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观亭:红茶出口10万吨不是梦!
记者:我国红茶出口量的{zg}纪录是多少?
于观亭:1886年,我国茶叶出口13万4100吨,其中红茶10万吨。此后,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大幅下降,红茶量随之下滑。建国后,我国茶叶出口逐渐恢复,进入增长阶段。1984年,全国茶业出口超过1886年的历史{zh0}纪录,高达13万7000多吨,但红茶出口量一直在10万吨以下。1988 年,我国红茶出口达到10.1万吨,1989年红茶出口创汇16038万美元,分别占当年全国茶叶出口总量和出口金额的51.15%和38.12%,创下了我国红茶出口的历史{zh0}纪录。此后,我国红茶出口再次萎靡不振。
记者:在辉煌的时候,红茶出口顺利吗?
于观亭:解放后,即使在出口{df}时期,红茶出口也一直在亏损运营。当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外汇紧张,茶叶出口公司为了完成外汇创收指标,不得不加大茶叶出口量,用绿茶赚取的利润补贴红茶出口,红茶才得以创下历史{zg}纪录。企业出口放开以后,盈利成为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红茶也就没有再出现 “亏本赚外汇”的情况。
记者:在我国茶叶出口中,红茶的理想位置是什么?
于观亭:解放后,长期以来,我国绿茶基本垄断了占国际绿茶贸易市场,现在已达到80%左右的市场份额,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70%以上的份额。在 180多万吨的国际贸易市场上,红茶占70%以上的份额。绿茶只占20%的份额。因此,中国茶叶出口,如果不抓红茶,很难有大发展。10万吨的历史{zg}纪录,应该去超越。肯尼亚和斯里兰卡能做到的红茶出口量,中国也可以做到,但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积极开拓国际红茶市场。
记者:与国外流行的红茶相比,中国红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于观亭:国外红茶,一般具有三个特点:浓、强、鲜。这恰巧符合欧美人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结构。浓,浸泡物质丰富;强,刺激性强;鲜,鲜爽度好。中国是茶的故乡,国外红茶的独特风格,是在中国红茶的基础上慢慢改善形成的。我们中国,也有不少地区可以生产浓、强、鲜的CTC红茶,适合西方需要。
记者:中国红茶曾经在国际市场一枝独秀,但是后来却脱离了国际红茶市场的主流。这种脱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于观亭:红茶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最早是武夷山小种红茶,然后是工夫红茶。传到欧洲以后,与欧洲人的饮食喜好略微有点偏离。英国人就把中国的红条茶切碎,搞成碎茶,这样就容易浸泡了,味道也更浓、更强。但是,红条茶发酵时间长,鲜度不够,而后改为用鲜叶萎调、揉切直接做碎茶,发酵时间因此变短,鲜度增强。这种红茶很快占领欧美市场,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三国加大CTC红茶生产,从而使中国红茶失去了国际市场的{lx1}地位。
记者:中国红茶未能重返国际市场主流的现实原因是什么?
于观亭:中国红茶逐渐失去市场的现实原因,主要与中国红茶的品质和生产组织方式有关。{dy}个原因是,中国茶叶是中小叶种,虽然云南和海南也有大叶种,但是,不少地区的品质达不到欧美消费者的要求。广东和广西也适合大叶种红茶的生产和种植,但是,我们开发不够,加工工艺不够先进。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红茶价格偏高。品质达不到要求也没关系,只要价格合理,也可以满足国外红茶拼配的需要。但是,我国红茶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小,成本高。国际贸易中的红茶,虽然价格连续四五年上升,但也就维持在一吨3000美元左右,我国实际出口的红茶,大多在平均价格以下,除去出口税费和税率以后,出口企业利润不大,甚至没有。在内销市场,红茶价格和利润都会大大超过国际市场。红茶企业的出口意愿也不足。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红茶品质、产量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不是说会突然降低,而是说不同的年份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过去,立顿红茶有5%的拼配原料是中国红茶。可是,我们的红茶质量不稳定,时高时低,与国外对质量稳定的要求不相符。另一方面,企业会根据国内畅销情况,调整产品结构,转做绿茶,或者普洱茶等,导致产量不稳定。前两年,滇红为什么消褪了?都去做普洱茶了。所以,立顿干脆不用中国红茶拼配,转而采购印尼和阿根廷红茶。
要解决红茶出口的问题,首先是规模化、机械化、大生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从做中档红茶开始。
记者:中国茶文化,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红茶出口问题吗?
于观亭:茶文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红茶出口问题。现在有一些茶文化工作者,提出要把中国的茶文化推向世界,这种说法是对的,我们不反对。从文化角度讲,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茶文化推向全球。从商品角度讲,茶文化也可以把我们的产品带出去一部分。但是,仅仅依靠这个,解决不了中国茶的商品经营和出路问题。茶叶首先是一种商品,必须要根据商品的运营规律开拓市场,才能扩大我们茶叶的销售量。立顿没有像我们这样多的茶文化,但是,它却畅销世界。
我们“品”茶,一杯龙井茶可以卖到五十块上百块人民币。这种茶文化和茶经济,在国外高层社会、豪华会所和文化阶层中,是可以的。普通的外国人也可以品玩一次,凑凑热闹。但是,作为一种饮品,{yt}到晚都这样喝,是行不通的。靠茶文化及茶艺表演带动茶出口,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我国茶叶出口,关键还是要靠“科学发展观”,提高茶叶质量,减低成本,创造xxxx,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去开拓市场。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1940年1月出生于山东潍坊昌乐,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曾任商业部茶畜局工程师、副处长、处长;农副产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副总经理,中华全国全作供销总社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总社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全国茶叶产销集团董事长商业部技术进步奖评委会农副产品组组长,全国茶叶加工、检验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全国商业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华侨基金会、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茶人之家顾问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