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城乡未来发展规划一(转) - 爬上墙头等红杏的日志- 网易博客

江都城乡未来发展规划一(转)

2010-02-21 16:09:19 阅读65 评论0 字号:

江都市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大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等发展理念,并把城乡统筹放在xx,强调统筹城乡,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建设领域是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最密切、最直接、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空间结构、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突出江都主城区、强化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建设新农村,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社会和谐。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一)城镇发展战略
1.“科技兴市”战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加快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目标,以保持城市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经济全球化”战略
我国开放型经济已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经济全球化为我市重新建立竞争优势。江都面临国际产业革命、国内产业振兴、货币适度宽松、长三角一体化、沿江开发以及重大基础设施聚焦江都等一系列机遇,江都市应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3.城乡一体化战略
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具体应走突出强化中心城市,积极培育重点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逐步完善配套村庄集中居民点的路子,形成以现代化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
4.“产业升级”战略
应充分发挥沿江、沿交通线、沿运河的优势,充分发挥水运、公路、铁路、航空联运的大交通优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在加快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理念,推进先进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实现产业内部重组和产业升级。
(二)城镇发展规划
1.规划期限
2008--2030年,近期:2008--2015年。
2.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按各建制镇市域中心地位及各镇镇域人口规模、发展条件,规划分为“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三个等级规模结构。
中心城市——江都市区。
重点中心镇——大桥、邵伯、小纪、丁沟。
一般建制镇——宜陵、丁伙、真武、樊川、吴桥、浦头、武坚、郭村。
远景期随着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和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中心城市将形成江都主功能区及沿江副中心“一主一副”的双中心城市形态。
3.城镇化水平
2015年市域人口112万人,城镇化水平58%; 2020年市域人口115万人,城镇化水平65%; 2030年市域人口120万人,城镇化水平75%。
4.城镇职能类型结构
(1)中心城市——江都主城区及沿江开发区
江都主城区:综合职能。是江都市域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金融、管理服务、信息中心,交通和水利枢纽,滨江新型工商城市。
沿江开发区:为江都市产业集聚带、经济增长带和新兴城镇港口带,带动并加快江都与长江三角洲、宁镇扬经济圈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全面接轨,提升江都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2)重点中心镇——大桥镇、邵伯镇、小纪镇、丁沟镇
大桥镇:拥有发展临江工业产业带和港口的基础和优势,是区域经济文化副中心,临江港口工业城镇。
邵伯镇: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镇,江都市域西北部的经济发展中心,工贸型及特色旅游中心城镇。
小纪镇:市域东北部具有水乡特色的古镇和现代工贸和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型中心城镇。
丁沟镇:以机电产业为主、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及区域物流集散枢纽的空港工贸型城镇。
(3)一般镇:宜陵、丁伙、真武、樊川、吴桥、浦头、武坚、郭村。
宜陵镇:镇域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型城镇。
丁伙镇:江都城市近郊具有生态旅游特色的工业城镇。
真武镇:工贸型城镇。
樊川镇:以工贸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城镇。
吴桥镇:镇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发展中的工贸型城镇。
武坚镇:生态型工业城镇。
郭村镇:以工商业及红色旅游为主的城镇。
5.城镇发展基本思路
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抓住国家、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时机,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顺应城镇发展内在要求,整合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突出强化中心城市,着力提升沿江开发区,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逐步完善配套村庄集中居民点。形成重点突出、梯度辐射、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合理城乡布局,促进市域城乡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增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1)突出强化中心城市
江都市主城区无论从经济产业发展还是城镇空间布局上都对江都市域起着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作为市域的发展核心,要重点发展江都主城区,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打造滨江园林生态城市。
