲击出版产业。在今年法兰克福书展做的调查中也问到这个问题:你对数字出版怎么看?结论是出题者xx没有想到的,即80%的被访问者认为,数字出版对出版产业是一次机遇,而不是危机。 第二,数字阅读渐成主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连续做了多年的国民阅读情况调查,从1999年到2007年,我们看到网络阅读率在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百分之三点几,增长到2007年的40%以上,和纸质出版的阅读率非常接近。这说明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我相信出版业归根结底还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阅读习惯在过去10年中的变化,促使出版人必须随着变化。阅读率为3%的时候,可以认为这是非主流。但是当发展到40%以上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主流。读者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就要求推进整个出版产业发生变化。 第三,出版业要快速进军到数字领域。中国的数字出版发展,我觉得面临着{zd0}的挑战是出版社本身。{dy}次数字出版博览会很成功,但一头冷、一头热,热的是数字技术提供商,冷的是数字内容提供商。很多重量级的、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出版集团没参加。去年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多出版集团参与,但力度不够。当前国内出版界还没有一个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占到收入的10%。但在国外的一些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收入超过70%。差距至少是7倍甚至是10倍。未来10年中国出版产业战略发展,一定要把数字化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不管以后是不是叫数字出版,内容是出版社创造的。就像发展数字电视,主角不是电视机厂商,而是电视台。数字出版的关键是出版社,如果出版社不介入这个产业,中国的数字出版一定不可能真正发展好。我认为,一定要把数字出版作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来做。 乔东亮:我很认真地听出3句话,{dy}句话是数字出版对出版业来讲是翅膀,如虎添翼。第二句话是读者为王,读者喜欢什么,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段阅读,他用人民币xx。第三句话是内容为王。数字出版再厉害,咱们不怕,只要把内容做好,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比虎还猛。 黄隽青:对于未来出版产业的发展,我有两点看法:{dy},中国出版的未来是数字化。最近我在北京参加书展、出席各种活动时看到,中国在出版数字化过程中,是技术派在主导,而在国外则是内容供应商在推动。我认为出版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新技术到来了,数字化已经摆在所有出版人面前了。对民营公司来说,当还没有充分讨论体制、转轨、转企、股份化等问题时,数字化已经来到眼前。第二,中国出版业的未来是国有与民营的合作。2010年1月7日下午,我参加当当网的一个颁奖活动,排名前10位的供应商中,有四家是民营公司,且前3位全部是民营公司。中国民营书业虽然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真正浮出水面却是近两三年的事。在一般图书市场中,没有任何政策性扶持,没有倾斜性政策,就靠市场拿出去卖,消费者今天掏钱买,他不买你就亏本了,这样的产品,民营行业占了一个非常大的分量。因此我认为,数字化是未来10年中国出版的一个发展方向。国有与民营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乔东亮:数字化确实是出版业中的一个亮点。对于民营书业的发展,我曾经看到《中国新闻出版报》整版发了一篇文章,对民营书业做了深入的思考,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关心。一是民营书业本身生活的环境有待改善,就是给他们创造一个甩开膀子大干的环境。二是环境好了,特别是融资渠道打通以后,民营书业的路在何方?当融资渠道逐渐形成时,在某些方面,可能民营书业竞争更加激烈。 任平:我们社属于普通出版社,正在进行转企改制,面临的问题多、挑战多、压力大。现在整个出版环境,对传统纸媒的出版形成了很大的压力。纸质出版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没有生存空间?图书是不是一个产业?将来存在不存在?10多年前已经有人预测了。现在从国际上来看,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很明显。数字出版和互联网、电子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发展肯定会导致纸质媒体出版产生下降的趋势。由于互联网阅读和其他阅读技术手段不断成熟,使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即什么时间网络阅读成为主角,那时纸质出版物只是作为网络阅读的一个补充。 中国出版人必须改变传统的理念和方式。我们这种普通的大学出版社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快速发展,虽然压力很大,但对我们是一个有利的因素。要发展,就是全球化的、产业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摆脱封闭状态,走上一条更广泛的合作之路,不但要在本行业内合作,还要和其他文化产业门类合作。我们在资源上没有太大优势,即地域优势和大学出版资源的优势都不很强。我们主张采取优势资源合作的办法来加快发展,因为我们不可能靠自己弱小的力量产生很大的发展力量。你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在数字出版上已经形成自己成熟的思路和方法,我就与你合作。 另外,出版业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出版,要向其他文化产业领域进军,提倡多元化发展。作为一家出版社,其本身并不是内容生产商,而是 内容加工商。内容生产主要体现在作家、思想家、学者身上。未来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形势,从历史上来讲,还是一个{zh0}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在创造力方面会有一个爆发期,未来10年,我相信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会增强。对于出版社来说,要能够担当这样的职责和使命,在大时代面前,能够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走出去”,在全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
