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湖》杂议 (文:徐刚)_中央芭蕾舞团_新浪博客

    2009年8月14,15两天,中芭{dy}次在天桥以低票价回报观众。两场《天鹅湖》的演出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了。这是全体舞蹈演员和舞美工作人员,转战澳洲,顾不上休息和身体的疲惫,为大家献上的玛卡洛娃版《天湖》。坐在观众席上的我,一边看一边感慨万千。回家后更是浮想连翩...

                                        高水平  低票价
    首先,我要对每一个参加演出的演职员表示敬意。当我们还忐忑不安地为大家的体力担心,为这么短时间里的“中转洋”而心里没底时,是他们用最认真的态度,最全心的投入,把这两场演出出色地完成了。
    启敏所表现出的超凡自信和稳定;张剑一如既往的全力以赴,严谨和沉着;李俊勇敢战胜病痛的毅力和特有的洒脱;盛世东的技术飞跃和表演的日趋成熟,都是这两场演出令人欣慰的巨大收获。{dy}天的天鹅与王子,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物,是角色,完整而又默契的双人舞,只能让人们沉浸在爱情故事的跌宕起伏中。而第二天的一对,xx让我们在欣赏古典芭蕾的xx线条和刚柔并济。是主演们的出众表现又带动了其他的演员。吴焱从《火鸟》中“涅磐”了,他明白了古典与现代的区别;小曹和思园的扎实技术功底,朴实无华的表演,让我们不再手心捏汗,提心吊胆。我们的众多演员里有刚刚走出舞院校们的孩子们,更有莫斯科比赛的金银奖获得者从他们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中芭的现状和实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再加上,勤劳的刘炬指挥着全世界为数不多的专业芭蕾舞交响乐团,全身心地投入演奏;舞美方面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构成这两场演出的圆满成功。而相对这次刻意的低票价,我个人意见,剧团的长期投入,日常消耗,演员每天的汗水,xxx共同努力换来的艺术精品,{jd1}是无价的,可以贵一点。

                                原始版  篡改版  铁艺版  玛奶奶版
    我从1987年进团就开始参加《天鹅湖》的排演。当时演出的据说是苏联专家留下的1958年版。(之前的剧照里,我还看见过王子是穿带跟的舞鞋的)跟现在的众版本相比,{zd0}的区别是三幕的“黑天鹅”双人舞。音乐是那段巴兰钦编的“柴双”的音乐。舞蹈中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情节,是王子把二幕湖畔捡起的白天鹅的一根羽毛,从袖管里拿出交给黑天鹅,她夺过来后交给了魔王...这个版本我跳到三幕双人舞之前经常会犯困,在宝座上坐着看完四段代表性,直接跳双人舞,真是不困都难。后来,我们几个王子自作主张,常常从宝座上开溜,到侧幕里活动活动再坐回去。那是我中芭生涯的开始,我演过四人舞,王子,更主要的是我演过华尔兹,我了解如何当一名合格的群舞演员。
    后来为了重新做服装和布景,1996年我们有了全新版《天鹅湖》。最令人难忘的是李克瑜老师设计的西班牙服装:四个随从的貌似鱼雷的帽子,配上眼罩,无数褶子而又高开气的黑红女裙,让跳这段舞的宏澜和李宁累极了。我们还在一幕中加了王子的独舞,改了三幕黑天鹅双人舞,跳的是森下洋子版。而四幕后半部分,我们“偷”了今天才买到版权的“玛奶奶”版。记得我从英国回京的那天,也就是2002年的{zh1}{yt},这个版本,以王启敏的FOUETTE{zh1}接圈摔在地上而锁进了历史的百宝箱。
    2003年团里决定重编《天鹅湖》,请来易立明做舞美设计。舞蹈则由王才军和李颜负责创编。当时曾经想颠覆传统的题材,编一个“跳水王子”的故事,可惜被否了。整个舞蹈创作用时很短,二,四幕几乎没有动。记得当时冯英拽着我开始了“黑天鹅”双人舞的修改,我们在舞蹈里加入了魔王的参与。三幕中李颜编了俄罗斯舞。二幕“三大天鹅”里,居然还被我加进了中国的“点翻身”。文芳的一幕华尔兹也令人耳目一新。大家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服装中,有穿波希米亚风格的大臣,有穿“皮裙”的黑天鹅,群鹅没了羽毛只有头顶上的一撮毛。所谓的“铁艺”,分别出现在二幕的舞台上,xx是铁杆一排又一排;三幕的大柱子是两个大长铁笼子。(差点让我们的演员在笼子里站一幕戏,后来用假人代替了)而更加可笑的是宫里的座椅都是残疾轮椅改装的。新娘们是被人推出来的,{zh1}慌乱时,还要被推来推去。记得为了这轮椅的整齐,黄团亲自指挥,练了无数遍。。。多媒体用于四场搏斗时的场面,大概是那次{wy}比较成功的闪光点。的确那个《天鹅湖》像一出闹剧,因为太相信所谓的高科技多媒体,留下来的只能是我们记忆中的一段趣闻。然而古典芭蕾特有的技术技巧,《天鹅湖》独特的表演风格依然锻炼了朱妍,张剑,王启敏,李俊等一批演员,尽管它是铁艺版的。
    玛卡洛娃的到来,让我们时隔多年又有了演出《天鹅湖》的机会。如果一个芭蕾舞团没有《天鹅湖》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芭蕾舞团。感谢赵团长为我们引进了这个比较先进的,世界公认的版本。无论是舞段(其中有阿什顿的编舞),还是舞美,都让我们大开眼界。油画般的色彩,决不刺眼的灯光,讲究的服装和头饰,舞蹈中每一个人的特长发挥,都是那么的具体,细致而又不死守成规。特别是四幕的大量的交响化的编舞手法,队形转换,让我们感叹舞蹈的魅力,不光来自主要演员的双人舞,变奏,也能出自群舞们的不断变化和整齐划一。同样也是因为我们拥有了这个版本的《天鹅湖》,才有了登上英皇剧院的可能。我想我们每个中芭人都会好好珍惜这个版本的。

