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正版与盗版 这一章有两大问题的预备知识需要交待。 {dy}大问题是最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本文无法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的致命原因,对于DVD,我们应该收藏正版还是D版?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要收藏D版,要注意哪些问题。 谈到收藏,先要解释几个常用名词(第九章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D版:盗版,成为这个敏感词的代称。 D商: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盗版商,也叫DS,二是泛指碟商。大同小异。 洗盘:用好版将差版淘汰出收藏队伍。 片源:电影内容的来源。 如果将DVD盘进行最简单的分类的话,那么它只有两大类:正版盘与盗版盘。我们应该收藏哪种?在“支持正版”的口号响彻云 天的今天,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别的答案,但白衣有不同的看法。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版盘。 {dy}节 正版DVD的定义 DVD的区码问题前几章已讲过,八大影业作为DVD的主要推动者,严格遵守的区码也是他们版权构成的一部分。他们将全世界DVD 的发行分成区域,制作质量{zg}的是北美一区,其次是欧洲日本二区和东南亚三区。中国属于六区,很遗憾,我国DVD制作水平{zd1} 。因此,对我国用户来说,正版DVD的三个要素是: 1、正规音像出版单位 2、出版内容正式被授权 3、八大影业产品要六区区码 不满足以上任何一个条件,都属于盗版。当然,非八大影业的电影,是不受区码限制的。那么我国满足这些条件的所谓正版音像 单位,他们制作的DVD质量如何呢?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四个字:令人发指。 一般国内DVD的画质都在三级以下,极少数可以进入二级,一级画质的几乎没有。D版商不同,对于八大影业的影片,他们往往直 接取材于已发行的一区或三区的DVD,画质一般都不错,大部分在二级以上;对于国产影片或者港台等地自有版权电影,D商便直接翻 制于正版。人们常说,一些事情到了国内就走样,在DVD上又应验了,这个奇特的现象是,在我国,盗版DVD画质远远高于正版画质。 为什么DVD的制作会使画质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我国正版商与盗版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还得先从DVD的制作技术谈起。 第二节 DVD的片源 DVD的制作大概分为三大步:一、将片源数字化;二、字幕以及声音合成;三、按MPEG2编码压缩成DVD母盘。其中影响画质的是 {dy}步和第三步。第三步压缩不当会使画质受损,但效果不会太差,使得画质堕落到三四级水平的罪魁祸首是{dy}步,数字化片源的 过程。 {dy}种:新兴的纯数码版。 电影拷贝在过去都用胶片,在播放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失。2000年以后,纯数字技术利用大容量的硬盘、光盘甚至超宽网络 为手段发行数码版的电影,色彩和清晰度{zj0},有的还要供给IMAX影院播放。当然这样的影院还是少数,他们会同时发行胶片版的拷 贝。纯数字化电影与DVD是近亲,在制作光盘时效果{zh0},一般都是一级画质,可惜这类电影制作与发行成本高昂,品种屈指可数。 第二种:传统胶片版。 电影作为一种成熟娱乐产品,制作成本不能不考虑,就算是财大气粗的八大影业,也不可能每部电影都采用纯数字技术来制作和 发行,更何况还有过去浩翰的片库。所以绝大多数的影片还是用胶片保存。从电影胶片上将图像数字化,这个过程是导致画质差异的 关键。 要知道脆弱的胶片在保存前就几经折腾,大伤元气了: 首先是胶片制作。电影胶片在拍摄和剪辑完成后,要经过冲印,从负片转成正片,还要复制拷贝以供多家影院播放,这中间会损 失一些画质。 其次是胶片质量。不同的胶片质量不同,其效果就不同,就像摄影时进口胶卷与国产胶卷的差别一样,色彩、清晰度都有差别, 因为电影屏幕很大且没有对比,一般人不会留意。八大影业可以说是最注重胶片质量而且也最不惜成本的,但是其它国家比如我国, 昂贵的胶片代表着巨大的拍摄成本,演员们都争取“一次过”,减少重拍的浪费,所以胶片不但在数量上慎用,在质量上也不敢奢求 。因此同一时期美国电影与其它国家电影相比,其画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更何况还有好莱坞豪华的灯光和摄影器材助阵。 然后是保存。电影拷贝的保存非常重要。最近八大影业中历史最悠久的米高梅(MGM)打算卖掉旗下的电影公司,索尼与时代华 纳争相出价50亿美元,他们看中的便是米高梅那丰富的宝藏——“片库”。