[个案篇] 中国出版集团:全力打造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 □聂震宁 未来发展中,中国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计划通过3条路径打造国际出版传媒企业。{dy},走规模扩张之路。第二,走产品传播方式创新之路。第三,走国际化发展之路。通过这3条路径,提高集团实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规模化发展之路 规模化发展之路,是所有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必由之路。因为作为一个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必须要有相当的规模,否则,就是一个有特色的出版企业,或者是在某些专业上有影响力的出版传媒企业。国际{yl}的出版传媒企业,必然通过规模扩张实现自己企业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一种形式。因此,我们按照规模扩张之路,进行了内部的整合:把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进行规模整合;把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拆分成美术出版总社和荣宝斋;成立教育出版中心;跟广西、陕西、山东很多出版集团进行了探讨,与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签约,由中国出版传媒集团控股;跟部委出版社积极洽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正式签约加入集团;商务印刷已在全国建立若干分店;荣宝斋在全国建立了15个分支机构。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也在股改上市:一个是中国出版集团传媒股份公司上市,包括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和进出口主业。另一个是荣宝斋股份上市。我们计划中国出版集团传媒股份将于10月左右发行,希望为2011年带来一个新的题材。中国出版集团通过股份制改造,将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有新的进展,资产经营规模总量将实现跨越式扩张。大家知道股份制公司上市之后,除了必须遵守的财政、经济运营法规政策外,还必须是按照申报的主业进行扩张投资。 产品与传播方式创新之路 出版企业上市后必须挺拔主业,才可能用募集来的资金进行再生产、再投入、再扩张。我认为,产品与传播方式创新之路,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固本之路。 产品创新,要体现出版产业的核心价值;传播手段创新,要体现经营能力和实践水平。未来发展中更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为此,我们执行了畅销书推广计划,在每届图博会期间召开读者大会,作为提高传播能力的具体举措。 另外,提高传播能力还必须要有技术传播手段的创新。中国数字出版网已经在国家发改委立项,作为国家支持的{dy}批信息化服务工程列入预算。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为全行业提供服务的经营性网络平台。 国际化发展之路 中国出版“走出去”有3种方式:一是产品输出,二是版权输出,三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既可以控股,也可以参与。中国出版集团在国外全资创办一些出版企业,包括巴黎出版公司、悉尼出版公司,温哥华出版公司、伦敦出版公司、东京出版公司,今年还要创办韩国首尔的木兰出版公司。我们的产品输出在全国占了很大份额,版权输出仍在继续推进。下一步还要进行实体输出,争取传播的本土化战略,掌握好主动性。现在我们的版权输出已经达到1∶3.6。 什么是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应该有多强的产品创新能力?有多么强的传播能力?国际化程度有多高?它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它本身的出版业的价值标准和产业价值标准应该怎样衡量?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已经与中国出版科研所和北大、中财大等单位联合组成研究组,展开课题研究。我们相信,通过他们的研究,将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蓝图,来打造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走出去”篇] 加大扶持力度 助推出版“走出去” □张福海 中国出版“走出去”主要有“六大出版三大领域”。“六大出版”就是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网络。“三大领域”就是复制、印刷、发行。出版“走出去”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产品、版权、资本和来料加工。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体制是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目前来看,实物出口,量大价低,结构不合理,缺乏xx和xxxx。数字产品出口,增长快,但起步较晚,总量偏小。国际{yl}大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一年的销售收入中数字产品占70%,有时达90%。而我们500多家出版社,数字产品销售不到10%,出口基本上是纸介的;版权出口,逆差迅速减小,结构不断改善。但资本出口,还乏善可陈。