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逼走了陈丹青


  

    52岁,1980年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被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后游学美国。2000年,他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去年年底,陈丹青向院方与校方正式递交了辞职报告。他坦承: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3月是各大学招收硕士博士生的时节。过去5年,每到这个季节,陈丹青和清华大学许多教授一样,面对着一叠厚厚的硕士生博士生报考表格,上面填写着考生的姓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学历。其中最要紧的,当然是各科分数:政治、外语、专业……

    “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陈丹青说,从这些表格上根本看不出考生是怎样一个人!

    {dy}炉博士生全军覆灭

    5年来,陈丹青始终不能容忍考试表格中的分数顺序:政治,外语,然后才是专业。他直指这种顺序是荒谬的。但这荒谬很快显示了其威力2000年,他首次领教了中国式的考试:24名考生中,5名入围,外语全部不过关;考虑到这是陈丹青首次招生,校方同意将5名落榜考生转为为博士课程访问学者“。次年5位访问学者完成论文选题,为转成正式博士,再考外语,再度失利:{dy}炉博士生教学就这样作废了。

    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硕士生报考也是同样的规定。有位投考陈丹青研究室的女考生,成绩位居{dy},但因外语、政治各差一分,落榜了。与千万艺术考生一样,她在京租房,啃外语、攻政治,翌年再次赴考,政治过关了,外语依然不及格由于政治、外语关卡,陈丹青长达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27年前,陈丹青远比今日千万名青年学子幸运:当他投考xx后中央美院{dy}届研究生时,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

    痛斥艺术教育虚假繁荣

    在美国待了18年,陈丹青回来一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斥着办学的教条。

    在他每年重复填写的表格中,从来都拒绝填写科研项目,并在文章中公开咒骂:“‘科研,一个外行词语,竟公然霸占着艺术学院的教学表格。这是对艺术的轻蔑,深刻的轻蔑!

    陈丹青不想再玩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没有一位领导对他的叫嚣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他把想法讲出来。而他的同事对他非常善意,年轻教师更是私下里认同他的表达。不过,每当他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切换。陈丹青痛定之后无奈地承认:这就是体制的厉害。”“我不想再玩下去了,陈丹青说,我知道,这样做是一种xx。

 


文章录入:文亚    责任编辑:文亚
郑重声明:资讯 【谁逼走了陈丹青】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