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N系列一版本控制系统对比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在Subversion 中,"文件foo.c 的第5 版本"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文件foo.c 在版本库被修改了5 次,即执行5 次commit 后是什么样子?"。显然,在Subversion 中,版本库被修改5 次后foo.c 的内容,和被修改了6 次后foo.c 的内容很可能xx一样,因为版本库的第6 次修改很可能只修改了版本库的其他部分,而并没有对foo.c 的进行修改。相反,在CVS 中,文件foo.c 的第1.1 版本和第1.2 版本总是不同的。
Subversion 将目录作为一类特殊的文件来处理(事实上,从文件系统的角度来看,目录确实是一类特殊的文件,当目录中的子目录/文件被删除、重命名、或新的子目录/文件被创建时,目录的内容将发生改变)。因此,Subversion 象记录普通文件的修改历史一样记录对目录的修改历史,当发生文件/目录的移动、重命名或拷贝操作时,Subversion 能够准确记录操作前后的历史联系。同样,象对文件的不同历史版本进行比较一样,Subversion支持对目录的不同历史版本的比较,清晰展现目录的变化历史。
CVS 串行批量提交模式的弊端在于-当任何原因造成批量操作的中断时(典型原因包括:网络中断、客户端死机等),版本库往往处于一个不一致的状态:原本应该全部入库的文件只有一部分入库,很有可能版本库中的{zx1}版本不能顺利编译,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其他的用户执行cvs update 操作,该不一致性将迅速在开发团队中扩散,从而严重影响团队的开发效率,并存在质量隐患。另外,假如该批量提交的中断没有被及时发现,开发团队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软件调试和排错。
Subversion xxxx了CVS 的以上弊端。无论批量提交包含多少文件修改,只有当全部文件修改都成功入库,该提交才变得有效,才对其他用户可见;否则,无论任何原因造成中断,Subversion 都会自动执行"回滚"(rollback)操作。换一个说法,Subversion 保证所有的修改要么全部入库生效,要么一个也不入库,即对版本库不作任何的修改。这就是Subversion 的原子性提交(atomic commit)。
由于Subversion 的所有提交是原子性的,每次成功提交形成的{wy}的全局版本号对应此次批量提交的所有文件修改,也就是说,一个Subversion 版本号其实对应了一个逻辑上的变更集(change set),该变更集可能对应于对一个BUG 的修复,或者对应于对一个已有功能的改进,或者对应于一个新功能的实现。可以说,变更集是一个软件开发活动的逻辑结果,该变更集可以通过其对应的版本号在软件开发的其他过程中(如软件合并/集成过程,软件发布管理,变更管理系统,缺陷追踪系统)被引用。因此,Subversion 将版本管理从单纯的、单个的文件修改的层次通过逻辑上的抽象,上升到更便于理解和交流的开发活动的层次。
由于历史原因,CVS 主要是为早期的程序员设计的,CVS 能够有效处理文本文件(或ASCII文件,源代码文件),可以对文本文件进行差异化的存储、新旧版本的比较,文件合并等;但对于二进制文件,CVS则明显力不从心。在CVS 的版本库中,对于二进制文件的历史版本,CVS {wy}能做的就是对不同的版本进行独立的、冗余的存储,哪怕版本之间其实只存在微小的差异。举例而言,一个10M 的二进制文件(照片、图形文件、机械设计文件、电子设计文件)假如每周修改一次,无论每次修改的大小,一年下来,仅该文件就要消耗500M 以上的存储空间。而且,客户端每次获取该文件的新版本都要消耗10M 的网络流量。
相反,无论是文本文件还是二进制文件,Subversion 都进行双向的差异化传输,并且差异化内容还要进行压缩/解压缩的过程:在服务器端获取差异显而易见,与CVS 类似;Subversion 在客户端获取差异的秘密在于 — Subversion 在客户端的工作拷贝中隐含了每个文件的一个"只读的、干净的"副本(该副本隐藏在隐含目录.svn 里,通常不可见,该副本还有更多的妙用,参见"十二、更多的本地/离线操作"),通过比较用户在客户端的修改和该隐含的副本,Subversion 获取需要真正传送到服务器的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压缩后才进行网络传输。
对CVS 而言,操作的成本(网络带宽消耗是{zd0}的操作成本)与被修改的文件的大小成比例,而与修改本身的大小无关;对Subversion 而言,操作成本只与修改本身的大小成比例,而与被修改的文件的大小无关。因此,与CVS 相比,Subversion 消耗更少的网络带宽(以客户端的存储空间换取更少的带宽消耗在目前的计算环境下应该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Subversion 更加适合基于互联网(或广域网)进行协作开发的地理上分布的团队 — 版本服务器集中、单一;客户端广泛分布。
由于Subversion 的全局版本号特性,Subversion 中分支或基线的创建过程,或Subversion中的"拷贝"过程,真正的操作是在版本库中创建一个到某一全局版本号的指针(pointer),不再需要针对众多的单个文件依次执行操作。因此,该操作的成本为一个很小的常数,与项目大小,版本库大小,文件数目的多少无关;并且,分支或基线的建立不需要进行版本的冗余存储,新建立的分支或基线基本不占用版本库空间,分支的后续存储空间的开销也只与修改的大小有关。
Subversion 通过与Apache Web Server 的集成,可以提供基于http/https 协议的版本库访问机制,从而支持Subversion 跨越防火墙的安全访问。除此以外,Subversion 还可以利用更多的Apache 特性,包括但不限于:Apache 丰富的用户认证机制(包括通过LDAP服务器如Windows Active Directory 服务器的用户认证),基于目录路径的精细粒度的访问控制,对传输的网络流量进行压缩/解压缩,浏览版本库目录结构等等。
Subversion 通过与Apache Web Server 的集成,支持WebDAV 协议,使得业务用户(business users)或非技术用户在不安装任何版本管理客户端的情况下轻松访问Subversion 版本库,不改变业务用户已有使用习惯,支持分布的业务用户对文档的评审、修改并实现版本控制,真正将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从开发/技术团队扩展到项目的全部干系人(stakeholder),避免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档的混乱与无序、通过Windows 操作系统共享造成的安全漏洞、病毒攻击、历史版本被覆盖或丢失、审计困难等诸多典型问题。
Subversion 有效解决了CVS 的以上问题:Subversion 记录并保持文件的冲突状态,只有当用户明确执行svn resolved 命令后,该冲突状态标识才被复位,该文件才能被提交,从而大大减少了将仍然带有<&lt;&lt;&lt;&lt;&lt; … >&gt;&gt;&gt;&gt;&gt;冲突标识符号的文件直接进行提交的可能性。

本文出自 “” 博客,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郑重声明:资讯 【SVN系列一版本控制系统对比】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