最经典的案例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加拿大收购了一家出版社,通过收购,掌握了大量国际作者和出版发行渠道,效果逐渐显现;来料加工是我们“走出去”的强项,据美国海关的数据,2008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图书和印刷品是16.24亿美元,输往中国的图书和印刷品是1.15亿美元。出版产业的来料加工像中国制造业一样,业绩比较辉煌。当然,“走出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出版社、报刊社缺乏“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数字产品核心竞争力需要提高,缺乏“走出去”的xxxx和战略投资者,“走出去”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政府部门在“走出去”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出台了4个政策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出台了许多扶持工程,即国家出版基金、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跟30多个国家签订中外读书计划、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中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对策:一是制定中长期规划,我们准备在2010年,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把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家底彻底摸清。对未来5年“走出去”做一个定量的分析,对10年规划做一个以定性为主的分析。从中提出“走出去”需要扶持的若干政策,使它能够在未来“走出去”中起到一个指导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扶持工程、三大平台。三大平台就是书展平台、信息平台、人才平台。另外要完善统计制度。 (作者系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
加速“走出去” 需关注国际需求 □郝振省 对于未来“走出去”,我想应该更多地关注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体裁衣”才能适销对路。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市场对中国出版有哪些需求?对以中国为主题的出版内容,究竟有哪些关注的亮点、热点和重点?我们对此做了一些研究。 哪些中国题材受到国际图书市场的关注?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等几个板块,一直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图书市场关注的重点题材。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的扩大深化,有关中国经济类图书和汉语教材逐渐成为新亮点。其分布情况也体现了各国对中国关注视角的不同。美国和日本作为汉学研究的重点国家,对中国的关注集中在一些主要的社会学层面,以及现实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法国出版业对中国文学偏好,对中国经济相对不重视。德国出版业对中国哲学、宗教、饮食、综艺、气功、武术等比较感兴趣。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汉语读书市场,市场流通的汉语教材数量能够达到百余种,其中中英对照读物、CD占了相当份额。日本也基本如此,其国内对出版汉语教学读物积极性不高,而大量使用中国出版的原版汉语教材。 哪些作品是这些国家翻译和介绍的重点?各国市场上推出的与中国有关的图书,绝大多数是其本土原创作品,而翻译出版的此类图书的原著,大多数都是我国古代典籍。日本翻译出版的图书,很多是台湾的。《道德经》、《易经》有10多个译本,近年来以当代中国为基础的政治法律汉语学习,特别是经济类题材,也有逐步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这和我们这几年的发展有关。另外,当前中国翻译作品的作者,以与外籍人士合作为主,其中影响较大的翻译家多为外籍人士。我认为,未来“走出去”要更多地强调本土化战略。 哪些人的作品在这些国家产生了影响?从目前看,比较有影响的中国作者,主要以外籍人士为主,国内作者比较少见。从这些外籍作者的构成来看,翻译家的数量极少,1/3作者有在华经历,或者有华人配偶撰著的中国图书,往往影响力较大。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图书市场关注的华人作者有3类:一是国际知名的现代文学家,二是以大学教授和讲师为主的海外华裔汉学研究者,三是旅居海外的专业人才。这些华人作者已经在主要发达国家形成了相当的影响。 哪些出版企业对中国特别关注?我们觉得比较对中国主题感兴趣的出版社,多数具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或者是依附于大学的研究机构,或者是隶属于知名的出版传媒集团,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排名50强的出版社。他们的专业化和学科特色十分鲜明,作者群体也较为固定。从出版定位上看,此类出版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东亚研究为主的。以文学、宗教、医学、语言文字为特色的专业出版社,以及出版集团子公司,如美国的莎贝儿出版社。美国这类出版机构,以大学出版社和一些出版集团旗下的出版单位为主;法国的这类出版机构,是以大众类图书出版为主;日本的中国主题图书出版机构类型比较多元化。二是以电子出版为主。美国和德国此类产品数量相对较多。 (作者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
Name ( required )
Email ( required )
Website
Posted by on 2/26/10 • Categorized as ,
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已悄然来临,未来1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出版产业又将历经怎样的变革与发展?在日前召开的2010文化产业论坛上,众多出版界专家学者以“出版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为题,共话出版产业发展蓝图——
?