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中心逐渐东移南转,江都主城区按照“南北延伸,东西扩容,中部提升,接轨沿江”的总体发展思路,一是提升中心区,加快推进旧城改造;二是完善南区功能,加快打造南部滨江新城;三是强化北区建设,推进城北工业园快速发展;四是着力打造西区沿河景观风光带,创造“人水绿共生共融的生态住区”。着重以向南北发展为主,着力打造南部滨江新城和城北工业园。
(2)着力提升沿江开发区
按照“规划高起点、目标高定位、投入高强度、推进高速度”的要求,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园区开发,大力实施“以港兴区、以工强区、生态立区”三大战略,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滨江景观建设,不断提高沿江地区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塑造{yl}的滨江城市形象。
(3)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
优先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地理位置佳、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和产业特色明的中心镇,培育一些增长极。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完善功能,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发展园区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重点中心镇积极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壮大综合实力,形成自身特色。
(4)合理发展一般建制镇
重视一般镇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一般城镇重点要解决档次不高、功能低下的问题,加快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城镇功能,将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片区职能互补、继承历史文脉、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5)逐步完善配套村庄集中居民点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村庄,村庄集中居民点要树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念,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严肃性、个性化”的要求,加强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配套各类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建设社区管理、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休闲活动、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
(6)全面提高城镇质量
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依据城镇性质,对城镇功能准确定位,明确各自分工,打造城镇的个性特色,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有效利用城镇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城镇空间结构
立足沿江、沿交通线、沿运河的区位,充分发挥水运、公路、铁路、航空联运的大交通优势,遵循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城乡统筹原则和有序协调发展原则,构建“三个一百、四大板块、五大园区、六大产业基地”区域发展空间。
1.“三个一百”
(1)打造规划用地100平方公里江都主城区
按照“南北延伸,东西扩容,中部提升,接轨沿江”的总体发展思路,在保持主城区四个片区不变的基础上,向南推进——着力打造南部滨江新城,向北延伸——加快建设城北工业园。
(2)打造规划用地100平方公里沿江开发区
沿江开发区有优良的水陆交通条件、丰富的水资源、广阔的腹地、充足的电力和良好的城镇依托,是江都未来经济发展的黄金宝地,该范围内的建设应遵循面向未来、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加强整治的原则。加快“现代工业区”、“滨江科技城”、“大江风光带”建设。
(3)打造规划用地100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组团
以江、河、湖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支撑,发展空港经济,加快打造区域物流集散枢纽,优化小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产业联系,着力变交通优势为区域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谋求区域共同发展。
2.“四大板块”
按行政区划将市域总用地(1332平方公里)分成四大板块:
(1)沿江经济板块
板块范围:含盖大桥、吴桥、浦头、郭村四个镇及沿江开发区,总用地面积360平方公里。主要功能为工业(大耗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船舶制造、木业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电配件、化工、轻纺业区)、仓储与物流、旅游,同时规划建设沿江水产养殖、沿江湿地、滩地等资源林业。
(2)城区经济板块
板块范围:含盖主城区及宜陵镇,总用地面积209平方公里。主要功能为居住、工业(以汽车配件、纺织、石化)、仓储与物流、商贸、旅游为主。
(3)沿运经济板块
板块范围:含盖邵伯、真武、丁伙三个镇,总用地面积282平方公里。主要功能为旅游、花木种植、水产养殖、机械制造。
(4)里下河经济板块
板块范围:含盖小纪、武坚、樊川、丁沟四个镇,总用地面积481平方公里。主要功能为水产养殖、蔬菜生产、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木业生产加工。
3.“五大园区”
结合交通优势,规划布置五个相对集中、规模较大、交通联系便捷的园区。五大园区纵向以京沪高速、安大公路、宜武公路、嘶华路,横向以江海高速、328国道、宁通高速、江平公路为纽带,合理分布在市域范围内。
(1)沿江工业园
兴港大道东,宁通高速南。设船舶工业园、建材工业园、机电冶金工业园、精细化工园、IT产业园,港口物流园,重点发展机电冶金、船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生物医药化工、高科技等产业。
(2)城南工业园
位于城区东南部,为一类无污染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主城区基础设施向南辐射及城市大交通资源优势,整合外资工业园、张纲配套园。
(3)城北工业园
位于宁启铁路以北、江海高速两侧,为一、二类工业用地。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优势,以江海高速为纽带,整合邵伯工业园区、丁伙工业集中区与仙女镇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纺织、工艺品制造等产业,形成水泥机械和环保机械特色产业集聚区。
(4)城东产业园
位于主城区东部,西至黄海南路,北至新通扬运河,南至骨干河,东至安大公路。依托京沪高速砖桥出入*****通优势,以328国道、安大公路为轴线,建设一个集物流、花木、工业为一体的产业园区。
(5)小纪工业园
