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永远的北大荒
—MD
六十花甲,是一个让人容易回忆往事,引发感慨的特殊岁数,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我们都迈入老年了。最近,记忆中首先被翻出来的,就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北大荒。
有时半夜醒来,突然就想起北大荒,觉得很恍惚,怀疑北大荒是不是个梦幻:自己真的在十八岁那年,和成千上万的知青一起,从北京来到过那个那么偏远、那么寒冷、那么神秘的地方吗?真的在那块土地上经历过那么多痛苦和磨难吗?零下几十度劳动的艰辛,因炕火熄灭早上醒来被口的白霜,顶着xx泡上木板房厕所的艰难,常年不能洗一次全身澡的痛苦,对书籍、电影,对文化的渴求,还有思想的冲击和精神的迷茫,当时的这一切,现在想起来可能没有勇气再试一次的那段生活,那时是怎么走过来的?
对于我们永生难忘的“北大荒”情结,很多没有我们这段经历的人都不理解,有些人会认为我们的文章是在作秀,他们会说,你们既然那么怀念北大荒,当年为什么要返城,为什么不留在那里呢?因现在看博客文章的不全是我们知青,还有其它人,如北大荒二、三代人等,在此,我想就此问题与大家交流一下。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很坦率:因为人的本性总是想往更舒适、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方生活。我们中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俗人,于是符合了这条生存法则,所以后来就又都回到了各方面条件更好的大城市。我认为,人有时怀念某段特殊的经历,是因为感受深,并不代表想把这段经历变成一生的生活。就像很多人经历了战争,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考验,当他怀念那段锻炼了自己的不寻常的生活时,但并不代表他愿意永远经历战争。
我们当初去北大荒只是跟随了上山下乡的历史潮流,并非是个人的清醒选择和英勇壮举。我们的文章真实写下了那段生活的感受:恶劣的气候,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在那里的锻炼与成长;也毫不隐讳的写出了我们精神中的另一面:迷茫和痛苦,灰冷和压抑。但那时我们都是充满理想和抱负的热血青年,从小所受的“革命”教育(现在看来那种教育是有缺陷的)当时让我们产生了巨大的激情和精神力量,正是这些决定了我们那些年的生活主流,思想意识是积极向上的。
后来维持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生活状态的,是开发北大荒垦荒xx的官兵,支边青年等当地领导和老职工。那时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有返城的{yt}。靠着他们的帮助,我们学会了劳动本领,学会了严酷环境下的生活技能,还有从他们身上得到的,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坚强的精神力量,那就是他们对命运、对生活的顽强和乐观。正是他们的爱心和热情帮助,让我们能克服那么多困难,走过了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段。这些都是我们在北大荒最重要的收获,我们在北大荒得到的这些精神财富,伴随了我们一生。
返城后,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工作态度能得到单位的认可,我们所具有的为人处世的成熟和豁达,使自己能很快融入复杂的社会,这些都得益于北大荒的历练。所以,北大荒和那里的人民对我们知青是有恩的。
回城后生活在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人也现实,满足,没有那么多激情了,又没有谁再逼着自己进行另一次脱胎换骨,所以生活平淡了。而自己生命中那段不平淡,那段感受最深,那段曾把自己生命潜能逼出来的激情燃烧的经历,就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就把它当成普通人生中的一个小xx了。
现在的回忆文章写下的大都是那时我们生活、精神状态的主流,大都是最美好的记忆,最感动、激励自己的东西,因为人们总是愿意把美好的东西留在记忆中。所以,北大荒那独特的自然景观,人们从大自然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艰苦生活对我们精神和意志的历练,转业官兵和老职工的朴实善良,他们在命运面前的坦然和坚韧……,总之,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北大荒那些最美好的一切:最美丽的景色,最感人的事情,最激励自己的精神,初涉人生时最深刻的体验,劳动人民最美好的人性,就成了我们这些曾经的北大荒人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