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来访者是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来到咨询室的。咨询开始时他和父亲在接待室等候,来访者的母亲在咨询室内为咨询师介绍情况。
来访者小王,男,28岁。3年前被公司辞退,从此再没有工作。家里人给他介绍工作他也不想去面试,有一次硬逼他去了,他到了公司就要求每月6000元的工资,结果当然是没被录用。后来他干脆不想出门,哪里都不想去,就在家里窝着,也很少给其他人打电话,也不怎么吃东西。
母亲简单介绍情况后,小王进入咨询室,与咨询师单独对话。一进门,小王就给了咨询师很深刻的印象,他头发长长的——并非经过修剪的长发,而是很显然很久没有剪过。身体消瘦,身形有些佝偻。
进入咨询过程后:
咨询师(以下简称咨):你好,刚才我听你母亲简单介绍了一下你的情况,我很愿意为你提供帮助。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好呢?
来访者(以下简称访):(松松垮垮的坐在椅子上,吊儿郎当的样子)不用人帮,我挺好的。
咨:可是通过和你母亲的交谈,我发现她很担心你,她希望你能和我好好谈谈。
访:我没病!都是他们非把我弄到这来!我活得挺滋润的,就他们瞎操心,嫌我不给他们挣钱了!
咨:你误会了,并不是说你有病,普通人也都会有心理上的困扰,也需要别人的帮助。
访:得了得了(连连摆手),您也甭说这个了,反正我爹妈是非让我上这来一趟,我今儿来了,也算了了他们的心愿了,省得他们老叨唠我。您也甭忒操心,咱俩就在这儿坐一钟头,您这份钱也算白挣上了,多好!
咨:那既然如此,反正咱们还得再在这里呆将近一小时,那咱们就随便聊聊吧。
访:行,您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咨:听说你有三年没上班了,每天在家不用挤车上班,一定特别舒服吧。
访:那是当然。想干啥就干啥,谁也管不着我。
咨:那每天都做些什么呢?
访:也就是打打游戏上上网,吃饭,睡觉,发呆。
咨: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啊,我也是随便说说,我觉得听起来你每天的生活有点单调啊。
访:有时候可能也有点吧。
咨:那怎么不想去找点其他的事情做,或者去学点什么呢?
访:我不是说了吗,你别打算劝我,我谁也不听!
咨:不是的,我并不是想要劝你,我们只是随便聊聊嘛,我只是很好奇你为什么不想去上班。
访:因为没劲。
咨:没劲?什么事情没劲呢?
访:都他妈没劲!干了活、有本事没人搭理你,那帮没本事的倒爬的挺快!
咨:我想,你是觉得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很气愤。什么人是没本事却爬得很快呢?你以前的同事吗?
访:妈的这世道,谁不是那样啊。就说我那帮同学吧,上学时候都没我学习好,现在一个个都混得挺好,每月三、四千拿着。他们为什么啊?还不就是靠溜须拍马,要不就是靠老爹的关系、走后门。像我这有真本事的,可不就在家呆着了么,我也不给他们当跟班儿的去!
以上文字转贴自华夏心理网BBS。
标签: , ,
一个很经常的咨询案例,首先从建立咨询关系开始.
1.咨询人员遵循着基本的咨询原则进行.用泛化安抚技术开始让来访者缓解咨询焦虑或求助焦虑.——每个人都会有….
2.用现实经验模式的解释技术进一步了解来访者信息.—-不公正的待遇…
我认为有些不足影响了咨询效果:
1.来访者明显有抵触情绪,但运用提问技术时封闭式问题显多,这样在咨询的初级阶段缩小了谈话范围,不利于收集丰富的信息,并且使来访者感到压力,引起进一步不合作.这里用开放式的问题建立的关系可能会好一点,等到觉得了解的情况可以了,再用封闭式问题回收思路.所以本咨询显然{zh1}没有确定核心主题,我认为与咨询起初的狭窄进行有关.
2.咨询者的提问中有隐约的对来访者行为的偏见,如,一定特舒服,生活单调等.也会影响咨询效果.
咨询者精神颓废,心理和行为的控制都差,行为矫正吧!
我还不如说父母狠狠心赶他出门或一走了之,让他自己成长成熟起来.饿肚子有必要先来进行,呵呵!(这可能有点犯咨询禁忌,擅自出主意,咨询避免主观出主意)
所以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不能仅仅针对儿子,需要继续进行家庭咨询.
咨询是面对面的,我在这里纸上谈兵可能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现实有效的咨询是很难把握的.我是心理学专业的,但不熟谙咨询与xx,需多多求教学习!
1.关于他具体应用的咨询技术,不是很了解,通篇了解下来认为咨询面较局限,由于先入为主的印象,咨询师没有旁敲侧击有关当事人的家庭、教育、和人际交流的背景。
2.对于该当事人的印象,应该是无法接受社会现实,不能良好适应社会的人。仍然未脱离学生时代的单纯。有逃避责任和隐世的感觉。当发觉理想与现实脱节,没有积极寻求自身落差,反而发泄在他认为对他不公平的周围环境。
3.如果我要继续这个谈话,也许将选择突破现有话题,选择他感兴趣的内容,如网络等;放松当事人的抗拒心理,然后涉及到他的家庭、学业和交友情况。大致了解后再回到主题。
我的专业知识很少,所以说不出什么具体的方法。不过我感觉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的想法,认为外面的世界就是黑暗,所以自顾自的郁闷,空虚。我想,这其中有些是因为过去的某些经历或者看到的某些案例使他们畏惧,害怕,所以缩了回去,钻进自己的“壳”里。有些是一味强迫自己生活在童年的环境里,不用为任何事负责。还有别的什么一时也没有想到。
楼上那个案例,我认为,除了对小王进行进一步的xx,还应该和他的父母谈谈,了解他思想的成长环境。
心理问题:
社会适应不良
外表极度自负,实则极度自卑(不自信)
不敢面对现实
我认为:解救的办法是
1.首先应使小王迈出家门,避免自闭.可以与家长合作(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小王和一些乐观积极的朋友多在一起呆会,这些朋友{zh0}是以前的老朋友,并了解小王的状况,愿意合作.