[对话篇]
对话人:
北京印刷学院
副院长 乔东亮
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公司总经理 黄隽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周蔚华
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 童之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产业发展部主任 任 平
未来10年出版业四大关注点:一是出版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出版的数字化,三是中国出版国际化,四是高校出版。——乔东亮
我对未来中国出版业的看法就是3个字:数字化。——童之磊
用一句话来形容大学出版社未来10年,叫告别幸福时代,面临更多困难。——周蔚华
我有两点看法:一是中国出版的未来是数字化,二是中国出版业的未来是国有与民营的合作。——黄隽青
乔东亮:未来10年,出版业有4个方面的话题最令业界关注:一是出版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出版的数字化,三是中国出版国际化,四是高校出版。
周蔚华:我把当前中国出版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概括为产品数字化、企业集团化、经营资本化、产权多元化、市场国际化。前4个方面,大学出版社有先天的劣势,即产品数字化程度相对较弱,企业集团化基本上做不了,经营的资本化由于单一的投资主体,资本权进一步削弱。只有国际化方面大学出版社做得比较好,无论是版权引进,还是版权输出,大学出版社都有很好的表现,北大、人大、北语、清华等,都是这样。
过去10年是大学出版社日子{zh0}过的10年。1999年高校扩招,使高校的教材需求量急剧扩张。但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相对稳定,背靠高校教材学术优势的大学出版社的产品需求也在相应减少。除此之外,未来几年还有几个影响大学出版社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像高教社、人教社等会进一步挤压大学社的出版空间。另一方面,各地出版社也在纷纷介入大学教材出版。从自身来说,在寻找高校教材的出版上,高校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到了一个低水平重复的泛滥地步,在重走前几年中小学教辅的老路。这种低水平教材,害了真正的用户——学生,也使大学出版社发展越来越艰难。这些问题都是在未来10年中需要正视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大学出版社未来10年,叫告别幸福时代,面临更多困难。
乔东亮:大学出版社需要搞清两大问题,一个是我是谁,我是不是文化产业中的市场主体?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恐怕对出版社发展,特别是教育出版社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再一个是目前存在三化也好四化也好,不外乎低水平重复、同质化和单一化。据我了解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目前{zz0}钱的就是学术期刊,而且是运用数字化手段。这是一个应该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童之磊:我对未来中国出版业的看法就是3个字:数字化。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专门开辟了数字出版展区,我参加数字出版展区的专场论坛时看到,所有场次、所有座位都坐满了人,坐着和站着的人一样多。我如此认为:
{dy},数字化对出版产业是个机遇。我在这次法兰克福书展中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认为数字出版哪一年会超过纸质出版?答案是一个很xx的时间——2018年。也就是说从现在起,不到10年时间,数字出版将和纸质出版并驾齐驱。以前谈数字出版时,都说“狼来了”,觉得数字出版会极大地冲击出版产业。在今年法兰克福书展做的调查中也问到这个问题:你对数字出版怎么看?结论是出题者xx没有想到的,即80%的被访问者认为,数字出版对出版产业是一次机遇,而不是危机。
第二,数字阅读渐成主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连续做了多年的国民阅读情况调查,从1999年到2007年,我们看到网络阅读率在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百分之三点几,增长到2007年的40%以上,和纸质出版的阅读率非常接近。这说明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我相信出版业归根结底还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阅读习惯在过去10年中的变化,促使出版人必须随着变化。阅读率为3%的时候,可以认为这是非主流。但是当发展到40%以上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主流。读者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就要求推进整个出版产业发生变化。