位于小纪镇,宜武公路以北、xx河两侧。重点发展文体用品、机械、纺织、木业、农副产品加工五大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工业门类以一类工业为主,二类工业为辅。
4.“六大产业基地”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动力,产业发展以城市为载体。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搭建重点企业发展平台,坚持以沿江开发区为龙头,以中心镇重点工业集中区为支撑,整合资源,形成特色,加快建设。形成特钢生产加工、船舶制造及配套件、汽车及零部件、花木、蔬菜、现代物流六大基地产业。
(1)特钢生产加工产业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培植形成以中信泰富、诚德钢管等企业为龙头的特钢生产加工千亿元产业群。
(2)船舶制造及配套件产业
船舶制造及配套件产业以现粤海造船为纽带,加快推进造船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中海运(江苏)造船、科进船业等一批大项目建设,高起点创建大规模现代化总装厂和大型造船基地。以数字造船、绿色造船、精益造船、标准化造船为方向,以信息化改造为手段,加快改造造船生产体系,建成百亿元江都船舶工业产业集群。
(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宏运汽车和洪泉汽车零部件为基础,以女神汽车集团、江淮汽车集团、九龙客车等企业为龙头,走配套、组装、联合生产之路,提高科技含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小巨人,努力把江都建成国内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到2010年,江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突破150亿元。
(4)花木产业园
花木产业园规划建设立足于“整合、展示、引导、开发”四个方面,即:通过产业园建设整合我市现代花木产业园、丁伙、仙女、大桥三镇花木生产基地的产业资源、旅游资源,展示江都花木产业发展的成果和精品,通过以点带面,点线结合,彰显规模特色,形成集花木培育、新品种展示、盆景观赏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花木产业带。重点建成花卉苗木和地景苗木两大主产区。
(5)蔬菜基地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挥交通优势、传统优势、资源优势,快速发展高效农业,主攻蔬菜产业的发展,重点实施好“五个一”工程,即创建一个{gjj}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创办一个大型蔬菜交易市场,新建一个工厂化蔬菜培育中心,建成一个10万吨蔬菜加工企业,建立一个农民蔬菜创业培训基地,形成“五个园”即吴桥万亩高效蔬菜示范园、小纪万亩蔬菜产业园、樊川东风蔬菜产销园、郭村苏中江都绿色商贸农业示范园、武坚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把江都市蔬菜产业带建成全市高效农业示范带、生态农业观光带,成为打造“江苏寿光”的主板块。
(6)现代物流
依托江都市交通网络体系,整合现有物流资源,规划建设江都港(三江营港)物流园、砖桥综合性物流园、火车站物流园、苏中江都机场物流园四大现代物流园区。

(四)城镇协调发展规划
江都市地处扬州市域,属于南京都市圈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具备一定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为其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江都市应近依扬州,远连南京、上海,积极接受其辐射,通过建立交通网络与产业联系,带动自身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从而与所处区域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
1.与扬州市的协调
作为扬州“一体两翼”布局中的“一翼”,产业上相互补充,区域大交通设施上共享,生态敏感区保护上共建,沿江开发协调发展。
2.与泰州市、高邮市的协调
与泰州共建沿江基础产业带;与高邮依托运河强化旅游业和基础设施的协调。
3.与南京都市圈的协调
挖掘产业协作关系,创建重点卫星城。
4.与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的协调
加强三江营港口和沿江产业带建设,发挥交通枢纽优势,接受多重辐射。
5.与苏锡常都市圈的协调
发挥在建材、船舶等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苏锡常都市圈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实现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6.城乡协调发展
在市域内部各城镇之间,规划突破镇村界限,在城镇发展的产业选择、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和时序、村庄布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强协调,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实现共生共荣。现阶段重点是协调好市域给水、污水处置、垃圾处置的共建共享,协调好镇村道路衔接、水资源保护利用、农田水利开发中的权益分配。
(五)城镇体系主要支撑系统建设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指导思想是发展先进的规模工业,培育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兴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充分发挥沿江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升级
以船舶、电子、制造业为主导,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升级为目标,打造具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2)以发展旅游业和新兴产业为主,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规划应注重形成网络,紧紧围绕江都万亩沿江风光带、万亩绿色通道风光带、万亩绿色田园风光带以及滨江新城建设发展规划,精心培育大江风光、运河风景、水乡风情和红色旅游四大旅游发展区域。
大江风光区以沿江、大桥、仙女镇等为主要发展区域,建设滨江森林公园、饮水思源、大桥古街、开元寺、仙女庙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运河风景区以邵伯湖为核心,建设邵伯湖旅游风景区和渌洋湖生态旅游度假村等重点旅游项目;水乡风情区以小纪、丁沟、樊川、武坚等为主要旅游发展区域,开发“水乡神韵——里下河”等旅游项目;红色旅游区以郭村、浦头、吴桥为主要发展区域,开发“东进序曲——红色之旅”和“特色农业——绿色之旅”双色并举的主要旅游项目。