2.咨询者也要和小王交朋友,多在阳光下谈一谈(朋友式,非说教式),要循序渐进.因小王现在厌恶、畏惧工作,也不喜欢听教导,不如先避开这些话题,先让他从心理上放松下来。要让小王喜欢和你交谈。
3.与家长合作了解小王的“真本领”有哪些,通过听他诉说分析以往的经历,真诚理解其不平的遭遇,透析其心理障碍。在小王心理状态调适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其不再抵触社会生活的时候,给其鼓鼓劲,增强自信心。同时逐步指出其思考欠妥的地方,纠正不良状态。也要让他明白自己的责任(不是靠说教式)。
对于这个人恐怕更重要的是精神检查。
根据一开始的描述,这个来访者给我的直接印象是接触有问题,母亲的首先介入让人想到精神分析中一个经典的假设:强大的母亲和过分亲密的母子关系会出现一个精神分裂症特征的孩子。但本文没有谈及母子关系。三年持续的懒散。社会接触差的问题多数在精神分裂症出现。
咨询记录不知是否完整,也没有记录来访者有多少问题没有回答或回答的投入程度,语言上的阻抗不能xx反映一个人的态度。在清楚问题之前讨论方法是不合时宜的。
另外了解为何被辞退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那之前才有清楚地父母以外的人员接触史。
螳螂老兄提到了抑郁问题,可能性不可否认,但向这样表现的抑郁症是不常见的。没有自知力的抑郁症通常是重度抑郁,而且一般不会有文中描述的如此清晰的阻抗。咨询师如果{dy}次接触只有这点咨询记录。恐怕是太急于进入xx程序了。
在心理咨询中首先要作的即是初次评估,根据结果再进行判断、分类。因为咨询和xx是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和目的都不同。有些情况可以在咨询中就轻易解决,而另一些则需要正规的心理xx。一般评估在三次面谈以内就可以完成,除非特殊情况,可以在和咨客商讨后延长。
对病例而言,仅仅一次评估是不够的,咨询师需要对其作了充分评估后才能考虑如何着手xx,是配合xx还是单纯的心理xx,又或是转诊,甚至建议精神科医生一同评估。
初次访谈十分重要,因为并非所有心理障碍者都适合做心理xx。他的经济情况,家庭环境,生活工作状况,成长史,既往史,求治动机等都可能会影响xx的进行。
所以,在没有对患者的情况作充分评估前不宜于匆忙下结论,或马上开始xx。只需保持平常心即可。静观其变。
何况曾有一句xx师的名言:一个糟糕的开始往往并不意味着一个同样糟糕的结局。
“他妈没劲”-----------强烈的挫败感
“干了活、有本事没人搭理你”---渴望收到重视
“那帮没本事的倒爬的挺快”----好强,竞争性强
“那怎么不想去找点其他的事情做,或者去学点什么呢?
访:我不是说了吗,你别打算劝我,我谁也不听!”
------强烈挫败感导致极度没有自信,隐台词“我什么都不敢去
做了,但我要面子,所以还要表现出不羁--留给自己
{zh1} 一点尊严”
“妈的这世道,谁不是那样啊。就说我那帮同学吧,上学时候都没我学习好,现在一个个都混得挺好,每月三、四千拿着。他们为什么啊?还不就是靠溜须拍马,要不就是靠老爹的关系、走后门。像我这有真本事的,可不就在家呆着了么,我也不给他们当跟班儿的去!”
------这句话我认为仍说明患者强烈的挫败感笼罩下的竞争意识的
体现,后半句是虚荣心的结果。但也不排除提示自知力
丧失。我倾向前种看法。
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我做的推测是:
此患者家境不错,父母从小宠护有加,加上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以说如社会之前一帆风顺;但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尤其在大学期间应该很少参加学生会一类的活动(家人应该也很少鼓励此种行为);性格偏内向,情绪和行为自控能力差,强烈的竞争性和虚荣心。
感觉他不太象抑郁性神经症
xx方面:使患者尽快恢复自信是至关重要的!
三方面入手:1. 挖掘患者的优点,建议或鼓励使其重新体现出来,并使它得到多人的认可(患者很在乎他人的看法,这样不好,但目前应设法使其恢复自信为首要目的,故稍作让步)。
2 .改正首要缺点,即助其纠正社会接触不良。 走出家门是{jd1}必要的!但我认为应让患者通过接触生人(患者爱面子,不会想让朋友或熟人知道自己现在的情形,所以才天天待家里,也少打电话给人)达到这个目的,在新的氛围里纠正缺点,重建信心。
3 .可以和2同时进行,主要是在患者初步建立起信心后,逐一分析其性格缺点并改正。
三年不短了,再不控制,心里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xx,整个人可能就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