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从兴、观、群、怨到为人生而艺术_陈勺子_新浪博客

书法:从兴、观、群、怨到为人生而艺术

                                     ——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有感

陈硕    

 

内容提要:我借用孔子评价《诗经》的“兴、观、群、怨”四字,试图通过论述书法具有同样的外在特点以探讨书法与儒学的一些联系。同样,在“为人生而艺术”的核心治艺观念的指引下,各门艺术究其本质都是为人生服务的,从书法的相关理念及儒家思想中与人生、艺术相关的论断出发以“经世致用”,管窥并思考当今书法现状。最终回到回到“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中并对未来给与合理期待。

 

关键词:书法  儒学  人生  艺术

 

 

    徐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涉猎繁多,论述精辟。不仅紧紧地从中国古代艺术中抓住了儒道两家的痕迹脉络,且富有创见。该书的大部份都用来论述中国古代的绘画,在少部份的关于儒家思想的论述中选择了音乐和部份诗歌作为切入口。这样的安排,当然有作者的用意。徐先生提出的观点有很多,诸如“笔墨的技巧,书法大于绘画;而精神的境界,则绘画大于书法”及“孔子所显示出的是仁和乐合一的典型”等,本文虽然不xx认同,但也无意与之争辩。但是从书中的很多观点,联想、思考到了书法当中的某些东西,故借用作者的一些观点,将对儒学和书法的一点想法阐述在下面。

 

一、书法的兴、观、群、怨

    孔子及儒学的地位自不用我过多赘述,自西汉董仲舒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千年来,儒学虽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但是仍然保持了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进展,是政治化了宗教,伦理化了政治,则可以说艺术化或文学化了伦理,又人生化了艺术或文学”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由此可见,在面对古代艺术的时候,任何孤立的、片面的认识都会导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偏差,这当然也包括书法。

   《礼记-乐记》有言:乐由中出。此言“表面上好像顺着深处之情向外发,但实际则是把深处之情向上提,这种向上提,也可以说是层层提高,层层向上突破,突破到为超艺术的真艺术,超快乐的大快乐”。(原文)另外,徐复观在书中有这样一句精彩的评述:“乐的雅俗,在由其所透露出之人生意境、精神,而绝无关于乐器的古今中外,亦与歌词的体制无大关系。”将句中的音乐艺术推广到各个艺术门类,其实其本质皆是相通的,无非是人的心灵、精神、思想、情绪的外在反映。

    关于对艺术这方面的领悟,我们的先人似乎在两千年前已经有了精辟的论述。我们始终记得“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法言》),清代的刘熙载说得更好:“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正因为书法是“心画”的,是“中出”的,所以我们可以说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它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情感的工具”(宗白华《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论证中国书法在本质上与其它艺术门类诸如诗歌、音乐、绘画是相通甚至相同的。

    孔子在劝诫学生学习《诗经》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我认为“兴、观、群、怨”这四个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阐释书法的外在功能。把这四个字说得笼统一点就是“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从谈论中国的艺术”(林语堂《中国人》)。分而述之:“兴”即是“作者将纯净真挚的情感传给读者,使读者一方面从精神的麻痹中苏醒。同时,被苏醒的是感情,但此时的感情不仅是苏醒,而且也随着苏醒而得到澄汰,自然许多杂乱的东西,由作者的作品所发出的感染之力,把它澄汰下去了,这样一来,读者的感情自然鼓荡着道德,而与之合而为一”(原文)。简言之就是激发且扬弃读者的思想感情。“观”直译为“观察力”恐怕有些太过肤浅,郑康成将其译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将其译为“考见得失”。对于一件书法艺术而言,可以说“它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格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沈尹默《书法的今天和明天》)。观者可以从中获得美感、作者的心绪和作品的相关时代数据。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观”的角度相信“世间无物非草书”(翁方纲《题徐天池水墨写生卷》)的真实性。“群”简言之即是“引起共鸣”,有的书将其解释为“合群性”,本文并不十分认同。古人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匡《荀子-劝学》)说的虽然是为人交友,将其移到艺术审美上也很恰当。“群”的标准比较复杂,因为要顾及到“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扬雄《法言-修身》)。总言之,“群”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和观者在精神层面的经过碰撞后的契合。“怨”,即是观者通过作品与作者交流,并将个人心中的愤懑、忧郁焕发出来,且抒怀且畅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黄山谷见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时候为何会留下“文章字法,皆能动人”的慨叹。在品评鉴赏中“怨”较其它三者是尤为不易的,这是对人性深处的情感的释放、宣泄。