电影拷贝的存放在好莱坞是一项专门的学问,从黑白默片 时xx始,对拷贝的保存就已经非常在意,诸如恒温恒湿,闭光除尘,防霉去菌,定期翻新之类。我国电影胶片的保存手段比较落后 ,拷贝损伤严重,直接表现出来的结果便是画质模糊,胶片变形造成播放时抖动严重,划痕过多造成下雨般的效果。在电脑图像特技 中专门有一项模拟老电影画面,便是仿着胶片轻度划伤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电影如卓别林时代的黑白片画面都还算清晰,而我 国五六十年代的拷贝画质就已经让人担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如何尽快抢救电影片库,以数字化技术保存,是全人类面对电影 文化遗产的问题。 第三节 片源的数字化 先说传统技术。 早在录像带时期,电影内容便从胶片中被移植到录像带上,这种传统技术被称为“胶转磁”(telecine)。制作者将图像从电影 胶片中解读出来转换成电磁信号存贮在录像带上。由于是模拟技术,在复制和转换过程中损失严重,效果相比胶片当然不会好。广播 级的设备为了尽可能在复制和编辑中减少画质损失是煞费苦心,效果较好的设备代价极其高昂。可是就算最清晰的录像带也只能达到 二级稍差的效果,供出售和租赁的家用录像带画质只有广播级的一半,四级稍强的水平。VCD的出现为胶转磁技术又加了一个步骤, 将录在录像带上的信号再进一步数字化,然后编码成VCD格式。其画质本就与录像带(VHS)接近,这个转换在当时问题不大。老实说 ,VCD那320×240豆腐块大小的原始画面还是挺清楚的,可一旦放大成全屏幕或者在电视机上观看,画质就不行了,这如同在 PHOTOSHOP中放大了200%以上的效果。 DVD出现后,出于惯性和技术限制,很自然地将制作VCD的一套照搬过来,只是{zh1}编码时将MPEG1换成了MPEG2,虽然画面变大了 ,但精度没有本质提高。经过胶转磁的损失,这类DVD看起来画面显得非常柔和,感觉有些轻微失焦。几乎所有的港片和国产片,还 有大部分欧洲片,都在使用这种传统的制作技术制作DVD,直到近一两年才有些改进。 至于我国的DVD发行商们,手段就更多一些,不管是胶转磁,还是从录像带、LD甚至VCD上翻制,由于DVD光盘的市场普及,利润 驱使着这些手法都涌向DVD行业,说好听了叫百川归海,难听点就是藏污纳垢。更可悲的是,胶转磁的设备也有好坏之分,昂贵的设 备我国一般的出版单位都没有,如果把{dj0}设备比作CPU的P4 3.0的话,我国大部分还在使用P3 或者赛扬。所以我国出版的DVD质量 普遍不行,DVD作为一种画质的代表,在这方面却误导了新手,因为在收盘初期他们大多不问画质不问品牌,见到影片名称合适就收 ,认为DVD画质一定清楚肯定没问题。所有藏家包括白衣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白衣曾回头检敛了一下收藏DVD初期所收的上千张盘, 一级的几乎没有。而几经洗牌,这样的盘仍占白衣收藏的五分之一,洗牌之路仍是任重而道远。 再说新技术。 既然中间环节如此不堪,不如索性甩掉,于是“胶片扫描”的影片数字化技术出现。 虽然扫描不算太新的技术,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针对胶片进行数字化处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与之配套的是一套代价高昂 得可怕的设备,它包括扫描时的优化、扫描后的存贮、图像修复、技术合成以及最终编码等一系列流程。这样一台后期数字化设备不 包括编辑终端就已经价值数千万美元,只有拼命推动DVD市场的影业巨头才舍得这样投资,比如时代华纳拥有的Thomson Spectre系统 。之所以代价如此昂贵,是因为这样的系统所处理的对象是“xx没有压缩过的”电影图像。我们在前面讨论过,DVD画质的90分钟 电影如果不压缩,需要200G左右,为了满足数码影院、IMAX甚至数字高清电视(1920×1080)的播放需求,这种系统处理过的电影画 质可以达到4096×2048,单幅画面近九百万像素,甚至超过了现在xx的数码相机,比DVD清晰十几倍,其扫描后的影片体积可想而 知。更何况一部电影扫入后不是短时间内能处理完成的,为了应付影业公司不断增长的DVD制作需求,时代华纳为这种系统配备了 10TB(10000G)的硬盘库,饶是如此庞大的系统,也只能同时保存和处理三到四部电影而已。 高昂的代价还远没有结束,对电影的扫描结果进行逐帧的修复与合成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部90分钟的电影至少需要90×60× 24= 129600帧的处理工作,这需要造价高昂的软件来协助处理。加之后期出色的音响制作与合成,一部出色的DVD的制作投入是相当 惊人的。当我们感叹一级画质的xx时,谁会想到其背后如此惊人资本与技术运作。白衣曾听说一家美国影业公司抢救修复我国早期 珍贵的电影——阮玲玉主演的《神女》,胶片已霉变溃烂,经过修复之后,画质比中国目前正版的《无极》《夜宴》还要好。当然, 买的不如卖的精,推动八大影业如此投资的是市场回报。2004年,电影的DVD收入首次超过了其票房,成为电影工业新的利润增长支 柱。