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大宗教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位国王

 

文/周晓明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分别创立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但在三大宗教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位国王却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伊斯兰教传播的欧麦尔一世更是难以知闻,对此笔者周晓明在世界通史的基础上,再补充相关的和宗教知识,分别对在三大宗教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位国王做出解读和评点。

阿育王,约公元前304年-公元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他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也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各帝王之首。

他的祖父旃陀罗笈多公元前3世纪时创立了孔雀王朝,并击败了入侵的希腊人,他的父亲宾头沙罗巩固了这个国家,并向南扩展了国土,累计攻灭了十六个国家。站在祖父两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着创造更大历史业绩的有利条件。他18岁时就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公元前273年父王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王位争夺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见一斑。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曾征服过湿婆国等,规模{zd0}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次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但也造成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人间惨剧。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权欲所遮盖,这时终于被恻隐之心所唤醒。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在阿育王时代,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虽然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影响性还远远不如当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更未传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区。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xx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

  阿育王亲到各地去朝礼佛的圣迹,修建佛塔,访问有名的大德高僧,阿育王塔又在全国的名胜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导,使大众都能看到佛的教诲。这些文物至今还在那里屹立不倒,成为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xx瑰宝。

  阿育王倡导的正法,包括以下这些基本内容: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顺父母和对待亲戚。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要对其他宗教宽容,和平共处。这些内容,体现了佛教正法的基本精神!

  现在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阿育王寺,其影响可见一斑。最近其事迹还被制作成,是一部极为震憾心灵的史诗般巨片。周晓明认为如果没有阿育王极力宣扬和弘法,那佛教远不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其影响就非常有限。

君士坦丁一世(大帝),公元272337,罗马皇帝。他是世界历史上{dy}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曾在313年颁布米兰诏书,承认基督教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并于330年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将该地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外,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欧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称为西方的“千古一帝”。

  君士坦丁约于28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的内苏斯镇(今日的尼什)。他父亲是一位xx的高级将领。君士坦丁在戴克里先皇帝的宫廷所在地尼考米迪亚度过少年时期。戴克里先305年让位,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就成了罗马帝国西半部的君主。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翌年去世,他的xx要求君士坦丁当皇帝,但是另一些将领反对这一要求,因而爆发了一系列的国内战争。战争一直到312年君士坦丁在罗马附近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击败他的{zh1}一个劲敌马克森提乌斯时才告结束。

  君士坦丁成了罗马帝国西半部名正言顺的统治者,但是东半部却是由另一位将军李锡尼统治着。323年君士坦丁主动出击,于324年在亚德里雅那堡和克里索普利斯打败了李锡尼。他从那时起到337年逝世时一直都是罗马帝国{wy}的君主。

  君士坦丁究竟何时开始信奉基督教我们不得而知。最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在米尔维安大桥战役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闪耀着十字架样的火舌与这样的话:“这是你克敌的迹象。”不管君士坦丁怎样或何时成为基督信徒的,他总是非常热衷于基督教的发展。他最早期的行动之一就是颁布《米兰敕令》,根据这部敕令,基督教成为一种合法的、自由的宗教。敕令还要求归还先前迫害时期没收的基督教教会的财产,规定星期天为xx日。显而易见,在他统治期间改信基督教会增大在政治上谋到高官显位的可能性。他的法令给予基督教各种不同实惠的特权及税收豁免权。几所属于世界最xx的教堂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建成的,如伯利恒圣诞教堂和耶路撒冷圣墓(耶稣墓)教堂。

  仅就君士坦丁作为罗马{dy}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所起的作用就可以使他在本册中有一席之位。况且他的另外几个举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y},他重建并大规模扩建了古老的城市拜占庭,把它重新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并定为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名伊斯坦布尔)曾是世界上{zd0}的城市之一,直到1453年仍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

  君士坦丁对基督教派的内部事物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了解决阿里乌和亚大那西(两位神学家提出了相互对立的学说)的信徒之间发生的一场论战,君士坦丁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基督教{dy}次会议(325年)。他在会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会议通过了《尼西亚信经》,结束了这场论战,《尼西亚信经》成了正统的基督说。

 他信仰基督教并制订出鼓励该教发展的许多政策,使基督教从一个受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起了重大的作用。其主要功绩有:1废除“四帝共治”;2划分全国为四大行政区,行省、军政改革;3迁都君士坦丁堡;4“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

现在估计全球约有20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周晓明认为这和君士坦丁大帝的当时积极倡导而是密不可分的。

