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是国内地板产业调整的重要时刻。以前依赖出口的企业遇到阻力,转而开拓国内市场。同样,很多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全国渠道,却举步维艰。
有些企业连自己的VI体系都没有,或者是找人设计过了,但设计效果简陋,透着一份土气,甚至在设计了VI之后,竟然没有掌握AI文件,无法使用……拿出一个产品册来,就跟劣质的盗版印刷品效果差不多。尽管嘴上说得好,到工厂看看方见实力,可这些给人{dy}印象的东西,都粗劣得不行,人家还敢去你工厂看吗?
再说企业网站,地板企业的企业网站,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且不说内容,看图片的使用,看其中相关知识的介绍,粗制滥造者居多。绝大多数的企业,连自己企业的产品资料都没有,或者只是象征性地放上几款产品,还因为图片尺寸不对而变了型。别说是要买产品来自己用的家庭用户了,即使是工程用户,看了这样的网站,也会对地板企业的实力产生怀疑。
尤其令人xx的是,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业网站以巨大的flash动画为首页。在当前的网速下,用户想要察看网站的详细信息,一定要有坚强的神经。这样的用户体验,企业网站有什么作用?
再说到样板间、旗舰店。地板企业的旗舰店如何呢?品质当然是参次不齐。地板企业是正经的招商,忙着自己出钱建渠道,都难以攒出个像样的店面来供其他经销商参考,更不用说视觉系统了,有几家地板企业的渠道店面能保证统一的VI?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渠道招商不是靠发几个小广告就够了的,讲究的是广告质量、广告效果和传播方向,这是一份智力劳动。连锁加盟骗子只是在视觉系统上下了功夫,就能迅速招商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地板企业能力如何?在招商的同时,你的渠道管理能力是否准备好了,你的渠道培训能力是否健全?
地板业的营销,从形象代言人到总裁签售,再到拍广告片,一路下来,走的是一味抄袭、模仿,一家用成功了,大家集体使用,这显示出地板行业的营销手段还有极大的升级空间。模仿者自以为模仿没有风险,跟风也能保证在竞争中存活,这就错了。成功的创新者为什么能成功,靠的不是一个点子,不是一点点小聪明,而是一套完整的创意理念,这是一个系列的营销能力。招商其实是地板企业营销的{dy}步,这一步都走不好,又如何对消费者营销?
输点之一:鱼与熊掌,大小通吃
尽管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但企业发现让消费者掏钱包却越来越困难。究其根源在于,企业不能适应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的变化,不注重市场细分,而将有限的产品投向无限的大众市场。
大小通吃,往往导致富含利润和效益的市场强化不了,低附加值的市场也控制不了。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外地入沪企业为了将产品打入市场,甚至想出了“聪明”的办法:多品牌生产。即几个品牌系同一厂生产,却取了不同的姓氏(公司名称或商标),投放市场后最终引发渠道冲突、价格冲突,经销商苦不堪言。
输点之二:重价格,不重价值
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一些复合地板厂商不惜以“出血”的代价来引诱消费者上钩。行业不规范是一方面,但想用“投机”的办法来经营企业,必将走向灭亡。
产品价格不能维持下去,是因为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当然消费也就不能持续下去。“一分钱一分货”,这只是说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要做到“一份货十分钱”,就必须赋予“货”于更具价值的东西。
输点之三:重企业形象,忽略产品形象
这种形象在大中型复合地板企业中较为集中。在消费者的印象中,最多只听说其广告或某某公司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但对其产品却知之甚少。企业形象固然重要,但市场份额的争夺却主要依赖于产品形象亦即产品品牌的建设,而不仅仅是企业品牌的突出。消费者购买的是产品而不是一家企业的名字。
输点之四:过度促销,缺乏核心竞争力
曾有一知名大型建材商场,过完“地板节”过“地板周”再过“地板盛会”等,初见市场内车水马龙,一片片欣欣向荣。但在消费者对其麻痹而致观望后,该商场就黔驴技穷,门可罗雀。
在区域市场上,各品牌亦在促销手段上花样百出:炒作概念,血拼价格,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不可自拔。如果不确定企业持续的竞争力与发展力,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只会生存得更加艰难或者衰退得更加迅速。
过度促销是产品同质化的结果,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就是产品的创新。为防止竞争对手模仿,就要改变新产品研发模式的技术,并在产品诞生前形成市场壁垒,加强产品的市场号召力。
输点之五:重售中,轻售前与售后
销售产品时侃得天花乱坠,任何品牌的产品都可质保15年、20年。消费者使用后出现问题就竞相推诿,情况严重的干脆闭门走人.....
其实很多企业也关注售后,但因这一服务需支出大笔成本,单是顾客管理系统就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如果售后服务管理过于粗犷,拥有的客户资料根本达不到为营销服务的水准,更无法进行市场细分。
输点之六:人力资源管理,只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复合地板行业的营销人员多半无职业安全感。许多企业在评定人才时,重业绩而轻创造业绩的过程。采取单纯的工资模式,不关注员工职业发展。
能进行正式培训的企业很少,很多培训工作也只是走过场、背背书而已。企业不仅要为提升公司的业绩而培训,更应该为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战略培训,以增强员工对变革的适应性。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用人观念,即要为自己的员工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从他们身上获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