(3)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围绕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特水特经等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方向,以“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优美舒适的城市生态系统,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要从“生态立市”的战略高度,按照增强城镇长远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努力建设园林城镇;加快新区开发,建成生态示范区;作好城镇周边植被建设和水土保持,促进城市整体生态质量不断提高;加强污染治理,控制污染源,改善环境质量。
3.建立现代化交通体系
我市目前有京沪高速、宁通高速、江海高速贯穿全境, 328国道、S336、淮江公路、安大公路等国、省道纵横交错。随着宁通高速改线、新淮江公路、淮扬镇铁路、苏中江都机场等国家、省、扬州市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境内高速公路立交出入口将增至12个,不久将形成水运、公路、铁路、航空联运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4.建立一体化的基础设施
统筹建设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增强城乡之间联系,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均需统筹布局和建设,延伸到农村,形成城乡互动,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互惠互利,功能互补,和谐发展。统筹江都市域基础设施要以镇为单位,根据分级配置、分层管理的要求,明确区内需总体协调的大型基础设施,在划定各自服务的基础上,还要互联互通、互相支撑,成为体系,制定严格的基础设施规划控制措施,预留发展空间。
二、江都主城区规划纲要
我市按照“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总体思路和“打造滨江园林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主城区发展目标,优化功能布局,适度扩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强城市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城乡统筹中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构建宜居城市。
(一)主城区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随着江都城市建设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集聚、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及周边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等,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未来城市的发展态势。
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客观上对我市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几年来,我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定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市域城市化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实际要求,为顺应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集聚、集中与集约发展相结合,及时调整城市发展目标,适度扩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2.扬州“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需要我市城市发展做出新的呼应
随着扬州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沿江开发的推进,对外交通体系的打造,以扬州中心城区为主体,江都、仪征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城市未来发展框架初步形成,江都作为扬州“一体两翼”的重要一翼,我市应积极策应扬州“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在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分工、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与扬州主动协调和对接。
3.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对城市南部区域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新都路(省336)南延、宁通高速南移改道、淮江公路东移南延,由新都路南延线、规划宁通高速改线和淮江公路辐射带动的约36平方公里的区域形成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其开发建设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一轮热点。
4.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建设空间产生新的需求
现状城区工业园建设已基本完成,原有工业用地规模与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需求明显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以产业为动力,产业发展以城市为载体,这需要积极拓展建设空间,合理调整用地布局。
5.城市功能完善需要城市用地作出新的调整
现状城区商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布置在老城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暴露出与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之科研、文教资源重新整合,新址职教集团即将建成,这就需要研究商业、服务业、文教等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研究停车场系统建设和城市节点打造,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市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突出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区域互动,实现共同进步。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突出主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产业推动城市,以城市服务发展。
4.突出特色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打造滨江园林生态中等城市。
5.注重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注重城市地下空间与城市地面空间相结合,提高城市集约化水平。
6.注重规划与管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管理体制,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主城区规划范围、性质、规模及发展目标