第三,出版业要快速进军到数字领域。中国的数字出版发展,我觉得面临着{zd0}的挑战是出版社本身。{dy}次数字出版博览会很成功,但一头冷、一头热,热的是数字技术提供商,冷的是数字内容提供商。很多重量级的、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出版集团没参加。去年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多出版集团参与,但力度不够。当前国内出版界还没有一个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占到收入的10%。但在国外的一些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收入超过70%。差距至少是7倍甚至是10倍。未来10年中国出版产业战略发展,一定要把数字化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不管以后是不是叫数字出版,内容是出版社创造的。就像发展数字电视,主角不是电视机厂商,而是电视台。数字出版的关键是出版社,如果出版社不介入这个产业,中国的数字出版一定不可能真正发展好。我认为,一定要把数字出版作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来做。
乔东亮:我很认真地听出3句话,{dy}句话是数字出版对出版业来讲是翅膀,如虎添翼。第二句话是读者为王,读者喜欢什么,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段阅读,他用人民币xx。第三句话是内容为王。数字出版再厉害,咱们不怕,只要把内容做好,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比虎还猛。
黄隽青:对于未来出版产业的发展,我有两点看法:{dy},中国出版的未来是数字化。最近我在北京参加书展、出席各种活动时看到,中国在出版数字化过程中,是技术派在主导,而在国外则是内容供应商在推动。我认为出版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新技术到来了,数字化已经摆在所有出版人面前了。对民营公司来说,当还没有充分讨论体制、转轨、转企、股份化等问题时,数字化已经来到眼前。第二,中国出版业的未来是国有与民营的合作。2010年1月7日下午,我参加当当网的一个颁奖活动,排名前10位的供应商中,有四家是民营公司,且前3位全部是民营公司。中国民营书业虽然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真正浮出水面却是近两三年的事。在一般图书市场中,没有任何政策性扶持,没有倾斜性政策,就靠市场拿出去卖,消费者今天掏钱买,他不买你就亏本了,这样的产品,民营行业占了一个非常大的分量。因此我认为,数字化是未来10年中国出版的一个发展方向。国有与民营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乔东亮:数字化确实是出版业中的一个亮点。对于民营书业的发展,我曾经看到《中国新闻出版报》整版发了一篇文章,对民营书业做了深入的思考,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关心。一是民营书业本身生活的环境有待改善,就是给他们创造一个甩开膀子大干的环境。二是环境好了,特别是融资渠道打通以后,民营书业的路在何方?当融资渠道逐渐形成时,在某些方面,可能民营书业竞争更加激烈。
任平:我们社属于普通出版社,正在进行转企改制,面临的问题多、挑战多、压力大。现在整个出版环境,对传统纸媒的出版形成了很大的压力。纸质出版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没有生存空间?图书是不是一个产业?将来存在不存在?10多年前已经有人预测了。现在从国际上来看,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很明显。数字出版和互联网、电子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发展肯定会导致纸质媒体出版产生下降的趋势。由于互联网阅读和其他阅读技术手段不断成熟,使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即什么时间网络阅读成为主角,那时纸质出版物只是作为网络阅读的一个补充。
中国出版人必须改变传统的理念和方式。我们这种普通的大学出版社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快速发展,虽然压力很大,但对我们是一个有利的因素。要发展,就是全球化的、产业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摆脱封闭状态,走上一条更广泛的合作之路,不但要在本行业内合作,还要和其他文化产业门类合作。我们在资源上没有太大优势,即地域优势和大学出版资源的优势都不很强。我们主张采取优势资源合作的办法来加快发展,因为我们不可能靠自己弱小的力量产生很大的发展力量。你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在数字出版上已经形成自己成熟的思路和方法,我就与你合作。
另外,出版业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出版,要向其他文化产业领域进军,提倡多元化发展。作为一家出版社,其本身并不是内容生产商,而是 内容加工商。内容生产主要体现在作家、思想家、学者身上。未来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形势,从历史上来讲,还是一个{zh0}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在创造力方面会有一个爆发期,未来10年,我相信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会增强。对于出版社来说,要能够担当这样的职责和使命,在大时代面前,能够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走出去”,在全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
[个案篇]
中国出版集团:全力打造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
□聂震宁