    再回到文初作者关于论述绘画、音乐与儒家学说的观点上来。本文以为除此二者之外,我国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用黑白双色绘成一幅幅壮丽的人生画卷,繁多如大漠飞沙,璀璨如寰宇星斗。在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及儒学思想上,书法艺术并不逊色于其它两门艺术。这一点从之者众,“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zg}艺术,就是因为它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历史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回过头来看,不论是错落参差、凝重浑穆的钟鼎古籀,还是方正刚劲、规模划一的小篆;不论是宽博舒展、大气雄逸的隶书,还是法度谨严、遒劲端庄的楷书;至于魏晋以来历代行草,名家辈出,群星闪耀,各领风骚。这一切都符合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思想,是儒家“中和”之道最为简约、最为精准的表达。书法涉及了儒家的核心理念与自然的根本状态。所以我们才能听到像“余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乐本于干,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理之意也”(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从曾国藩的说法出发去回顾徐复观先生的观点,合而为一,我们可以说书法与音乐、诗歌一样,成为了传统文艺中的核心部份。

    而书法之所以能够具备“兴、观、群、怨”的四项功能,还要从书法本身说一下。“书法不过是在白纸上写黑字而已,这么简单的事情竟然能够发展成为一种博大精神,罕有其匹的独特艺术,这是与xx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多种营养是分不开的”。(金开诚《漫话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而中国的儒家思想正是其最主要源头。儒学即以“仁”为核心,“礼”为纽带的学说,在此范围中音乐(推广到艺术)被认为是{zh0}的教化措施,“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郑樵《通志-乐论》),“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记-乐记》)。而将这一切划归一点就是通过书法作品对观者的人格进行影响甚至塑造。反过来讲,因为书法作品当中被注入了书写者太多的情感、思想、认知,所以我们才能够对书法有着像“兴、观、群、怨”这样的人格化解读。儒家的治世安邦、内省修身、日新其德决定了其从政治、社会与人生角度上看待艺术,而“兴、观、群、怨”正是这种角度艺术化的产物。由外及内,正因为“以人为本”的看法,所以为人生而艺术就成为了儒家思想中治艺观念的核心,因而也就是“兴、观、群、怨”的核心。

 

二、为人生而艺术

    上一节本文已经提过,书法同诗歌、音乐一样也具备兴、观、群、怨的特质,并且书法同各个门类的艺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关于艺术的本质,凭目前的学养还不能十分准确的给予定义,但是就目前的关于艺术起源的各种说法而言,不论是游戏说、巫术说还是劳动说,都可以推出“中出”这一本源。将扬雄的那句“书为心画”推广一下可以叫做“艺为心画”。

    纵观孔子的一生,不论是在鲁国任职大司寇的时候,还是政途受挫而周游列国的时候,以及晚年编制书籍的时候,孔夫子虽然身兼数种技艺,可是他从来没有以一个独立、纯粹的艺术家的身份来生活。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之中,诸门技艺只是作为其实现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的手段。“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十二个字实际上已经准确地道出了艺术和道、德、仁之间的关系——体用关系。孔子殚精竭虑要为当时所谓“江河日下,士风大坏,人心不古”的社会“正名”,以匡复武王周公时代的旧观。所以孔子不论是修书、写作、授徒、治艺、入仕、出仕都是为了这样一个{zj2}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之所以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不是仅仅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批判“郑声淫”不是仅仅说其曲调不雅;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也不是仅仅因为季氏多请了几个歌舞乐人。在他眼中,含音乐在内的各门技艺都有其独特的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将所有合乎儒学的教化功能合为一个字就是“仁”。因为“乐与仁的会通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在最深的根底中,同时也在其{zg}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然的触合统一,因而道德充实了艺术的内容,艺术助长安定了道德的力量”(原文)。优秀的艺术对人的影响自然无须我多言,所以“为人生而艺术”的从艺观被确立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孔子所传承发展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音乐绝不否认艺术本性的美。而是要求美与善的统一,并且在其{zg}境界中得到自然的统一;且在此自然的统一中,人与乐是相得益彰的”(原文)。书法也是如此。它既表现人格精神,又表现时代风貌,是人格化、道德化的痕迹。“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李泽厚《略论书法》)。一张张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人进行自我人格塑造与升华的重要途径,“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项穆《书法雅言》)。纵观中国书法史,这一个个身上兼着书法家头衔的朝臣、诗人、学者、社会名流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伊秉绶对联)的同时也泽被了一代代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创作一张张传世经典墨宝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人生实践着艺术与道德自然统一的真理,“仁”的温暖与“美”的光辉共同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地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时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风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已然发生了xxxx的变化。书法在摆脱科举干禄的同时也逐渐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如今,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多元、国力强盛,这一切也都似乎预示着我们应该憧憬着书法的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