  欧麦尔一世公元586644年,阿拉伯哈里发(634644年在位)。欧麦尔一世,全名为欧麦尔·伊本·哈塔卜,来自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莱氏部落哈希姆族,是早期追随穆罕默德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穆罕默德最忠实的信徒。欧麦尔拥有铁一般的意志,与先知共同经历过“出走麦地那”、“壕沟之战”等重要考验,常常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扭转局势。他和{dy}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被称为“先知的两大辅弼”。

  632年先知去世之后,在欧麦尔的支持下,同属哈希姆族的阿布·伯克尔击败了“辅士派”、“阿里派”、“倭马亚派”等派系的挑战,顺利成为{dy}任哈里发(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人)。在阿布·伯克尔的培植下,欧麦尔也顺利成为继任哈里发的人选,并在634年阿布·伯克尔去世后当选为第二任哈里发。这两次平稳过渡,维护了阿拉伯人的团结,为他们接下来的大幅扩张打下了基础。

  欧麦尔一世即位之后发动了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征服运动,这些征服运动灭亡了波斯帝国、打垮了拜占庭帝国,改变了旧大陆1/3居民的信仰,也{yj}性地改变了中古时代诸文明的地理分布,发动这些对外战争,让叛服无常的各部落各氏族同麦地那统治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在同仇敌忾中巩固和发展阿拉伯人的联盟。同时,对外战争打着传播伊斯兰教的旗帜,符合让更多的人皈依在真主之下的教义。

  635年,阿拉伯人兵分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东路大军在号称“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将军的率领下,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雅穆克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人的扩张欲望。叙利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此东进可以进军波斯,北上可以进军中亚,本身也是富庶的膏腴之地。占领叙利亚以后,阿拉伯人乘胜挥师东进,由赛尔德担任东征总司令,面对腐朽如枯竹般的萨珊波斯帝国,其势几如秋风扫落叶。637年,卡迪西亚一战,力挫波斯xx,占领伊拉克。嗣后进入伊朗高原,深入波斯腹地。642年,尼哈温战役彻底击溃了{zh1}的波斯大军主力,一举消灭了具有1200多年文明的波斯帝国。与此同时,由xx统帅阿慕尔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是捷报频传。640年攻入附属于拜占庭的埃及,641年攻陷亚历山大港,642年占领开罗,将埃及这个“拜占庭帝国的粮仓”收归哈里发所有。

  欧麦尔为何能够取得这么辉煌的战绩?欧麦尔一世个人出色的领导能力是主要的因素,欧麦尔极具战略天才,总是能将xx在恰当的时机投入恰当的地区,在他统治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军事统帅得到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如哈立德、阿慕尔、赛尔德等,成为帝国扩张的骨干。欧麦尔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组织动员者,充分发掘了广大部落民的作战能量,宣布为安拉战死,可以直接升入天堂,在物质上则以丰富的战利品作为刺激。欧麦尔给予新征服的地区的人民以相对的宗教宽容,这使得阿拉伯人比较能得到征服地区的接受,但规定改信伊斯兰教者可以免除人头税,则有利于伊斯兰教的传播。

  说到此,还必须说说欧麦尔的国内政策。他可以说是阿拉伯帝国内政体系的真正奠基人。他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铸货币,全国流通;置金库,平衡收支;设年俸,按等级分配;置法官,以健全司法。在新领土上,凡波斯和拜占庭两国王公贵族的土地,逃亡者、阵亡者的土地,一律收归国有,成为穆斯林大众的土地,当地居民则仍操旧业,耕种土地者缴纳土地贡税,不奉伊斯兰教者,还要征收人丁税。禁止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外夺取或购买土地。为保持阿拉伯人的战斗力,规定官兵必须远离城市,驻扎在郊外的兵营,后来伊拉克的库法城和巴士拉城,埃及的福斯塔特城,都是由“帐幕兵营”发展起来的。欧麦尔还xx伊斯兰历法(希吉莱),以穆罕默德迁麦地那之年(公元622)为伊斯兰纪元起始之年。这些政策,与阿拉伯成功的征服密切相关,许多都成为阿拉伯帝国长期的根本制度。

  644年,正当欧麦尔的事业如日中天,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之时,欧麦尔被一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奴隶刺死。但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扩张并没有随着欧麦尔的心脏一起停下来,这场大扩张运动一直延续到750年前后。

  周晓明认为在欧麦尔一世的手中,阿拉伯帝国才是真正形成。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欧麦尔一世的影响仅次于创始人穆罕默德,而显然要大于阿里、穆阿维叶等人。

 现在全世界信仰这三大宗教的信徒约有四十多亿,占了全球人口的一半还强,而这三位国王对三大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故我们无论是信仰者还是无神论者,都因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曾经所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