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仁庆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会议,包括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在内的76个项目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纸,从唐朝起直到现在流传了1000多年的时光。它的生产技艺仍然较好地被保存并传承下来,这在全球也属凤毛麟角。宣纸也是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用纸,使得书法和国画不仅有水墨奇趣、艺术品味高,而且能耐久保存、价值连城。试看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书画,至今仍完好如初。宣纸这种文化承载体,是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取代的,把国宝的头衔授予宣纸是当之无愧的。
宣纸由来众说纷纭
宣纸是什么时候问世的?迄今说法不少,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
一是东汉说。相传蔡伦有一个名叫孔丹的徒弟,在皖南以造纸为业。蔡伦去世后,他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精良的纸来为蔡伦画像。那时候,造纸所用的原料xxxx类植物,因此造出的纸不是颜色不白,就是韧性不佳。{yt},他在山中散步,突然发现前边雪白一片,他走近一看,原来是路边生长的青檀树枝掉进山沟的溪水中,时间一长,树皮经过溪水浸泡、太阳曝晒,已经变烂发白了。捞出一看,树皮纤维一缕缕的,还很结实呢。这令他茅塞顿开,经过苦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举世闻名的宣纸。笔者认为,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比较低,因为从我国造纸技术的发展史来看,东汉还处在造纸的初创时期,那时候帛、简、纸并存,纸的品质(主要是麻纸)比较粗糙。采用“树肤”(树皮)造的纸也不多,很难设想“突然掉下一个宣纸”来。
二是唐代说。根据现有资料,宣纸“源于唐代、兴于明代、鼎于清代”。在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一书中,他写道:“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宣纸”一词最早的记载,白纸黑字,凿凿有据。不过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宣纸”这两个字仅是孤例,况且那时宣纸品质并不好,需要加工后才好用,故不能把它与今天的宣纸等同。无论如何,宣纸系宣州(今安徽泾县地区)所产贡纸,以地域命名者实为唐时伊始,而唐代说也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宣纸的创制应以明代宣德年间出现的“宣德纸”(陈清款宣纸)为起点。明代xx书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写道:“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笔,俱不耐久,泾县连四甚佳。”这里说的“泾县连四(纸)”即宣纸,比别的纸的耐久性好。
至于宣纸中的“宣”到底是指“宣州”还是“宣德”,大多数人倾向于{dy}种看法,因为以地域命名物产,如莱阳梨、茅台酒、涪陵榨菜等,已成惯例。近代学者胡朴安在《宣纸说》一文中指出:“泾县古属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
一方水土产一方纸
我国古代手工纸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八大产纸区”(还有一说是“xx产纸区”),如西北产区以麻纸为首,东南产区以竹纸擅长,安徽产区以皮纸优先。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制造皮纸而闻名的安徽,特别是皖南地区异军突起,以宣纸独占鳌头。
宣纸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宣州的贡纸。而后世的宣纸,主要是以宣州泾县为主产地。据《曹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曹大三家族迁徙至泾县小岭一带,共居十三宅。因见山地无可耕土,遂以造纸为生并逐渐发展起来。“泾县小岭十三坑,处处建纸坊”正是当时繁荣兴盛的写照。
泾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四季分明。既为宣纸制造提供充沛阳光,又使宣纸原料不至于在曝晒、曝雨、曝冻中风化或腐烂。
而水源更是像为造纸“天造地设”的。当地河水一般为弱酸性,刚好是供捞纸的用水;而取自后山之山泉水,却呈弱碱性,则是供制浆之水。这“一酸一碱”之水系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可为宣纸生产的不同工序所运用,从而造就出了“纸中{zw}”。
泾县的地质构造尤为特别,处于河流冲积和冰川冲积的河谷平原。土地主要是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沙、泥砾、黏土、砂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等组成,它们就是宣纸原材料中沙田稻草的土壤基础。河谷平原两侧的山地丘陵以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地貌为主,为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提供理想种植地。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岩指示性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而宣纸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须依助于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方能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传统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是将上述的原料分为制皮料和制草料两个系列。按照需要,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晒白、打料、加胶(加杨桃藤汁)、捞纸、烘干等18道工序,100多项操作,历时300多天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足见其制作之难。制成的宣纸品种很多。按用料配比不同,可分为特净皮(含青檀皮80%,沙田稻草20%)、净皮(含青檀皮70%,沙田稻草30%)和棉料(含青檀皮60%,沙田稻草40%)三类。按幅面尺寸大小,可分为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丈二宣等。