    但是当我们看到过江之鲫般的作品集,雨后春笋般的展览后,这也提醒我们这个憧憬也仅仅只是个憧憬。在商品化、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变化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很难一刀切地说好还是不好。但是其负面的影响日渐卓著,如今“气度好像成了虚伪,风度可能是无能的别名。非得‘分得一杯羹’才能成为胜利者,不顾孤儿寡母才能黄袍加身,‘我是流氓我怕谁’才无往不收,‘千万别拿我当人’倒成了夸耀的名言”(葛兆光《何兆武〈上学记〉序》)。悲观者认为这是“士风大坏,人心不古”的表现。这样的说法虽然有悖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现状。可悲的是,当前大多数“从事书法的人”不是为了盈利置业就是为了晋爵加官。一张张所谓“流行书风”的书法作品所透露是不仅是对古代经典的粗疏解读,更是对传统道德与艺术精神的严重漠视。有时人评价流行书风“一、对书法本体的特征缺乏深层的认识,二、对时代意识缺乏层理解,三、展览评选工作缺乏导向作用,四、对书法传统缺乏深刻理解”(秦顺宝《当代“流行书风”之我见》),虽然言辞严苛,但是引人深思。

    本文认为不论当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有些基本的思想、原则是不能有任何变动的。有一颗真挚朴素的心是从艺的前提,也是塑造人生的需要,因为含书法在内的各门艺术与中国传统的仁、善等思想是紧密相连的。背离这一条,就要出问题。从艺尤其要在诱惑和名利前面站稳脚跟,前辈们有这样的警讯:“写字需要戒除两个恶习,一是浮躁不耐烦,二是啖名好立异。这两个恶习仔细考察还只是一个——好名。好名之极,必然走到浮躁虚伪、急于求成以欺世的路上去”(潘伯鹰《书法杂论》)。说到这里,联想到一句古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不禁生出无限感慨。

    本文认为不论是把当前形势说成一片大好还是一文不值,都需要溯之本源。回到扬雄的“书为心画”上,“书”如若有问题,先要治“心”,切莫xx医头脚痛医脚。同样,为人生而艺术的原则一经确立,那么要升华艺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人生的问题。古人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这是任何时候都要恪守的信条,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从艺治学,都是极为必要的。越是经济发达,越是文化多元,就越不能漠视伦理道德与人生信仰。一个人只有在远大理想的指引下,在高洁道德的约束中才能从艺、求学乃至实现人生价值。

    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的核心理念便是以人为本。在此本文给与同样的强调,因为人生是艺术的根本,也是最为广阔的艺术舞台。当前我们生逢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刻,我们毫无理由为一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荒废我们的理想、信仰以致荒废我们的人生。

孙过庭《书谱》有言:“举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及前人之未及”或许有些为难,但是起码要“及前人之能及”。历史上名家辈出,群星闪烁。古代碑帖虽然命途多舛,但是历史仍然给后人留下了数目庞大的可供后人取法的作品。我们决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人为此给我们留下了宏富的谆谆教导,我自不必多做赘述。

    信息全球化随着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然将我们带到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书法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随着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现代艺术及其观念的涌入,我们看到“中国书法虽然是一门十分传统的艺术,但它的本质特征中却有很强的现代意识,应当使中国书法在现代艺术中独树一帜”(王冬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书法篆刻》)。

    其实不论是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书法”,还是新近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中催生出来的所谓“现代书法”,其本身都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我们如今以什么心态、什么动机去看待他们。事实上,我们在拿起毛笔进行书写的时候,也是当代历史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保存的时候。笔墨当随时代,在千帆竞渡、万木争春的当代社会中,我们xx有理由相信书法会越来越辉煌。或许当后世人看待我们这一辈的时候能由衷地说一句“他们是一群用心灵书写的人,是一代用人生完成书法的人”。我想若是这样,我们当无憾矣。因为我们的人生化为了书法进一步走向明天的一个足迹,而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中国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再发新芽而壮丽无悔!

          

 

 

 

 

参考书籍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dy}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商务印书馆,2007年

张舜辉《经传诸子语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dy}版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7月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

《〈论语〉〈大学〉〈中庸〉》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年7月

梁启雄《荀子简释》 中华书局,2009年9月

《书法研究》,1995年第三期

徐凌云《读史入门》《国学基础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dy}版{dy}次

王冬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书法篆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

何兆武《上学记》,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当代对话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dy}版

 

 

 

小楷册页

正文

























































方波老师题笺、题跋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书法:从兴、观、群、怨到为人生而艺术_陈勺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