1.规划期限
2008—2030年,近期:2008—2015年。
2.规划范围
江都主城区规划范围为:东至京沪高速及与宜陵镇界,南至夹江,西至与扬州市界(高水河、金湾河、芒稻河),北至园区东西干道(江海高速北约1.7公里),规划用地范围约为100平方公里。其中:南部滨江新城位于主城区南部,规划范围东至京沪高速南延线,南至夹江,西至芒稻河,北至现状宁通高速公路,规划总用地约36平方公里;城北工业园东至京沪高速,西至高水河,南北至江海高速南北各约1.7公里,规划总用地约为16平方公里。
3.城市职能
江都主城区是江都市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服务功能、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快速便捷的物质流通功能、高标准的生态涵养功能、有保障的水利枢纽职能。
4.城市性质
国家水利枢纽,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发展中的工商城市。
5.城市规模
根据城市发展规律,结合城市实际需要,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适当增加。初步拟定2015年主城区城市人口36万人,建设用地43平方公里;203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50 万人,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打造规划用地约100平方公里的江都主城区。根据趋势分析、发展速度预测及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预计到2050年,城区人口规模将突破70万,市域城镇化水平将超过85%。中心城市将形成江都主功能区及沿江副中心“一主一副”的双中心城市形态。

6.城市发展总目标
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实施符合江苏省情的五大战略,将江都市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强大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良的滨江园林生态城市。
(四)主城区总体布局结构
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心逐渐东移南转,按照“南北延伸,东西扩容,中部提升,接轨沿江”的总体发展思路,着重以向南北发展为主,着力打造南部滨江新城和城北工业园。
江都主城区在保持四个片区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明确各区功能。
中心区:位于新、老通扬运河之间,规划为城市商贸、金融中心。
南区:位于新通扬运河以南,加快培育发展南部滨江新城,形成集商贸、金融、文教、休闲、居住、新型工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生态城市空间。
北区:位于老通扬运河以北,宁启铁路以南以行政办公、生活居住为主,打造行政中心,进一步完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功能。在宁启铁路以北布置工业用地,工业门类以电子、玩具制造等一类工业为主。
西区:位于高水河以西,由于科研、文教资源重新整合,西区将以生活居住、休闲、景观功能为主,与扬州“一体两翼”战略相呼应,着力打造金湾河沿河景观风光带,积极融入扬州大景观、大旅游。
(五)城市对外交通及道路、广场规划
1.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 铁路
宁启铁路已建成,东西向铁路疏解和分担了部分交通压力。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客货流通频繁,现状铁路负荷较大,依据区域交通规划,近期将实施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在京沪高速东侧规划淮扬镇铁路及过江通道,便捷和苏南的联系;另在宁通高速南侧规划建设连接江都港区的铁路专用线。总体规划时需控制好铁路建设用地及其货运站场用地,合理组织交通流线。
(2)公路
现状328国道、老淮江公路、江平公路穿越城区,黄海路(新淮江公路)全线还未贯通,随着新一轮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需加快新都路(省336)南延、宁通高速南移改道、新淮江公路(省237)东移南延、京沪高速南延及328国道改道的规划建设。依托江都大交通优势,做好城市出入口及公路立交用地的控制;利用交通节点、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合理布置公路客货运站场、打造现代化物流园区。
(3)水运
城区水路对外交通主要有芒稻河向南经夹江进入长江,向北经高水河连接京杭大运河,以及新、老通扬运河沟通苏北里下河地区。由于南水北调源头保护要求,对现状宁通高速南码头功能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夹江及长江岸线,在芒稻河与夹江交汇处东规划布设码头。
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与城市土地利用和其它交通子系统协调;
?完善骨架道路网络;
?明确各级道路功能定位;
?采取区域差别化的支路网发展策略;
?重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要加强规划用地控制。
(2)发展目标
市内道路网规划重点放在各分区规划路网的衔接、跨障碍通道规划、中心城区路网完善等方面。
在城乡一体化、扬州江都区域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增加与扬州之间的联系通道。同时完善主城区主、次干路系统,适当加密支路网,形成结构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3)主城区道路网规划
主城区道路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个等级体系。
规划建设扬州——江都之间以及江都——大桥之间的快速路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的调整,有利于对中心区交通的疏解和保护;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及交通预测的结果,优化主城区主干道网络结构,完善次干路和支路的道路工程建设和交通管控设施的建设,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逐步完善各级路网之间的衔接,力争做到各级路网功能明确、衔接有序、交通流量在路网上均衡分布。
(4)公共交通规划
建设一个经济、方便、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公共客运交通一体化的系统。
?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统筹发展,体现在管理主体、政策法规、站场设施、市场建设四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
?加强中心城区公交枢纽的建设及重要镇公交枢纽的标准化改造与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的建设;
?发展扬州城市中心区、江都市城市中心区、大桥城市副中心之间的快速公交系统;
?加强江都同下属乡镇间的公交联系,方便乡镇居民出行;
?提高公交车的数量和质量,建立适合城乡公交的车辆配置结构。
(5)停车规划
?通过强化配建,增大停车设施供给;
?路外停车为主,路内停车作为补充;
?重视非机动车及摩托车停放问题,在停车场设计时尽量做到机非车位之间可相互转化,以便于今后将非机动车停车场改建为机动车停车场;
