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作)字的起源
在古文字里,乍就是“作”字。对于这个字,传统的解释是“用耒翻土耕作;一说是表示缝制衣服”。我认为这个解释不确。故此提出新的看法。这个字的起源当与使用“腰机”纺织有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蚕缫丝国家,最早的丝织品出现在良渚文化中。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有麻布的印痕,可见纺织技术相当进步。汉代画像石有不少反应纺织的内容,汉铜贮贝器盖上的纺织场面清晰可见。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纺织贮贝器盖上,铸造了一组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席地而织的形象。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用足蹬卷经棍,右手持打纬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而“乍”(作)字正是反映古人使用腰机纺织的情景。
“乍”字,在甲骨文中有繁简二式,通过繁式,可以看出,那是一个跪坐的人,用“匕”表示,使用腰带织机织布的情景。乍字上边有一个平放的“丰”字有纵有横,是卷经棍和经线构成。后来丰字简化成一个平放的“丁”字,纵横的情形没变。匕,丁(平放)合起来构成古文“乍”(作)字。
文字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紧密相关的。是大众化的东西,造字也是大众参与,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能见而可识,察而见义。字的音形义紧密相连。故此,必须是熟悉的食物才可以造字,不熟悉,不常见的,太细小的东西不会用来造字。造字又必须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原则。而我们今天的“乍”(作)字,就是一个人,坐在那里,纺织的情景。读音也是ZUO(坐),这样音形义紧密相连。下面的图就是纺织的情况,纺织、穿衣对人们来说太重要了,可以做这个字起源的参考。
“乍”字起源的这种看法,是我的新探讨,希望得到专家的肯定与支持。
(苦草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