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发布: 2010-2-14 00:00 | 作者: 田立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最近,一个和篮球xx姚明同名同姓的人成了国内财经媒体争相报道的核心人物,其中的奥秘倒不是因为他和我们熟知的那位姚明重名,而是因为他经营的一家名叫“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的企业在与美国政府反倾销抗诉中大获全胜,进而大摇大摆地行走于美国市场,这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给公众带来的震撼,绝不亚于小巨人姚明当年进军NBA时的影响力。“姚明织带”抗诉获胜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都在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我听到的就至少有三条:一是社会责任感,在美国政府对中国产礼品包装织带反倾销调查期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及时抗争,或抗争到一半就退出了,只有“姚明织带”坚持到{zh1},不仅最终获胜,而且还为中国同类企业树立了榜样;二是不计较成本,据说“姚明织带”在这次抗诉过程中光是律师费就支出好几百万元,而该企业全年在美销售额也不过千万元;三是账目真实、完整,证据充足,据有关报道反映,国内其他同类企业在这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原因还不清楚,不过从一般经验来看,这些企业都有逃税的嫌疑,因而账目不真,自然也就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了。对于这些总结,我不持怀疑态度,不过,关于“姚明织带”的经验总结如果仅仅停留在贸易摩擦抗诉这个层面上,恐怕意义就不大了,因为贸易摩擦本身是国与国之间政治与外交的博弈,究竟什么时候发生,或者发生得有没有道理,实在不是企业和学者所能预知的,因而对于这种xx由外力制造的摩擦的应对,总有偶然成分在里边,我不想多说。但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偶然事件中所展现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隐含在这种能力背后的企业经营理念中获得些启发的话,其意义可能要大得多。先来说说“不计较成本”这条经验,在我看来,这不是勇气、魄力和态度问题,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责任问题,而是一个企业的基本理念问题。传统经济学始终认为,理性的个体行为应该是收益与成本的函数,即边际收益大于等于边际成本的行为才是理性行为。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企业经营之本深深植根于成本管理之中,好像只要学会了管理成本就学会了经营企业一样,殊不知,这样的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何等的错误。如果我说企业的经营之本不在于追求利润{zd0}化,而在于追求企业的市值成长,恐怕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会告诉我:这只能是理论上的说法。因为人们无从想象一个没有利润的企业如何才能生存下来,但是,是不是有了利润,或者按照成本管理的一般理论,达到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企业就能生存下来呢?我相信,这次在对美反倾销抗诉中败下阵来的那些中国企业过去一定是利润颇丰的,但如今在{zg}可达200%以上的反倾销税面前,这些企业有能力活下来吗?(在这里我们不讨论美国佬的对与错,只考虑我们自己的企业生存问题)据说有的礼品织带企业已经开始转向了,这就说明他们在这个领域活不下来,也就说明过去他们所追逐的{zd0}化利润并没有提高他们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追求成本管理以达到利润{zd0}化的理念根本就是错的!“姚明织带”的不计成本不仅体现在这次抗诉过程中,也反映在其日常经营中。这次他之所以能获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真实、完整的会计账目,这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实属不易。我的一位搞税收的朋友告诉我:很多中小企业(不仅指民营)的会计账目可以说是一塌糊涂,除了管理水平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逃避税收,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为什么要逃税呢?因为税收对于企业经营而言也是成本。如果你把账目弄得很真实、很完整,那税收成本这块就别想节省了。于是,“聪明的”企业总能拿出一本有利于节省税收成本的“聪明的”账簿,并因此而获得一笔不菲的收益。很多人认为“市值”对于上市公司才有意义,而对于非上市公司则xx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一个太过虚幻的目标。今天的“姚明织带”案例则彻底xx了这种说法,它告诉我们企业的价值并不是虚幻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尤其是当企业遭遇意外不确定性时,这种能力的价值就充分体现出来。实际上,即使“姚明织带”没有上市交易,也不能说它没有市场价值,试想,两个同样的投资者,一个此前投资于此次败诉的企业,另一个此前投资于“姚明织带”,请问谁的投资价值更大呢?这个问题在事情已经发生的今天再来回答已经没有难度,但事前呢?如果事前“姚明织带”的市场价值是不存在的话,那它今天还会有尽人皆知的投资价值吗?所以说,市场价值不是虚幻的,它是实实在在的,只有市值{zd0}化的企业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企业。企业的市值与其经营成本没有必然关系,片面强调成本、利润,忽视企业市值的理念是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zd0}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