?提倡配建停车场公共化,鼓励或者强制向社会开放,实现停车位共享。
(六)主城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
保留城区{dy}水厂,水源为高水河,扩建城区第二水厂规模,水源为芒稻河。采用双水源供水,城区逐步实现环网对置供水,提高供水质量和安全。发挥城区区域水厂作用,逐步向宜陵、丁伙、丁沟供水。
2.排水
实行雨污分流制,污水处理厂在原址上扩建,收集主城区污水,打造南水北调清水走廊。
3.供电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建设和完善城市供电网络,提高供电安全性,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4.信息化
规划做到统筹布局、国家主导、资源共享,建成大容量、高速率、全覆盖的传输网络,满足近、远期发展需要。
5.环境卫生
新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进一步对老垃圾场科学处置和生态恢复。逐步完善城市环卫管理水平,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七)主城区规划建设重点
江都城区建设将突出重点、把握节点、培育亮点,加速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
1.提升中心区,加快推进旧城改造。
2.完善南区功能,加快打造南部滨江新城。
3.强化北区建设,推进城北工业园快速发展。
4.着力打造西区沿河景观风光带,创造“人水绿共生共融的生态住区” 。
三、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规划纲要
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就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机遇,加强区域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信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坚持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先行,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共建共享、管网的衔接,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应尽量实现集中建设、集中供应、减少重复和无序建设、节约资源。在基础设施共享的基础上,针对城镇和农村的设施还应满足各自的需求。结合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征,城区和各个村镇按其规模等级配备相应层次的基础设施设施,完善结构系统,提高整个区域基础设施设施的服务水平。近期重点解决城乡道路交通、给水和环境景观特色等问题。
(一)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构建完善的城乡交通规划体系,是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决条件。
1.规划目标
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构建内外高效衔接、高密度的道路交通网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江都交通发展水平,发展多方式协调、互补的交通体系;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行系统;优先发展公交,建成便捷舒适、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实现动静交通的平衡;建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有机衔接、高效有序的客运交通枢纽系统;发挥空港、铁路、公路货运及水运优势,建成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同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绿色交通,促进生态协调。
2.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内外交通协调发展的理念
江都应充分发挥其作为扬州、泰州、镇江区域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强化其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以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大力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做到“大交通”与“小交通”的协调发展。要借助区域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来促进城市的发展、提升土地价值、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一体化理念
·与扬州、泰州的交通一体化
要站在整个扬州、泰州都市区的高度来规划建设江都的交通系统,进一步提高泰州—江都—扬州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同时以交通引导土地的开发利用。
·大力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促进全面发展
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乡一体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然要求以城乡交通的一体化来相适应。
(4)坚持“公交优先”的理念
积极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5)推进TOD的开发模式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开发。在城市建设中以引入公共交通为前提进行开发。TOD作为其代表性的开发理念,是以公共交通车站为中心,利用公共交通为前提,进行高密度的商业、办公、住宅等综合性用途的高效率开发。
(6)绿色交通理念
绿色交通主要表现为减轻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以人为本、以较低成本{zd0}限度的实现人和物的移动。江都位于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源头,肩负着保护环境、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职能,交通建设发展更要与环境相适应,积极推进低能耗、绿色环保的交通系统。

3.战略措施
(1)抓住对外交通建设的机遇,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江都是扬州、镇江、泰州的几何中心,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应抓住对外交通建设的机遇,强化江都的区域交通中心地位。
·航空:应积极推动苏中江都机场的建设,完善联系机场的高速通道,促进区域航空运输的发展。
·铁路:积极推进淮扬镇铁路及过江通道、宁启铁路复线的规划建设,构筑区域“十字形铁路枢纽”,合理规划建设货运站场,进一步提升江都的区位优势;另外在宁通高速南规划建设连接江都港区的铁路专用线。