未来发展中,中国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计划通过3条路径打造国际出版传媒企业。{dy},走规模扩张之路。第二,走产品传播方式创新之路。第三,走国际化发展之路。通过这3条路径,提高集团实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规模化发展之路
规模化发展之路,是所有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必由之路。因为作为一个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必须要有相当的规模,否则,就是一个有特色的出版企业,或者是在某些专业上有影响力的出版传媒企业。国际{yl}的出版传媒企业,必然通过规模扩张实现自己企业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一种形式。因此,我们按照规模扩张之路,进行了内部的整合:把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进行规模整合;把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拆分成美术出版总社和荣宝斋;成立教育出版中心;跟广西、陕西、山东很多出版集团进行了探讨,与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签约,由中国出版传媒集团控股;跟部委出版社积极洽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正式签约加入集团;商务印刷已在全国建立若干分店;荣宝斋在全国建立了15个分支机构。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也在股改上市:一个是中国出版集团传媒股份公司上市,包括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和进出口主业。另一个是荣宝斋股份上市。我们计划中国出版集团传媒股份将于10月左右发行,希望为2011年带来一个新的题材。中国出版集团通过股份制改造,将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有新的进展,资产经营规模总量将实现跨越式扩张。大家知道股份制公司上市之后,除了必须遵守的财政、经济运营法规政策外,还必须是按照申报的主业进行扩张投资。
产品与传播方式创新之路
出版企业上市后必须挺拔主业,才可能用募集来的资金进行再生产、再投入、再扩张。我认为,产品与传播方式创新之路,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固本之路。
产品创新,要体现出版产业的核心价值;传播手段创新,要体现经营能力和实践水平。未来发展中更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为此,我们执行了畅销书推广计划,在每届图博会期间召开读者大会,作为提高传播能力的具体举措。
另外,提高传播能力还必须要有技术传播手段的创新。中国数字出版网已经在国家发改委立项,作为国家支持的{dy}批信息化服务工程列入预算。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为全行业提供服务的经营性网络平台。
国际化发展之路
中国出版“走出去”有3种方式:一是产品输出,二是版权输出,三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既可以控股,也可以参与。中国出版集团在国外全资创办一些出版企业,包括巴黎出版公司、悉尼出版公司,温哥华出版公司、伦敦出版公司、东京出版公司,今年还要创办韩国首尔的木兰出版公司。我们的产品输出在全国占了很大份额,版权输出仍在继续推进。下一步还要进行实体输出,争取传播的本土化战略,掌握好主动性。现在我们的版权输出已经达到1∶3.6。
什么是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应该有多强的产品创新能力?有多么强的传播能力?国际化程度有多高?它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它本身的出版业的价值标准和产业价值标准应该怎样衡量?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已经与中国出版科研所和北大、中财大等单位联合组成研究组,展开课题研究。我们相信,通过他们的研究,将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蓝图,来打造国际{yl}出版传媒企业。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走出去”篇]
加大扶持力度 助推出版“走出去”
□张福海
中国出版“走出去”主要有“六大出版三大领域”。“六大出版”就是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网络。“三大领域”就是复制、印刷、发行。出版“走出去”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产品、版权、资本和来料加工。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体制是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目前来看,实物出口,量大价低,结构不合理,缺乏xx和xxxx。数字产品出口,增长快,但起步较晚,总量偏小。国际{yl}大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一年的销售收入中数字产品占70%,有时达90%。而我们500多家出版社,数字产品销售不到10%,出口基本上是纸介的;版权出口,逆差迅速减小,结构不断改善。但资本出口,还乏善可陈。最经典的案例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加拿大收购了一家出版社,通过收购,掌握了大量国际作者和出版发行渠道,效果逐渐显现;来料加工是我们“走出去”的强项,据美国海关的数据,2008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图书和印刷品是16.24亿美元,输往中国的图书和印刷品是1.15亿美元。