                                          七只白天鹅
    8月12日央视“艺术人生”专栏为中芭录了一次专集,其中一个环节是请在场的白天鹅扮演者上场,当白淑湘,赵汝蘅,冯英,朱妍,张剑,王启敏,管文婷走上舞台时,朱军诙谐地说:“多来咪法索拉西,正好七个。一代更比一代高”。是啊,岁月不饶人。看着七个代表性的人物,让我们感慨中芭50年的风雨历程。白老师,赵团长演的全剧,我没看过。但我记得1989年建团三十周年之际,江总书记来看过一次新老演员共演的《天鹅湖》,赵团跳的序幕,白老师跳的第四幕,孙正廷,王才军,张丹丹,李莹,王珊,魏东升,潘家斌和我都参加了演出,那是一次盛会...
    而我的舞蹈生涯中也正好跟七只白天鹅合作过。王珊,张丹丹,冯英,李颜,蒋梅,张剑,朱妍。记得我的全剧首演是在广州。之前在北京只跳过第三幕,我和王珊排在第五组,那种等待是那么的漫长...1992年出访台湾,我和冯英的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可惜她的突然生病,让我不得不临时与丹丹合作...之后有过我同时和冯英李颜合舞的经历,上下午同不同的舞伴排练,那是我最累也是最长功的一段日子...和张剑在苏州开明剧院跳“天三”时,双双趴在台上的窘相,现在还记忆犹新...而朱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刻苦,由群鹅里的头鹅,跳到了白天鹅,她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自我的超越,而今更是以剧团的“大姐大”身份,带领全体演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再创辉煌。
    记得有{yt},一位演员开玩笑问:《天鹅湖》的音乐,是不是在我们死后还会在芭团回荡?我想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它从1876年完成作曲,1895年最终定稿首演,已经过去了200多年,它已经成为了不朽。我们早晚都是会离开的,《天鹅湖》应该不会,中芭也应该会永恒的。只是盼望着有{yt},世上存在一部成功的中国版《天鹅湖》。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天鹅湖》杂议 (文:徐刚)_中央芭蕾舞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