随着苏中江都机场的规划建设,扬州—江都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扬州、江都、苏中江都机场之间的联系也将更为紧密。远景规划联系扬州、江都城区、江都机场的轨道快速交通线,以满足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
·水运:加快发展江都港,适时建设夹江岸线的码头,拓展港口经济腹地。提升内河航运水平,完善干线航道网,同时应充分重视江都市南水北调源头的水源和环境保护。
·公路:加快江海高速、宁通高速改线以及京沪高速扩容的规划建设,为江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围交通环境,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新淮江公路、328国道改线、江平公路南移的规划建设,江都市域将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对外公路网络,形成以县道公路网为主的地方公路主干网。加强道路平交、立交出入口的规划控制及节点景观打造。
·管道:按照“西气东输”总体线路规划,加强气门站及管线两侧用地控制;对邵伯、真武至各石油开采井之间铺设的原油输送管道进行整合和保护。
(2)构建内外高效衔接、高密度的道路交通网络,推进一体化交通发展
·积极推进扬州、江都交通一体化发展。江都作为扬州“一体两翼”中重要的一翼,要充分协调江都与扬州之间道路网络的衔接,构建扬州与江都之间高效、高密度的联系通道。
·全面整合区域公路网及城市道路网,优化道路功能、等级结构和断面形式,重视区域间的快速通道建设,确保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系统的顺畅连接。
·优先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建成便捷舒适、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
(3)优化交通方式结构,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大力发展公交,同时要兼顾小汽车、摩托车出行需求、保障慢行交通环境,形成公交、小汽车、摩托车和慢行交通和谐发展的交通模式。
(4)稳步推进老城改造、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高度重视道路建设,以适应机动化发展的需要
·稳步地推进老城区改造、高标准地建设城市新区,不断增加交通供给。
·超前规划建设好城市道路系统,适度加密城市道路网络,特别是城市支路网络,使系统清楚、功能明确,不同等级的道路要有机协调,充分发挥整体效能。应重视道路交叉口渠化和路段港湾公交车站设计,不断xx道路通行能力的瓶颈。
(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倡导绿色交通发展模式
·完善公交线网,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市域全覆盖公交线网体系。
·重视公交场站建设,落实公交发展用地,建立衔接顺畅、换乘方便的公交换乘系统。
·主城区创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保持合理的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比例。
(6)重视停车设施建设,实现动静交通的平衡
在快速机动化的背景下,城市停车问题日益突出,扩大停车设施的供给已成当务之急。加大建筑物停车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保持动静态交通设施的平衡,实现以静制动。
(二)市域供水工程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
(1)与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江都市镇村布局规划相吻合,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区域供水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精神进行规划。
(2)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同时,兼顾供水的经济性、可靠性。
(3)符合国家有关建设方针和政策,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4)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执行国家环保局、建设部及省市等部门颁发的有关水源保护条例、规定,确保水源安全。
(5)供水走集约化道路,注重规模效益,同时,本着对居民饮水、用水安全性高度负责的精神,将乡镇小水厂逐步纳入区域供水的统一管理中来。
(6)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近远期结合。
2.规划目标
(1)推进市域区域供水进程,建立以市属水厂、沿江开发区水厂和邵伯水厂(含油田水厂)为龙头的三大供水圈,2012年供水覆盖全市。
(2)加强水源保护,落实水源保护措施,保证水源质量。
(3)管网建设与水厂建设同步进行,逐步关闭乡镇水厂,平衡水厂供水和管网的输水能力。
3.供水布局
江都市区域供水规划分为三个供水圈:市属供水圈、中闸供水圈以及邵伯供水圈。
(1)市属供水圈
市属供水圈范围为江都城区、宜陵镇、丁伙镇、丁沟镇麾村片区。
(2)中闸供水圈
中闸供水圈范围为沿江开发区、吴桥镇、浦头镇、丁沟镇、郭村镇、武坚镇、小纪镇。
(3)邵伯供水圈
邵伯供水圈范围为邵伯镇、真武镇、樊川镇。
4.市域管网规划
市域管网布置必须保证供水安全可靠,将市域水厂与水厂之间管网进行有机的连接,形成主干管环状供水。另为确保应急供水,江都供水管网与扬州供水管网联网,在328国道江都头道桥处通过实施过河拉管工程将两地供水管网已进行联网,互为应急备用水源。扬州市第五水厂正在建设,一期规模为15万吨/天,建设地点位于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该水厂在确定建设规模时,除了供应扬州本市的用水外,还结合区域供水的需要,预留了江都部分供水需求。
5.供水水源规划与保护
市属水厂以及区域重点水厂的取水水源分别为高水河、芒稻河和长江。其中,芒稻河北与高水河相通,经芒稻闸、引江闸与邵仙河相接,由引江工程西闸、东闸与新通扬运河相隔,向南经夹江至三江营,汇入长江
随着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保护和整治,将规划建立严格的水源保护区,落实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以保证水源水质。
建立水源保护区。保护区的水质应确保达到GB3838-2002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水源保护区内的水质应达到GB3838-2002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三)市域排水工程规划
江都市域结合城镇空间布局的整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按“地域相互邻近、产业结构基本趋同、地形起伏不大、污水处理规模运行经济”等原则,规划将全市分成五大污水处理分区:
主城区污水处理分区:江都市区。
沿江污水处理分区:主要为沿江开发区,含大桥、浦头两镇。
邵伯污水处理分区:包括邵伯、丁伙、真武三镇及樊川西部。
宜陵污水处理分区:包括宜陵、吴桥、丁沟、郭村四镇。
小纪污水处理分区:包括小纪、樊川、武坚三镇。
加强对城镇周边农村居民点的生活污水和工业点源污染的收集,提高污水厂集中规模处理效率。
镇区以及附近的村庄规划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镇区以及附近的村庄污水排入污水管网,送污水处理厂处理,其它村庄通过小型污水处理站装置处理生活污水,尾水作绿化用水或补充河道用水。
(四)市域供电工程规划
