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2010河洛文化庙会_重庆崽儿_新浪博客

    今年是从事零售业近9年来{dy}个和家人团聚的春节,正月初三,全家到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观看2010年河洛文化庙会,今日抽空发一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照片供大家欣赏。

 











  踩高跷民间艺人

 



  民俗传统婚礼仪式





  

   旧县背装

    --融独特造型于简洁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西店村位于嵩县西南部,属旧县镇所辖。旧县背装始于清光绪3年(1877年),由孟州人李英科随父李装奇逃荒至此传人。李氏父子先后在旧县镇河南村和大章乡大章村落脚,最终在旧县镇西店村定居。当时背装由火神社承办,用于取悦神灵,祈福消灾,保佑平安。解放后,经历代艺人不断改良,逐步发展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西店背装是集民间铁艺,彩绘,彩塑和剪纸为一体,以其精,奇,妙,险,绝味主要特色,以惩恶扬善,仗义安良,歌颂爱情,尊老爱幼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为主题,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了人们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尚。

     近年来 西店背装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西店艺人的努力下,已由最初的5跺发展为13跺,所能表演的节目由原来的几个发展为60多个,曾多次走出嵩县,赴洛阳,南京等地演出,普遍受到省内外观众赞扬。

  








  南庄木偶戏

  --南庄村木偶剧社处于汝阳县陶营乡,这里东接平顶山汝州市,西伊川,嵩县,南靠汝阳县城,北于龙门石窟相望,又座落在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上,可谓地势平缓,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流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在这里虽是演员八、九个、钎子不足三十挂、全剧社的固定资产也不过万余元的“小玩艺”,但在这方圆数百里却{dywe},她表演形式新颖别致、技术性强,因而颇受群众、特别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得欢迎。南庄木偶戏在当地方言中称作"肘偶戏",是我国傀儡戏曲剧种中杖头木偶戏的一个组成部分。追本溯源她应是清代杖头木偶,遍布晋、陕、豫三省交界处那个兴盛时期的孓遗。

    据当地老艺人李龙涛介绍:南庄木偶剧社诞生于19世纪末,当时的木偶表演同“玩明场”(即戏曲舞台表演)一样,“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分得十分清楚,现在剧社任保持这样的行当分工,目前剧社共9名演员,其中{zd0}年龄77岁,最小年龄55岁,平均年龄66.67岁,由于后继乏人,已到了失传消亡的境地,待抢救、保护和传承。







  孙氏十六挂转秋

   --孙氏“十六挂转秋”发明创造于明朝中期嘉靖年间,在孙氏先祖孙希贤带领下,协助同族人能工巧匠,历经多年努力试制而成。

    孙氏“十六挂转秋”分上、中、下三层,整个秋体雄伟壮观,上部帅字旗迎风招展,一名勇士在15米高处蹬秋表演,中部由2名壮汉在两个转秋间操作台上手推脚蹬,下部在一根冲天柱的两个转轮上,悬挂内外2层16个秋千,分别按正反2个方向同时转动,随着号子声,十六个秋千转荡起来,浑然一体,悠然自得。

    据孙氏家谱记载,孙氏“十六挂转秋”技艺流传长达4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曾流传分布于北京,南京国都皇宫中,洛阳福王府宫内。xx皇亲国戚,宫女,妃嫔享乐健体,近代流传范围多集中于洛阳市孙家村。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2010河洛文化庙会_重庆崽儿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