自唐宋至明清,历代能工巧匠煞费苦心地钻研宣纸移地制造的难题,但都没有成功。20世纪40年代,抗战的“大后方”四川缺少宣纸,当时xx画家张大干、徐悲鸿只好自想办法,委托夹江县把原来生产的竹纸加以改进,暂时作为宣纸的替代品(后来改名大干书画纸)。近些年来,屡有宣纸制作工艺泄密,被外国人“盗走”的新闻传出。其实,正如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宣纸生产来说也是如此。真正的宣纸技艺没有泄密,也不可能泄密。保护好泾县这块风水宝地,不要过多地掠夺自然资源才是我们应当特别关注的。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是国画大师刘海粟对宣纸的评价。非常好地概括出了宣纸的特色。
一般所说的宣纸是指“生宣”,它是从上述工序直接制做出来而没有经过再加工的,泅水性(即润墨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的变化。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由于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多用它画写意山水。生宣经过“上胶矾”后就成了“熟宣”,它不洇水,故只用于画工笔画,且耐久性差,不能久藏。
古人云:落笔宣纸,墨分五色。这里说的“墨分五色”是指墨色在纸上的丰富变化,即润墨性。关于“五色”,按《历代名画记》解释是“浓、淡、干、湿、焦(墨)。现在的画家们则要求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要能适应画家的创作意图,即浓墨处新鲜发亮;淡墨处层次分明;湿墨处淋漓尽致:干墨处刚柔相济;焦墨处挺拔传神。
而以科学的手法加以研究则会发现,宣纸的润墨性之所以好,首先在于其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这种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除纤维的规整度好、柔软适度之外,尤其是经自然干燥以后,青檀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了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皱纹”;另外,“皱纹”中还积留着不少自然形成的碳酸钙微粒,它们不是特地加进去的,而是造纸过程中产生的。深藏在青檀纤维内的碱性的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吸附墨、水的能力,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宣纸的润墨性还与纸本身含有的青檀纤维量以及它的变形状况有关。当纸面吸附墨、水以后,扩散的纵横向之比、吸墨的深浅和浓淡分明的层次感,主要依宣纸的品种和纸的“陈化”时间(画家们叫它“风矾”)来决定。故有经验的书画家常用的是特净皮或净皮宣,并且不用当年买来的新宣纸而用陈年宣纸,以利作画时发挥润墨性的功效。
巧用宣纸的润墨性,画家黄胄还向笔者介绍过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次他准备画一幅冬雪主题的画,当他勾勒出人物的面形之后,想用笔端蘸墨时,不巧把笔伸错了地方——放进了红色颜料盘里。接着,黄胄又在清水缸里沾点水,刚悬手腕,一不小心,色滴恰好溅落在人物面颊上,湿润成一滩。他大吃一惊,赶忙顺手拿起桌边放着的作废画纸贴上去。这个无意的动作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人物的面颊上顿时泛起了红晕,而且眼睫毛也悄然出现了。他仔细地琢磨,反复地试笔,终于搞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晕染技法。
历代的许多书画珍品借助于宣纸才能保存和流传下来,所以有着宣纸“纸寿千年”的说法。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花了4年时间,对宣纸等7种不同的纸张进行了老化对比试验。结果测出:新闻纸的寿命是150年左右;书写纸的寿命是400~500年;铜版纸的寿命约为700年;宣纸的寿命高达1050年,而且这个数值还是下限。
为什么宣纸的寿命如此之长?通过电子显微镜、酸碱性、微量元素分析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其中的秘密。首先,青檀纤维与木材纤维、竹子纤维不大一样,它的均整度高,同时纤维圆浑、细胞壁上皱纹分布均匀,皱纹内积留的碳酸钙微粒也助于其延寿。再者,宣纸的加工工艺处理条件温和,使纸内纤维没有受到伤害,而且制作时较少接触金属的器具,故纸中所含金属离子极少,不易引发其他化学变化。同时,纸内的碳酸钙含量有时高达7%~10%,使宣纸呈中性至弱碱性。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
文化传承居功至伟
早在唐宋年间,宣纸就成了向朝廷进贡的宝物,成了朝廷和地方官吏作书写字、文书档案的专用纸。元明代之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亦多用宣纸。清代是宣纸发展的黄金时期,质好量多。不仅用于书画,而且用于印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蒲松龄写成了《聊斋志异》后,因穷困无力刻印,压在箱底多年。歙县人鲍延博闻讯后,乐于出资购买宣纸,才得以印行此书,并流传下来。清代的另一部经典小说《红楼梦》的命运,也与《聊斋志异》差不多。《红楼梦》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珅向皇帝报告了《石头记》(《红楼梦》的原名)流行这件事,经批准才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把曹雪芹写的80回和高鹗后续的40回“合二为一”,首次用宣纸印刷,成为一部完整之作——这就是风行天下的“程甲本”(后来,“程乙本”以及其他版本则多用别的纸印刷)。假如没有这两位安徽人“拔刀相助”、没有宣纸的及时供应,《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这两部中国名著的命运将是不可想像的。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卷),其中保存得{zh0}的多为宣纸线装书,甚至连少林寺的武功秘笈都是宣纸印的。前些年在国际交往中,我国{gjldr}送给美国总统布什的《孙子兵法》也是用宣纸印的。其内容奇绝自不必说,单是印书用纸和装帧设计就堪称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宣纸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载体,在历史典籍、书画珍品和民间艺术方面使用颇多。2002年被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宣纸制作技艺被认定为{gjj}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以古法宣纸制作工艺影像为引子的,让世人又一次感受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宣纸文化。2009年9月宣纸又顺利地入选联合国“非遗”,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和造纸科技史上的一大光荣与骄傲。