电网规划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建设是拉动内需的有力引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1.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市域电网规划需坚持科学、超前、集约发展的电网规划理念,着眼于江都中长期经济发展形势,科学谋划电网发展布局。
(2)根据江都电力需求发展态势,将电网规划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超前保护好电网规划项目的输电通道和站址。
(3)大力优化电网结构,实现送端与受端电网协调发展、主网与配网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电网协调发展。
2.规划发展战略
(1)全面引入20千伏供电,推进配电网发展方式转变
用十年左右时间将10千伏配网全部过渡到20千伏,一方面要对已有的10千伏线路进行充分利用,加强检查和改造,另一方面要对新建的配电线路坚决推行20千伏供电。依托主网规划进行20千伏配网网架的研究。
(2)务实推进“两型一化三新”规划建设理念
以“两型一化三新”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规划理念为指导,合理布局市域输变电工程和装配式变电站。
(3)贯彻电力线路“三沿”要求,创造社会效益
按“三沿”要求建设电力线路,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满足城市景观要求。新(改)建线路力争做到“沿路、沿河”布置,并着力调整现有走向不规范的线路,让出城市建设用地。
(4)加强配网项目储备,实现城乡一体化配网建设
加强配网项目储备,特别要关注农村地区配网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配变及线路过载、电压低、电压不稳等公众较为敏感的问题。
(5)推进标准化设计应用,坚持电网节约化发展
继续贯彻“增容、升压、换代、优化通道”的电网技改“十字”方针,把基建与技改作为推动电网发展的“两个轮子”,更加注重技术改造,改善电网结构,提高技术含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内涵式发展。
(五)市域信息化规划
进一步加强市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市域光纤环网,根据通信业务需求,在信息化集中区域建设综合信息接入点,将宽带城域网延伸至村镇。引导镇村运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业集聚区和农业示范区电子商务应用普及水平,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低成本推进农村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市域信息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和网络化。
(六)市域环境卫生规划
1.规划原则
技术先进、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城乡一体、区域共享原则;市场运作、科技先导原则。
2.江都市环境卫生总体目标
2010年,从现有环卫设施、设备整合和完善入手,逐步提高环境卫生水平,使环境卫xx展水平达到扬州地区的先进水平。
2020年,基本形成一个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实现全社会、全行业、全过程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收运、中转、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处理集中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目标;达到功能齐全、服务{yl}、环境优美、市民文明的现代化标准,成为苏中环境卫生的优秀典范。
3.规划内容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要从促进城乡生态系统良性演化的高度出发,从现状分析与评价入手,实现城乡生活废弃物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使环境事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1)固体废物收运与处置系统规划:包括收运设施、设备和处理处置设施规划,老填埋场的处置与生态恢复。
(2)保洁系统规划:包括道路清扫保洁、水域保洁管理,废物箱、洒水或冲洗车等规划。
(3)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规划及环卫工作场所规划:包括公共厕所、环境卫生停车场和作息场所等规划。
(4)环境卫生管理规划:包括环境卫生管理体系、产业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等规划。
(5)村庄环境卫生整治。
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应实行垃圾袋装化,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确定生活垃圾收集点和收集站位置、容量。积极鼓励农户利用产生的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现有机垃圾资源化。
(6)环境卫生应急系统规划。
遇到突发垃圾增量时或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环境卫生系统应具备的相应处置能力。
(七)市域燃气工程规划
围绕西气东输天然气管网的完工和城市气门站的建成,城市将采用管道燃气加瓶装液化气两结合的方式为生产生活供气。近期要提高管网覆盖率和加强住宅小区调压站的配套建设。
各镇村宜以瓶装液化气加沼气的方式,大力提高农村可再生燃料资源的利用率,满足环保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八)市域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统筹就是统筹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避免城镇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扩散,实现区域污水、垃圾等集中收集、处理、控制,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突出市域城乡环境保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九)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市域需建立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综合体系,综合防灾目标应与城乡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相适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宏观控制、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的原则,在城乡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加强管理,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江都城乡未来发展规划一(转) - 爬上墙头等红杏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