同样在我国市场DVD也开始火爆,但我国音像出版商又是怎样制作DVD的呢? 第四节 你手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烂碟 我国许多问题有市场经济转型等诸多巧妙理由来化解,但是整个社会形成的“向钱看”的风气是不争的事实。其具体表现最明显 的便是商家的急功近利,对用户不负责任,赚钱赚的都是短平快的小钱,不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国营正规音像出版单位尤其如 此,反倒不如D版商更具有商业道德和艺术道德。 正规的音像出版单位在制作外国影业公司的DVD时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已经取得某电影DVD总代理权的国外制作公司申请区域代 理权,另一条便是直接向影业公司申请区域发行权。一般来说,国际代理公司会提前做好DVD母盘,只需要加入字幕或者配音等后期 翻译工作,然后再合成编码,质量比较有保证,而且内容较新。但是好莱坞电影的总代理权拿价不菲,所以转嫁到国内区域代理商头 上也很昂贵,更何况在市场销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惯走捷径的国内商家会选择更低成本的短平快路线,抛开国际代理商直接向影业 公司购买发行权。可惜新影片的价格令他们却步,三年以上的“老片”和低成本制作的电影,由于其低廉的价格,成为国内音像出版 商的{sx}。但是紧接着迎来了两个问题:1,国内音像商大多在用胶转磁中较差的设备在转换母版,没有能力直接制作高清晰的DVD; 2,电影母版有可能不是胶片形式获得。按照影业惯例,发行档期结束后影院要将拷贝归还原影业公司,大部分拷贝会被销毁,少数 收存,另再做一个录像带版本以备用。所以小规模的发行申请,影业公司只提供录像带。我国很少有直接的DVD发行申请,一般都辗 转由电视台经手,以电视播放为由作为译制片来引进,有的更是直接从N年前已经引进过的在电视台放烂了的译制片下手,理论上这 两个版权是不能混用的,当然进到我国来就由不得老外了。 因此我国所谓正版DVD市场便出现这样的现象,无论是购买DVD机时的随机赠送,还是音像超市或者网上商店的正版销售,均是片 源稀少,佳片难觅,低成本的滥片当道,画质一看便是录像带的流毒产物。加之前几年VCD势头的惯性,许多DVD只是换汤不换药,竟 然以VCD做母盘,清晰度与色彩远远谈不上了。这种惯性也从外国影片延伸到了国产与港片上,一些xx音像公司(比如中凯之流) 代理的大部分DVD中文影片,比如《无间道》系列,画质极为不堪,不但失焦,而且色彩和对比度xx不对头,它居然还好意思在片 头写上防止盗版保护正版的声明,真是让人摇头。这样的正版如果予以保护,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侵害!!! 跟着这种正版DVD倒霉的是一些电视和DVD机厂商,因为在电器商店中公开播放的必须是正版音像产品,严格说来,如此在公共场 合播放还需要再次得到版权者的授权才可以呢。于是六区国产DVD盘在电器商场肆虐开来,内容是小成本滥制作,画质是三级录像带 ,简直就不堪入目,自毁前程。 有人说D版有市场纯属价格原因,家电商巨无霸国美电器刮起正版音像风暴,当当网上书店也是超低DVD上市,其价格已经与盗版 持平甚至还低。可是,这样的所谓六区正版DVD你敢买吗? 第五节 向“D版”致敬 我想深谙此理的出版商也是痛苦的,看看所谓正版DVD有几人问津?一区DVD虽然画质好,但其十几到几十美元的价格非普通人所 能接受,而且严格说来,对于美国影业公司的DVD产品跨区购买也是一种盗版行为——比如说,被划为6区的中国大陆人,如果买了1 区的正版碟拿回中国大陆在家里看,也是一种盗版行为! 正版大旗的背后掩藏着无可奈何的制约,口袋只有人民币的国人难道就享受不到高画质的DVD吗? 于是,一些出版商尝试翻制买不起版权的电影,走上了D版的梁山之路。 事实的真相是,至少有三分之一的xxD版是正版商在“两条腿走路”。当然,D版的生力军仍然是个体游击队。随着打击盗版的 力度越来越打,一些过去比较知名的D版品牌,被抓的被抓,收手的收手,人间蒸发。许多正版D版双重身份的D商,终因近两年风声 太紧而收手。所以近年的品牌越来越少,出货量也越来越少,碟友收盘越来越困难。也许真有{yt},风险与利润达到一定比例后,D 商们会消失殆尽。所以xxx还可买到,能收就多收一点吧。 与外国影片相比,国产影片的DVD效果更差(包括港片),许多出版商还在用录像带作为版权交接之载体。白衣在鄙视这种行为 的同时,只得对国产影片DVD在画质上采取宽容态度,差不离就收了,不可能像要求八大影业一样要求他们。难道国产影片没有可取 的了吗?也不尽然,近两年我国影片发行到国外时也学会捎带脚儿卖掉DVD版权(比如美国或者日本),人家做出DVD好版后再被我国 D商盗回,真个出口转内销,这使许多国产电影再度清晰起来,焕发青春。比如xx的《霸王别姬》、《活着》、《鬼子来了》等, 盗过来果然画质清晰很多,当然要将老版坚决洗掉了——这里面,白衣手中的{jp},是张艺谋的《英雄》,从韩国盗回来的DVD,D版 尚要80元!八倍的价格,都让白衣有物有所值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