出版产业的来料加工像中国制造业一样,业绩比较辉煌。当然,“走出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出版社、报刊社缺乏“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数字产品核心竞争力需要提高,缺乏“走出去”的xxxx和战略投资者,“走出去”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政府部门在“走出去”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出台了4个政策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出台了许多扶持工程,即国家出版基金、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跟30多个国家签订中外读书计划、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中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对策:一是制定中长期规划,我们准备在2010年,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把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家底彻底摸清。对未来5年“走出去”做一个定量的分析,对10年规划做一个以定性为主的分析。从中提出“走出去”需要扶持的若干政策,使它能够在未来“走出去”中起到一个指导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扶持工程、三大平台。三大平台就是书展平台、信息平台、人才平台。另外要完善统计制度。
(作者系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
加速“走出去” 需关注国际需求
□郝振省
对于未来“走出去”,我想应该更多地关注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体裁衣”才能适销对路。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市场对中国出版有哪些需求?对以中国为主题的出版内容,究竟有哪些关注的亮点、热点和重点?我们对此做了一些研究。
哪些中国题材受到国际图书市场的关注?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等几个板块,一直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图书市场关注的重点题材。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的扩大深化,有关中国经济类图书和汉语教材逐渐成为新亮点。其分布情况也体现了各国对中国关注视角的不同。美国和日本作为汉学研究的重点国家,对中国的关注集中在一些主要的社会学层面,以及现实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法国出版业对中国文学偏好,对中国经济相对不重视。德国出版业对中国哲学、宗教、饮食、综艺、气功、武术等比较感兴趣。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汉语读书市场,市场流通的汉语教材数量能够达到百余种,其中中英对照读物、CD占了相当份额。日本也基本如此,其国内对出版汉语教学读物积极性不高,而大量使用中国出版的原版汉语教材。
哪些作品是这些国家翻译和介绍的重点?各国市场上推出的与中国有关的图书,绝大多数是其本土原创作品,而翻译出版的此类图书的原著,大多数都是我国古代典籍。日本翻译出版的图书,很多是台湾的。《道德经》、《易经》有10多个译本,近年来以当代中国为基础的政治法律汉语学习,特别是经济类题材,也有逐步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这和我们这几年的发展有关。另外,当前中国翻译作品的作者,以与外籍人士合作为主,其中影响较大的翻译家多为外籍人士。我认为,未来“走出去”要更多地强调本土化战略。
哪些人的作品在这些国家产生了影响?从目前看,比较有影响的中国作者,主要以外籍人士为主,国内作者比较少见。从这些外籍作者的构成来看,翻译家的数量极少,1/3作者有在华经历,或者有华人配偶撰著的中国图书,往往影响力较大。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图书市场关注的华人作者有3类:一是国际知名的现代文学家,二是以大学教授和讲师为主的海外华裔汉学研究者,三是旅居海外的专业人才。这些华人作者已经在主要发达国家形成了相当的影响。
哪些出版企业对中国特别关注?我们觉得比较对中国主题感兴趣的出版社,多数具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或者是依附于大学的研究机构,或者是隶属于知名的出版传媒集团,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排名50强的出版社。他们的专业化和学科特色十分鲜明,作者群体也较为固定。从出版定位上看,此类出版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东亚研究为主的。以文学、宗教、医学、语言文字为特色的专业出版社,以及出版集团子公司,如美国的莎贝儿出版社。美国这类出版机构,以大学出版社和一些出版集团旗下的出版单位为主;法国的这类出版机构,是以大众类图书出版为主;日本的中国主题图书出版机构类型比较多元化。二是以电子出版为主。美国和德国此类产品数量相对较多。
(作者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