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鞡鞋前头抽褶,民间有句歇后语叫穿靰鞡迈门槛--先进者(褶),靰鞡鞋矮靿,较肥大,不分左右脚,有四个穿鞋带儿的耳子,用一条皮绳来回穿插打结使之固定在脚上。靰鞡多用牛皮、马皮或猪皮手工缝制而成。用牛皮做的{zh0},皮质细腻,经久耐用,而用猪皮做的最次,毛缝眼遇水容易张开、渗水、缓霜,保温性能差。一般情况下,一张牛皮只能做出4-5双靰鞡。
穿靰鞡离不开靰鞡草,这种草长在塔头甸子上,高二尺左右,三棱形状,绿色,经霜后有些发红。靰鞡草韧性极强,穿革兀革拉前先放在木墩子上,用木制的榔头像剁饺馅子一样将靰鞡草砸软,然后絮到靰鞡里为脚搭个窝,靰鞡草一定要填实,窝的大小要和脚相适应,将用帆布做的靰鞡靿套在小腿上,然后打上绑腿就可以在冰天雪地里行走了。靰鞡的鞋底软乎,后跟上还钉两个扁钉,因此冬天走在雪地上抓地稳,即不打滑,也不起“丁脚”(鞋跟上冻起的冰土疙瘩)。所以穿靰鞡出远门,不仅轻快暖和,而且还不累脚脖子,不勒脚趾头。因此,深受农家人喜爱。
靰鞡鞋因地而得名。民间说靰鞡是“皇上封的鞋”。据说有一年乾隆皇帝东巡来吉林乌拉街,一看这里的百姓脚上用一块动物皮裹着,就问“这是什么?”百姓答“鞋”。乾隆是位聪慧有学识的帝王,他说:“此鞋独到奇特,又倍受边民喜爱。既然没有名字,干脆就要它‘乌拉鞋’吧!”由于这种鞋为皮革所制,后来人们就逐渐将“乌拉”用“靰鞡”二字来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